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心脏肥大是什么病严重吗
心脏肥大是心脏体积增大的病理状态,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如运动员多不严重但需监测,病理性中高血压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较严重,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可致呼吸困难等,影响心脏功能,需结合多因素判断,发现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病因及相关情况 生理性心脏肥大:运动员因长期高强度运动,心脏为适应运动需求会出现生理性肥大,这种情况一般心脏结构和功能多为正常,相对不严重,但也需定期监测心脏状况。对于运动员群体,要注意运动强度的合理把控,避免过度运动对心脏造成潜在不良影响。 病理性心脏肥大 高血压性心脏肥大:长期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为克服阻力需加强收缩,逐渐导致心肌肥厚等心脏肥大表现。若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心脏肥大可能进一步发展,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相对较为严重。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脏肥大的,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生制定的降压方案,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等。 心肌病导致的心脏肥大: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脏腔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随着病情进展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较为严重。对于心肌病患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生活中要避免劳累等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心脏肥大: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使心脏血流动力学异常,长期可导致心脏肥大,若不及时干预,会影响心脏功能,情况较严重。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要尽早评估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进行手术等干预,术后也需密切随访心脏情况。 二、心脏肥大的表现及影响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呼吸困难可能在活动后加重,严重时休息时也可出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心脏肥大可导致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异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器官的血液供应。长期心脏肥大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增加猝死的风险。对于有心脏肥大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总之,心脏肥大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病因、病情进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一旦发现心脏肥大,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监测措施。
2025-10-09 11:53:07 -
高血压的主要发病原因是什么
高血压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遗传约60%患者有家族史,基因变异可致血压调控异常;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肥胖、精神压力大;其他因素有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更年期前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接近或高于男性。 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高盐饮食是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人体摄入过多的钠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一般来说,每日钠摄入量超过6克就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例如,长期习惯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几率显著高于饮食清淡人群。此外,过量饮酒也会引发高血压,酒精会促进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同时还会影响肝脏对脂质的代谢,导致动脉硬化,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 肥胖因素: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过多的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释放多种激素和炎性介质,影响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导致血压升高。儿童期肥胖如果不加以控制,成年后患高血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 精神压力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当人处于长期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面临巨大生活压力的人群,如一些企业高管、长期备考的学生等,高血压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等也可能对血压产生潜在影响,虽然儿童期表现可能不明显,但长期的精神压力积累可能为成年后的高血压埋下隐患。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加重,血管阻力增加,容易出现高血压。例如,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血压一般处于正常范围,但如果有上述不良因素影响,也可能出现血压偏高的情况,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偏高可能逐渐发展为高血压。 性别因素:在更年期前,女性患高血压的概率低于男性,但更年期后,女性患高血压的概率逐渐接近男性甚至高于男性。这与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生理变化有关,雌激素具有一定的血管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血管调节功能发生变化,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2025-10-09 11:51:41 -
降血压奇穴有哪些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有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辅助降压作用,孕妇慎行,需专业医护操作;太冲穴在足背侧,有平肝潜阳作用,成年人可适当按摩,足部有疾者避免过度刺激,按摩力度适中;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有清热解表等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等影响血压,肘部有损伤等情况者操作谨慎,需专业人员指导。 一、内关穴 1.位置: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作用机制:有研究表明,内关穴可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来起到一定的辅助降血压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刺激内关穴可影响交感-迷走神经平衡,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对血压产生影响。在临床观察中,部分高血压患者针刺内关穴后,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3.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人群均可尝试,但孕妇需谨慎,因为针刺内关穴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刺激,引发不适。操作时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规范操作,避免自行盲目针刺导致不良后果。 二、太冲穴 1.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2.作用机制:太冲穴与肝经相关,中医认为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的常见证型之一,太冲穴有平肝潜阳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刺激太冲穴可影响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对血压产生调控作用。例如,一些研究通过监测血压变化发现,按摩太冲穴一段时间后,部分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有降低趋势。 3.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人可适当按摩太冲穴辅助降压,但对于患有足部疾病,如足部感染、外伤等的人群,应避免对该部位进行过度刺激。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感到酸胀为宜,若出现疼痛剧烈等不适情况应立即停止。 三、曲池穴 1.位置: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2.作用机制: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刺激曲池穴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等途径来影响血压。研究发现,曲池穴的神经支配与血管的神经调节有一定关联,刺激该穴位可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进而对血压产生影响。临床观察显示,部分高血压患者在针刺或按摩曲池穴后,血压有所下降。 3.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人群适用,但对于肘部有损伤、炎症等情况的人群,操作时要谨慎。无论是针刺还是按摩,都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重肘部病情。
2025-10-09 11:50:53 -
心血管造影有痛苦吗
心血管造影检查时一般有一定不适但多可耐受,不同人群感受有差异,儿童因耐痛差且易恐惧更不安,成年人耐痛稍好但个体有别,老年人因血管等情况可能更敏感;可通过麻醉、心理疏导、操作技巧来减轻痛苦,麻醉阻断神经传导减穿刺痛,医护沟通等缓解患者紧张,经验丰富医生快速准确操作减不适时间。 不同人群的感受差异 儿童:儿童由于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且可能会因为对检查环境的陌生而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在心血管造影时可能会表现得更为不安。但现在也会采取一些特殊的安抚措施,比如在检查前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并且操作时尽量轻柔快速,以减轻儿童的不适感受。同时,儿童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安抚,家长要在检查前向孩子解释检查的大致过程,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成年人:成年人相对儿童来说对疼痛的耐受性稍好一些,但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些性格较为紧张焦虑的成年人可能会感觉不适更明显,而性格相对豁达、心理素质较好的成年人可能感受相对较轻。另外,有过类似医疗操作经历或者本身对疼痛不太敏感的成年人,在心血管造影时的痛苦感受也会相对较轻。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血管条件相对较差等情况,在穿刺血管时可能会相对困难一些,这会导致穿刺时的不适时间可能稍长一些。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检查过程中对疼痛等不适的耐受性可能会因为基础疾病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例如,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检查时可能会因为身体的整体状态而对不适感受更加敏感,但一般来说医护人员会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更精细的操作,以尽量减少痛苦。 减轻心血管造影痛苦的措施 麻醉:在穿刺血管等操作前会进行局部麻醉,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来阻断神经传导,从而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觉。 心理疏导:医护人员会在检查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检查的过程,让患者了解检查是如何进行的,以及会有哪些感受,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对痛苦的感知。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家属的陪伴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安抚也非常重要,通过与患者交流、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放松,减轻痛苦感受。 操作技巧:经验丰富的医生在进行心血管造影操作时,会熟练运用穿刺等技术,尽量快速、准确地完成操作,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时间。比如在穿刺血管时,会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穿刺方法,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更多的损伤和痛苦。
2025-10-09 11:49:04 -
高血压引起眩晕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高血压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发眩晕,血压波动直接影响内耳及脑部血液循环致眩晕,长期高血压引发脑血管病变间接致眩晕,高血压致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引发眩晕,血压控制不稳定、病程长、有不良生活方式、血压控制不佳、年轻压力大、合并焦虑等情况会增加眩晕发生概率。 一、血压波动直接影响内耳及脑部血液循环导致眩晕 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血压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内耳及脑部的血液循环。内耳是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其血液供应相对较为精细,当血压升高时,可能导致内耳血管痉挛,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而当血压突然下降时,又可能造成内耳供血不足。同时,脑部血液循环也会因血压波动受到影响,脑部供血异常会干扰与平衡相关的神经传导,从而引发眩晕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大幅波动时,眩晕发生率明显升高。 二、高血压引发脑血管病变间接导致眩晕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等。脑动脉硬化会使脑血管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脑部供血减少;脑梗死则是脑血管被血栓等堵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这些脑血管病变会影响脑部平衡中枢及相关神经通路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眩晕。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发生脑血管病变的风险增加,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较差等因素,相对更易因高血压引发脑血管病变而出现眩晕。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病程中,脑血管病变的发生机制类似,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在高血压相关脑血管病变导致眩晕方面有不同的表现特点。有不良生活方式的高血压患者,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加速脑血管病变的进程,从而更容易出现因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眩晕。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进而引发眩晕的可能性显著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三、高血压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眩晕 高血压状态下,人体的交感神经往往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的态势,同时也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波及与平衡感觉相关的神经调节,例如影响前庭神经等的正常调节功能,从而引发眩晕。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导致交感神经长期过度兴奋,更易出现因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眩晕情况;而患有高血压且合并焦虑等情绪问题的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更为明显,眩晕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2025-10-09 11: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