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脏主动脉瓣狭窄怎么治疗

    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主要缓解症状;手术治疗有主动脉瓣置换术(分人工机械瓣和生物瓣)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适用于不同情况;特殊人群如老年和儿童患者治疗需综合评估全身情况,老年要考虑脏器功能等,儿童要依病情和生长发育选治疗方式且术后长期随访。 一、药物治疗 1.针对症状缓解: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等相关症状的患者,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症状。例如,利尿剂可以减轻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有助于改善心脏重构等,但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动脉瓣狭窄的问题。 二、手术治疗 1.主动脉瓣置换术 人工机械瓣置换:这是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手段。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对于年龄较大、预期寿命较长且没有明显出血风险等禁忌证的患者较为适用。然而,长期抗凝可能会带来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比如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人工生物瓣置换:生物瓣不需要终身抗凝,但其耐久性相对机械瓣稍差,可能会出现瓣周漏等情况,适用于一些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如年龄较大且有出血倾向风险较高的患者等。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生物瓣可能会发生钙化等退变,需要再次手术的可能性相对机械瓣更高。 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1.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且外科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比如一些高龄患者、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而外科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TAVR是通过导管将人工瓣膜输送到主动脉瓣位置进行置换,创伤相对传统外科手术较小,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如瓣膜移位、出血、血管并发症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决策时需要综合评估全身情况。对于适合手术的老年患者,要充分考虑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在药物治疗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护理需要更加细致,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心脏功能恢复情况等,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2.儿童患者: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儿童,治疗需要根据狭窄的严重程度以及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来决定。轻度狭窄且无症状的儿童可能需要定期随访,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中重度狭窄的儿童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人工瓣膜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未来的生长空间等问题,术后还需要长期随访,监测瓣膜功能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2025-09-22 20:15:52
  • 心肌病种类

    心肌病主要包括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病因有遗传等,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等为特征,多数有遗传基础,症状多样;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室壁僵硬增加等为特征,表现为心力衰竭相关症状;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被替代为特征,表现为心律失常等,各型有不同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 一、扩张型心肌病 1.定义与特征: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其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比较大,约20%-3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基因变异。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居多;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3.诊断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见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典型表现。 二、肥厚型心肌病 1.定义与特征: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多数患者有遗传基础,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已知有超过60个基因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 2.临床表现:症状多样,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在年龄分布上,可从儿童期到老年期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无明显严格的性别差异,但不同基因亚型可能有不同表现。生活方式中,剧烈运动可能诱发症状发作。 3.诊断方法:超声心动图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可见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等表现。 三、限制型心肌病 1.定义与特征:以心室壁僵硬增加、舒张功能受限为特征,可分为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肌病等类型。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的相关症状,如腹胀、水肿、呼吸困难等,病情进展缓慢但逐渐加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不突出,但基础疾病如感染等可能诱发病情变化。 3.诊断方法: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可发现心室舒张受限等表现。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1.定义与特征:是一种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为特征的心肌病,常为家族性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可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进展为心力衰竭。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男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剧烈运动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发作的风险。 3.诊断方法:心电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可见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异常等表现。

    2025-09-22 20:13:27
  • 早上起来心脏隐隐作痛怎么回事

    早上起来心脏隐隐作痛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供血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等人群;心律失常因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引发,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呼吸系统的胸膜炎因胸膜炎症致胸膜摩擦,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神经精神系统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神经、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还有胃食管反流病可因胃酸反流刺激食管放射至心前区,各年龄段均有,肥胖等人群易患。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疾病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对待及时排查。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晨起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可引发心脏隐隐作痛。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男性发病风险通常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几率。 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晨起时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变化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从而引起心脏隐痛不适。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心脏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部分健康人在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短暂心律失常,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心律失常在特定人群中可能更常见。 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胸膜炎: 发病机制:胸膜炎症可导致胸膜摩擦,晨起活动时可能引发心脏附近隐隐作痛,疼痛可能与呼吸有关。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无明显性别差异,有肺部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风险较高。 神经精神系统相关疾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 发病机制: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出现心脏隐隐作痛。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易诱发。 其他可能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机制:夜间平卧时胃酸反流刺激食管,晨起可能放射至心前区,感觉心脏隐隐作痛。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肥胖、饮食过饱、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吸烟饮酒等人群易患,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肥胖者风险相对较高。 如果早上起来心脏隐隐作痛,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胃镜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出现这种情况更应谨慎对待,及时就医排查,确保自身健康。

    2025-09-22 20:11:16
  • 梗阻性心肌病禁用药物

    梗阻性心肌病的药物治疗需谨慎,β受体阻滞剂在某些严重梗阻时可能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50mmHg者应避免使用,轻度梗阻心率快者需严格评估后谨慎小剂量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会加重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流出道梗阻,老年、儿童患者使用需格外注意;血管扩张剂会使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一般应避免使用,特殊情况需严格评估利弊。 一、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与风险:梗阻性心肌病主要是由于心室流出道梗阻,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来减轻流出道梗阻,但在某些严重梗阻的情况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心脏射血分数,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例如,有研究表明,对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较大的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使患者出现头晕、黑矇等症状。 适用人群限制:对于已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如左心室流出道压差≥50mmHg的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而对于一些轻度梗阻且心率偏快的患者,在严格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后,可谨慎小剂量使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但也需密切监测。 二、钙通道阻滞剂 特定类型的风险: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对于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尤其是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显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流出道梗阻,导致心输出量下降。有临床研究发现,在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中使用维拉帕米后,部分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进一步升高,出现心力衰竭加重的表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本身心功能可能较差,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时需格外谨慎,应先评估心脏射血分数和流出道梗阻情况,儿童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一般不首选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三、血管扩张剂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血管扩张剂如硝酸酯类药物,会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但对于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可能会使心室充盈压降低,导致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加重组织灌注不足。例如,硝酸甘油可引起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血压下降,使头晕、乏力等症状加重。 适用情况与禁忌:一般情况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血管扩张剂,除非是在有明确适应证且经过严格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后,如合并严重高血压且其他治疗方法受限,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需谨慎权衡利弊。对于合并冠心病的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考虑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必须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流出道梗阻情况。

    2025-09-22 20:09:50
  • 头晕眼困低血压

    头晕眼困低血压是一种综合不适状态,其成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可通过饮食调整、适度运动、体位变化注意等非药物干预来应对,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治疗。 头晕眼困且伴有低血压是一种身体出现的综合不适状态,低血压通常指血压低于正常范围,患者会有头晕、眼睛困倦等表现,可能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可能的成因 年龄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易引发低血压,进而出现头晕眼困情况;儿童若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导致低血压相关不适,但相对较少见。 性别差异: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生理变化出现低血压相关症状,如经期失血可能导致血压偏低,引发头晕眼困。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使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低血压及头晕眼困;饮食不均衡,缺乏营养物质摄入,如蛋白质等,也可能影响血压,导致不适;缺乏运动的人群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也可能增加低血压伴随头晕眼困的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有心血管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等的人群,其身体的生理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及相关不适症状。例如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影响代谢等,可能导致低血压并伴有头晕眼困。 应对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对于低血压患者,应适当增加盐分摄入,同时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可多吃些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帮助改善身体状况,缓解头晕眼困等不适。老年人饮食要注意易于消化,儿童则要保证营养全面且合理搭配。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轻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年轻人可进行慢跑、瑜伽等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改善血压情况,减轻头晕眼困症状。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运动要适度调整。 体位变化注意: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还是儿童,在体位改变时要缓慢进行,如从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位时,避免突然变化导致血压骤降,引发头晕等不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压,身边最好有人陪伴,防止因头晕眼困发生跌倒等意外。饮食上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吸收,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避免劳累。 儿童:发现儿童有头晕眼困低血压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排除潜在的疾病因素。在生活中要保证良好的作息和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玩耍导致疲劳。 女性:生理期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孕期要定期产检,关注血压等情况,出现不适及时处理。 总之,对于头晕眼困低血压的情况,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通过非药物干预等多种方式来改善身体状况,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2025-09-22 20:08: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