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心肌梗塞能检查出来吗
心肌梗塞可通过多种检查确诊,包括心电图检查可观察特征性波形变化;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在特定时间升高、肌钙蛋白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影像学检查里超声心动图能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可显示冠状动脉情况。 心电图检查:这是最常用且简便的检查方法之一。在心肌梗塞发作时,心电图会出现特征性的改变,如ST段抬高、T波倒置、病理性Q波等。不过,在心肌梗塞发作早期,心电图可能并不一定能立刻出现典型改变,需要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心电图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是通过波形的变化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塞的可能。例如,中老年人群出现持续胸痛时,心电图检查尤为重要。 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心肌梗塞发生后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它对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的参考值范围有差异,通过检测其数值变化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发生心肌梗塞。 肌钙蛋白:包括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是诊断心肌梗塞的重要指标。肌钙蛋白在心肌梗塞发生后3-4小时开始升高,cTnI可持续10-14天,cTnT可持续2-3周。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肌钙蛋白的检测结果都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心肌是否受损及是否发生心肌梗塞情况。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在心肌梗塞发作时,能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帮助判断心肌梗塞的部位和范围。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或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直观地了解心脏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从而辅助诊断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心肌梗塞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是否狭窄、阻塞以及阻塞的部位等情况。它可以明确心肌梗塞是由哪一支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对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对于一些高龄、体质较弱或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要充分评估风险,但它仍然是确诊心肌梗塞的重要且准确的检查方法。
2025-09-30 10:36:17 -
血压145/95危险吗
血压145/95mmHg属1级高血压(轻度高血压)有危险性,长期会增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对心血管、脑血管有不良影响,饮食、运动需调整,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情况特殊,需重视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等干预,必要时药物控压降病发风险。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长期1级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以克服外周阻力,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正常血压者有所升高。对于男性而言,由于其生理结构和激素等因素影响,可能在相同血压水平下,心血管系统受到的不良影响相对女性更为明显一些;女性在绝经前受雌激素保护,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水平。 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血压升高会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形成动脉瘤等病变,一旦破裂就会引发脑出血。同时,还会促进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脑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增加脑梗死的发生概率。 生活方式的影响 饮食方面:高盐饮食会进一步升高血压,所以这类人群需要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如果平时喜欢吃腌制食品、咸菜等,就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钾、钙等营养素的食物。 运动方面: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但如果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关节疾病等,运动方式和强度需要调整,比如选择游泳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方式。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145/95mmHg更容易波动,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这会使病情更加复杂。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同时要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 儿童青少年:虽然儿童青少年出现145/95mmHg血压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需要排查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如肾脏疾病等。而且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血压异常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心血管健康。 总之,血压145/95mmHg有一定危险性,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等进行干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2025-09-30 10:35:34 -
冠心病做支架后几天能运动
冠心病支架术后运动恢复分阶段进行,早期(1-2周内)以休息为主,做轻度床上活动;中期(2-4周)从床边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后期(1-3个月)逐步增加室内活动量,3-6个月后恢复术前一般运动水平但避剧烈运动,各阶段根据自身情况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有特殊情况需注意相应事项。 具体活动方式:在床上进行缓慢的四肢摆动、屈膝伸腿等动作,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5-10分钟为宜,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术后中期(2-4周) 活动原则:在患者体力逐渐恢复的基础上,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从床边活动开始。床边活动有助于患者适应体位变化和身体活动,降低头晕等不适发生的风险。对于女性患者,由于体质相对男性可能较弱,在活动量增加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心脏功能,所以活动量的增加更要循序渐进,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 具体活动方式:先坐在床边,时间可从3-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0-15分钟,然后可尝试在床边站立,站立时间同样从短时间开始,如2-3分钟,再逐渐增加到5-10分钟。 术后后期(1-3个月) 活动原则:此阶段患者可以逐步增加室内活动量,但仍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强度需有所调整,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也不能超过身体耐受范围;老年患者活动量则要根据其心肺功能等具体情况严格把控。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恢复运动过程中要严格戒烟限酒,因为吸烟饮酒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术后康复。 具体活动方式:可在室内缓慢行走,距离从数米开始,逐渐增加到数十米,速度以自我感觉不气喘为宜。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如轻度的扫地、擦桌子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一般来说,术后3-6个月,如果患者恢复良好,没有不适症状,可以逐渐恢复到术前的一般运动水平,但仍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竞技性运动。对于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运动时要更加注意呼吸的调节,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总之,冠心病做支架后的运动恢复要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保证安全有效的康复。
2025-09-30 10:34:54 -
空腹血压会高吗
部分人空腹血压会升高,因清晨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等,正常人群约一半有晨峰血压;也有很多人空腹血压正常,健康人群或血压调节良好者空腹血压常正常;不同人群空腹血压有特点,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可变,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等空腹血压波动大,年轻人无不良生活方式等时空腹血压较稳但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致升高;空腹血压经常升高会增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调整后仍异常要就医,遵医嘱评估治疗及用药。 空腹血压正常的情况 也有很多人空腹血压是正常的。对于没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其神经内分泌系统在空腹状态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血压不会出现异常升高。另外,一些本身血压调节机制良好的人,即使处于空腹状态,血压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 不同人群空腹血压的特点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可能会发生改变,部分患者空腹血压本身就偏高,而且由于病情控制情况不同,空腹血压的波动也不一样。比如一些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空腹,血压都处于较高水平;而经过良好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空腹血压可能接近正常范围。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空腹血压的波动。老年人往往晨峰血压更为明显,空腹时血压升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较为严重,血管对血压变化的缓冲能力减弱,清晨时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更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年轻人:年轻人如果没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空腹血压通常较为稳定,发生空腹血压升高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年轻人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有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出现空腹血压升高的情况,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血管的正常调节。 空腹血压升高的影响及应对 如果空腹血压经常升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增加患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概率。对于空腹血压升高的情况,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心态平和,减轻精神压力,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空腹血压仍然异常,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可能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但具体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要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制定,患者不能自行随意用药。
2025-09-30 10:33:38 -
心脏病能喝酒吗
心脏病患者一般不建议喝酒,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类型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饮酒均有禁忌,老年、女性心脏病患者及有心脏病家族史且习惯饮酒人群更需特别注意戒酒以降低患病风险。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代谢,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乙醛等物质,乙醛具有毒性,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容易导致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很多心脏病的病理基础,如冠心病等。有研究表明,长期饮酒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不饮酒人群。例如,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对于本身就有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不同类型心脏病患者的饮酒禁忌 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酒精会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还会影响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所以冠心病患者绝对不能饮酒。 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已经受损,酒精会干扰心肌的正常代谢,加重心肌的损伤,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而电解质紊乱是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因此心力衰竭患者严禁饮酒。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心脏病。酒精会使血压进一步波动,不利于血压的控制,而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脏的损害极大,所以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也不能喝酒。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年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下降,饮酒后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对心脏的损害更严重。而且老年人本身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饮酒会使病情更加复杂,所以老年心脏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戒酒。 女性心脏病患者:女性的身体代谢特点与男性不同,女性对酒精的代谢速度相对较慢,同等量的酒精对女性心脏的损害可能比男性更明显。所以女性心脏病患者在饮酒方面要更加谨慎,坚决避免饮酒。 有心脏病家族史且生活中习惯饮酒的人群:这类人群虽然目前可能没有发病,但由于遗传等因素,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已经高于普通人群,饮酒会进一步增加患病风险,所以这类人群应该尽早戒酒,以降低患心脏病的可能性。
2025-09-30 10: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