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包炎如何休养

    心包炎患者需注重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要营养均衡且限制钠盐摄入;要密切观察症状和生命体征;需保持良好心态;并要遵循医嘱定期复诊。 恢复期: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一般从床边活动开始,如坐起、在床边站立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室内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需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不同年龄阶段恢复活动的进度有所差异,儿童恢复活动需更缓慢,遵循逐步递增的原则;老年患者恢复活动时要考虑其心肺功能情况,活动强度以不引起明显不适为宜。 饮食调理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有助于身体修复,维生素对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很重要。对于儿童,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和易消化性,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物可适当细软,如将肉类制成肉末、蔬菜切碎等,但仍要保证营养均衡。 限制钠盐摄入:减少钠盐摄入可减轻心脏负担,预防水肿等情况。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儿童饮食要注意口味清淡,避免添加过多盐;老年患者同样要注意饮食中盐的控制,可通过使用无盐调味品来增加食物口感。 病情监测 症状观察:密切关注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如果胸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率增加,或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恶化,需及时就医。儿童无法准确表达症状时,家长要留意其是否有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改变等异常表现;老年患者若出现上述类似异常也需高度重视。 生命体征监测:有条件者可自行监测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正常心率成人一般为60-100次/分钟,儿童心率因年龄而异,婴儿心率较快,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慢;血压方面,成人正常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儿童血压也随年龄不同有相应范围;体温正常范围一般为36-37℃左右。若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波动较大、体温升高等,应及时就医。 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心态:心包炎患者可能因疾病的不适和对病情的担忧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儿童可能因住院等原因产生恐惧心理,家长要给予充分的安抚和陪伴,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和对疾病的顾虑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家属要多关心陪伴,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 定期复诊 遵循医嘱复诊:按照医生制定的复诊计划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一般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项目,以评估病情恢复情况。儿童复诊时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家长要协助做好准备;老年患者复诊时要注意行动安全,可能需要家属陪同,同时要携带以往的检查报告等以便医生对比病情变化。

    2025-09-30 12:03:53
  • 血压低有什么症状和危害

    血压低有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的不同症状,一般人群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心慌等症状,特殊人群如儿童会精神萎靡、哭闹不安,老年人易有跌倒风险且加重基础疾病不适;血压低对器官功能有不良影响,如脑部致认知下降、增加脑梗死风险,心脏致心肌肥厚、引发心肌缺血等,肾脏致肾功能损害,还会影响生活质量,使患者活动受限,老年人易致跌倒等意外事件增多。 一、血压低的症状 一般人群常见症状 头晕:是血压低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当血压降低时,脑部供血相对不足,会引起头晕感,尤其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头晕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血压调节不及时,脑部血液灌注进一步减少。例如,一些老年人血压偏低时,早晨起床突然站起就容易感到头晕。 乏力:由于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身体各器官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患者会感觉浑身没力气,活动耐力下降,比如原本能快速爬几层楼梯的人,血压低时爬几层就会觉得疲惫不堪。 视物模糊:眼睛的血液供应也依赖于正常的血压,血压低时眼睛供血不足,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清晰的视力。 心慌:为了弥补血压低导致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心脏会加快跳动来增加输出量,从而引起心慌的感觉,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加快、不规律等。 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儿童:儿童血压低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因为儿童身体机能相对脆弱,血压波动对其影响更明显,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代谢等功能,导致生长速度可能较缓慢。 老年人:老年人血压低更容易出现跌倒风险,因为头晕等症状可能导致平衡能力下降,而且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血压低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相关的不适,比如本身有冠心病的老年人,血压低可能诱发心绞痛等。 二、血压低的危害 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脑部:长期血压低会导致脑部慢性缺血缺氧,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可能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还可能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因为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时,血管内皮易受损,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容易在受损处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发生。 心脏: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来维持供血,会使心肌肥厚,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而且血压低时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等心脏疾病。例如,有研究表明,慢性低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比血压正常人群高。 肾脏:肾脏的血液灌注依赖正常血压,血压低会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长期可引起肾功能损害,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血压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使患者活动受限,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运动等,降低生活质量,比如原本热爱运动的人,血压低后只能减少运动量甚至停止运动,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老年人来说,还可能因为血压低导致跌倒等意外事件增多,进而引发骨折等其他身体损伤,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025-09-30 12:02:10
  • 病毒性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炎症病变,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有轻症和重症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预后有差异,康复需注意活动等,可通过增强体质和预防病毒感染来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其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多种病毒都可能引起,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引发心肌损伤。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轻症: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可能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被发现。 重症: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患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头晕、黑矇等。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精神差、拒食等情况。 2.体征 可有心律失常相关体征,如心率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等。 病情严重出现心力衰竭时,可闻及肺部湿啰音、心脏扩大等体征。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传导阻滞等。 2.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还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也可升高。 3.病毒学检查:部分患者可从心肌组织、血液或粪便中检测出病毒相关成分,但阳性率不是很高。 4.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厚度改变、心室收缩舒张功能情况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休息,如果是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利于心肌修复。 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 2.药物治疗 针对心律失常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根据具体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药物。 对于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 如果考虑有免疫反应参与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五、预后与康复 1.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良好。但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遗留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儿童患者的预后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2.康复 病情稳定后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康复过程中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监测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儿童患者康复期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活动耐力等,遵循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 六、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 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儿童可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2.预防病毒感染 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如果发生病毒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等,要及时、积极治疗,防止病毒侵犯心肌引发心肌炎。儿童要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2025-09-30 12:01:10
  • 心脏病会遗传么

    心脏病有一定遗传倾向,部分心脏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肥厚型心肌病具遗传特性,遗传因素与生活方式、年龄性别交互作用,有遗传倾向者需筛查与预防,有家族史人群尽早筛查,有遗传倾向者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等,孕妇有家族史要加强产检,相关患者要定期复诊并采取预防措施。 一、某些心脏病的遗传特性 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机体对胆固醇的代谢出现障碍,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进而使患者在儿童甚至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皮肤黄色瘤,成年后易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的人群,其遗传风险较高,需要密切关注血脂情况。 2.肥厚型心肌病 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主要位于心肌肌小节相关蛋白基因上,如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肌钙蛋白T基因等。患者的心肌会发生异常肥厚,尤其是室间隔部位,可导致心室腔变小,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早期筛查。 二、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1.生活方式的影响 即使有心脏病的遗传易感性,如果生活方式健康,也可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例如,有心脏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如果能保持合理的饮食(如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饮食)、适度的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不吸烟、限制饮酒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遗传带来的部分风险。相反,如果有遗传易感性且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会显著增加心脏病的发病几率。 2.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对于有心脏病遗传因素的人群,不同年龄和性别发病风险有所不同。在女性中,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遗传相关心脏病的发病风险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与男性的发病风险差异缩小。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有遗传倾向心脏病的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显现。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儿童可能在青春期前就出现血脂异常相关表现。 三、遗传相关心脏病的筛查与预防 1.筛查建议 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尽早进行相关筛查。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时期就可以检测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尤其是心肌厚度情况。成年后还可以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心脏电活动情况。 2.预防措施 对于有遗传倾向心脏病的特殊人群,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子女,从儿童期开始就要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孕妇如果有心脏病家族遗传史,在孕期要加强产检,关注胎儿心脏发育情况。对于已发现有遗传相关心脏病基因携带的人群,要定期复诊,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诱发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2025-09-30 12:00:05
  • 儿童心肌炎睡觉中的症状是什么

    儿童心肌炎睡眠中会有呼吸、心率与节律、伴随等多方面症状,如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或心律不齐、出汗异常、睡眠状态改变等,家长需密切观察这些症状,及时带儿童就医,同时注意保持睡眠环境舒适,重视儿童身体状况变化并遵循医生建议治疗。 一、睡眠中呼吸方面的症状 儿童心肌炎在睡觉中可能出现呼吸频率异常。正常儿童睡眠时呼吸频率相对稳定,而患有心肌炎的儿童可能出现呼吸增快,这是因为心肌受损后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机体氧供相对不足,从而通过加快呼吸来代偿。例如,正常学龄前儿童睡眠时呼吸频率大概在20-30次/分钟,而心肌炎儿童可能超过40次/分钟,且呼吸可能显得比较急促、不平稳,有时还可能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比如深浅不一等情况。 二、睡眠中心率与节律方面的症状 1.心率异常 睡眠中心率可能增快,正常儿童睡眠时心率较清醒时稍慢,一般在70-120次/分钟左右,而心肌炎儿童睡眠中心率可能超过120次/分钟,且安静状态下心率持续增快,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心脏需要更快的心率来维持基本血液循环,但实际上心输出量可能并不足够。 也可能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当心肌病变影响到心脏的传导系统时,可能导致心率低于正常睡眠时的心率范围,比如正常儿童睡眠中心率可低至60次/分钟左右,但心肌炎儿童可能低于50次/分钟,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危险,需要密切关注。 2.心律不齐 睡眠中可表现为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通过听诊或者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儿童可能出现过早的心跳搏动,感觉睡觉中突然心脏有停顿感或者提前跳动的情况。这是因为心肌受损后,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导致心脏传导异常。 三、睡眠中伴随症状 1.出汗异常 心肌炎儿童在睡眠中可能出现多汗的情况,尤其是头部、颈部出汗较多。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后,机体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可能出现紊乱,导致汗腺分泌增加。与正常儿童睡眠时出汗情况不同,正常儿童睡眠出汗多与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而心肌炎儿童即使在环境温度正常时也会出现异常多汗。 2.睡眠状态改变 可能出现睡眠不踏实,频繁翻身、惊醒等情况。由于身体不适,如呼吸、心率异常带来的不适感,使得儿童在睡眠中不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总是处于浅睡眠或者易惊醒的状态。例如,原本睡眠安稳的儿童,患心肌炎后睡觉中经常翻动身体,容易从睡眠中醒来,醒来后可能伴有哭闹等表现。 特殊人群(儿童)温馨提示 儿童患心肌炎时在睡眠中的上述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儿童睡眠中出现呼吸、心率异常,出汗异常,睡眠状态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就医。因为儿童本身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早期识别心肌炎睡眠中的异常表现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严重后果。同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有助于观察儿童睡眠情况,但更重要的是关注儿童自身的身体状况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025-09-30 11:59: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