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心脏压迫感的原因
心脏压迫感有多种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胸膜炎、气胸;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颈椎病;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还有过度劳累、内分泌紊乱等其他因素,不同原因对应不同人群及表现。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当心肌耗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时),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就会引发心脏压迫感。例如,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约60%-70%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胸痛(常表现为类似心脏压迫感)症状,尤其是在劳力负荷增加时发作。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相对女性在中年后发病率更高,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导致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心脏压迫感、气短等症状;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心肌肥厚,心室充盈受限,影响心脏供血,也会引发心脏不适,出现类似心脏压迫感的表现。这类疾病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格外关注,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心肌病的发生。 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快速的心律失常会使心脏跳动节律紊乱,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心脏压迫感。例如,心房颤动患者中约有30%-40%会主诉有胸部压迫样不适症状,其发病与年龄相关,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长期高血压、瓣膜病等是常见诱因。 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胸膜炎:胸膜发生炎症时,炎症刺激可累及胸膜神经,导致胸痛,部分患者可感觉为心脏压迫感。结核性胸膜炎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常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非结核性胸膜炎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不同病因导致的胸膜炎,其心脏压迫感的表现可能相似,但伴随症状有所差异。 气胸: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导致肺组织受压,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患者多突然出现一侧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胸部其他部位,部分人会感觉有心脏压迫感,同时伴有呼吸困难。气胸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瘦高体型的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发生,剧烈运动、咳嗽等情况可能是诱因。 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颈椎病:颈椎发生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神经根时,可能会引起放射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表现为类似心脏压迫感的症状。这种情况在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人群中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加重,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在长期穿高跟鞋等导致姿势不良的情况下也易诱发。 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常伴有躯体症状,其中心脏压迫感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患者往往会过度关注自身心脏情况,在情绪紧张、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胸部出现压迫样不适。这种情况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多见,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是常见诱因,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其他因素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出现心脏压迫感。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都可能引发这种情况,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因过度劳累而出现,年轻人长期熬夜加班、高强度运动后也可能发生。 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心脏耗氧量增加,从而出现心悸、心脏压迫感等症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常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2025-10-09 14:07:03 -
高血压高危人群包括哪些
高血压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因素相关的老年人、性别因素相关更年期后的女性、生活方式相关的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长期大量饮酒人群、病史相关的有高血压家族史、患糖尿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人群。 一、年龄因素相关的高危人群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调节功能减退,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高血压高危人群。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年龄越大,患高血压的风险越高,这与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随年龄改变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等因素促使血压升高。 二、性别因素相关的高危人群 1.男性:在中年之前,男性患高血压的风险可能相对高于女性,但到了更年期后,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逐渐接近并可能超过男性。这与女性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内分泌变化有关,雌激素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血管的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血压升高风险增加。 三、生活方式相关的高危人群 1.高盐饮食人群:长期摄入过多钠盐会使人体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而很多地区人群钠盐摄入量远高于此,例如一些口味偏重的地区,居民每日钠盐摄入量可能在10克甚至更高,这类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 2.肥胖人群: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的人,体内脂肪细胞增多,会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如瘦素、抵抗素等,这些物质会影响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压升高。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 3.缺乏运动人群: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机体代谢减慢,脂肪容易堆积,同时影响血管的弹性和收缩功能。一般来说,每周运动时间少于150分钟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比经常运动(每周运动时间≥150分钟)的人群高。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等方式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缺乏运动则打破了这种平衡。 4.长期大量饮酒人群: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促使血管收缩,还会影响肝脏对血压调节物质的代谢。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饮酒量相当于酒精量≥40克)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有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酒者患高血压的概率比不饮酒者高很多。 四、病史相关的高危人群 1.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这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涉及多个与血压调节相关的基因变异等遗传背景。研究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其患高血压的概率比无家族史者高2-3倍。 2.患有其他疾病相关人群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容易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进而引发高血压。约有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这种风险更高。 肾脏疾病患者: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各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会影响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和血压的调节功能,导致肾性高血压。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脏滤过和重吸收功能障碍,体内水钠潴留,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使血压升高。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患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库欣综合征患者因体内皮质醇增多,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这类患有内分泌疾病影响血压调节机制的人群属于高血压高危人群。
2025-10-09 14:06:07 -
孕妇血压150就得住院吗
孕妇血压150是否需住院需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若伴有蛋白尿、头痛头晕等不适或胎儿监测异常等情况,孕晚期相对更需谨慎,孕早中期无严重伴随症状可能先入院评估;若单纯血压150且无其他明显异常或经初步处理后血压稳定,可能门诊密切监测,总之需由医生据具体综合情况判定,孕妇要重视血压监测及健康生活方式。 一、血压水平的界定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孕妇收缩压达到150mmHg属于较高水平,正常孕妇血压应低于140/90mmHg。这种较高血压可能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孕妇发生子痫前期加重、胎盘早剥等风险,也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情况。 二、需要住院评估的情况 1.伴有其他异常表现 伴随蛋白尿:如果孕妇除了血压150mmHg外,尿常规检查发现蛋白尿,这提示可能存在子痫前期等较严重的妊娠并发症,通常需要住院进一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监测措施。因为子痫前期病情可能会进展,住院可以密切观察孕妇和胎儿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孕妇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时,即使血压150mmHg不是特别高,也需要住院。这些症状可能是血压升高引起的脑部不适表现,住院后可以更好地监测血压变化,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胎儿监测异常:通过胎心监护等胎儿监测手段发现胎儿有异常情况,如胎心异常等,同时孕妇血压达到150mmHg,这种情况下需要住院。因为血压升高可能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胎儿状况,住院可以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胎儿安全。 2.妊娠孕周因素 孕晚期:孕晚期孕妇血压150mmHg相对更需要谨慎对待。孕晚期胎儿发育基本成熟,但血压升高仍可能带来较多风险,住院可以更密切地监测母亲和胎儿的情况,适时考虑终止妊娠等处理措施。例如,对于一些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在孕晚期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分娩时机,住院便于医生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并做出决策。 孕早期、孕中期:如果是孕早期或孕中期孕妇血压150mmHg,但是没有其他严重伴随症状,可能会先收入院进行全面评估。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明确血压升高的原因,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妊娠还是妊娠相关的高血压疾病等,然后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监测方案。 三、无需住院但需密切监测的情况 1.单纯血压150mmHg且无其他明显异常 如果孕妇除了血压150mmHg外,没有蛋白尿、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胎儿监测也正常,同时妊娠孕周尚早,可能会在门诊进行密切监测。需要孕妇定期测量血压,一般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并且定期进行产检,包括胎儿超声等检查,观察胎儿发育情况和母亲血压变化。 2.经过初步处理后血压控制相对稳定 对于一些经过门诊初步处理,如通过休息等非药物干预后血压有所下降,且情况相对稳定的孕妇,可能不需要立即住院,但仍需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随访和监测。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等,并且按时复诊,医生会根据后续的血压监测和产检结果决定是否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 温馨提示:孕妇发现血压150mmHg时不要惊慌,应尽快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的综合情况来判断是需要住院还是门诊密切监测。孕妇在整个孕期都要重视血压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医生,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09 14:05:29 -
心率92的危害
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60-100次/分钟,92次/分钟处于正常高限,其是否有危害需结合个体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判断。健康人群长期心率接近上限可能增加心脏负担;有基础疾病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加重病情,内分泌疾病患者会加重相关症状;生活方式调整对各人群有益,儿童和老年人心率92次/分钟也需关注,要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正常心率范围及心率92的基本情况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心率范围一般是60-100次/分钟,心率92次/分钟处于正常范围的高限。但心率是否有危害不能仅看数值,还需结合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二、不同人群心率92的可能影响及相关情况 (一)健康人群 对于本身没有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健康(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的健康人群,单纯心率92次/分钟可能暂时不会有明显危害,但仍需关注。因为长期处于心率接近上限的状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脏的负担,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潜在影响。例如,长期心率偏快可能会使心肌肥厚的风险略有增加,不过这种影响相对缓慢,短期内可能不显著。 (二)有基础疾病人群 1.心血管疾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心脏本身存在一定的供血不足等问题,心率92次/分钟相对偏快,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因为心率增快时,心脏舒张期缩短,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减少,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状况。 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已经受损,心率92次/分钟会使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血液循环,这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加重,如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可能会明显加重。 2.内分泌疾病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往往会增快。如果本身心率就偏高,达到92次/分钟,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心悸等症状更加明显,还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因为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 三、心率92相关的衍生情况及应对建议 (一)生活方式调整方面 无论是哪种人群,若心率处于92次/分钟,都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比如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因为情绪激动等会使心率进一步增快;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的恢复和调节。 (二)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 1.儿童:儿童的心率正常范围相对成人偏快,新生儿心率可达120-140次/分钟,1-3岁儿童心率在100-120次/分钟,3-7岁儿童心率在80-100次/分钟,7岁以上儿童接近成人水平。如果是儿童心率92次/分钟,需要结合其年龄来看是否在正常范围波动。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心率92次/分钟相对其年龄段可能偏快,需要关注是否存在发热、感染等情况,因为儿童发热时心率会反射性增快,若有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心率92次/分钟也需要引起重视。老年人如果有基础疾病的话,如高血压等,心率偏快可能会加重血压的波动等情况,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干预。 总之,心率92次/分钟是否有危害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个体的多方面情况来判断,并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关注和调整措施。
2025-10-09 14:04:08 -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是怎么引起的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常见病因包括瓣膜本身病变(退行性变、先天性异常)、心脏其他结构病变累及瓣膜(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因素(感染性心内膜炎),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因素,老年人多为瓣膜退行性变伴基础疾病,儿童多为先天性因素,女性无直接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因心脏负担重等易患病,有基础病史人群患病风险高。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常见于老年人。例如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膜的弹性下降、结构逐渐紊乱,导致关闭不全。研究表明,在65岁以上人群中,一定比例的人存在瓣膜退行性变引起的关闭不全情况。 先天性异常:某些人出生时就存在心脏瓣膜结构的先天性异常,比如二尖瓣叶发育不良等,使得瓣膜在关闭时不能紧密贴合,从而出现关闭不全。这种情况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影响了心脏瓣膜的正常形成。 心脏其他结构病变累及瓣膜 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乳头肌是负责调节瓣膜关闭的重要结构,当乳头肌出现问题时,会影响瓣膜的正常关闭。例如,心肌梗死累及供应乳头肌的冠状动脉,可使乳头肌收缩功能障碍,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病会使心肌增厚、心室扩大,改变了瓣膜周围的解剖结构,影响瓣膜的正常关闭。长期的心肌病变导致心室腔扩大,瓣环也随之扩大,进而引起瓣膜关闭不全。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引发炎症反应,使瓣膜粘连、增厚、变形,影响瓣膜的关闭功能。风湿性心脏病在过去较为常见,现在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有一定发病比例,主要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 感染因素 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尤其是累及瓣膜时,会破坏瓣膜结构。病原体在瓣膜上形成赘生物,影响瓣膜的正常关闭,导致瓣膜关闭不全。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心内膜后,可造成瓣膜穿孔、破裂等,引起关闭不全。 不同人群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多以瓣膜退行性变导致的关闭不全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瓣膜的生理性退变是主要原因。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也会增加瓣膜关闭不全的发生风险。 儿童: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如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等。儿童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先天性的瓣膜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需要密切关注,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 女性: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导致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直接原因,但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在女性中的发病有时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总体上还是以疾病本身的病理机制为主导。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群,其心脏负担加重,患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增加,而冠心病是导致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容易患高血压,高血压也会累及心脏瓣膜,增加瓣膜关闭不全的发生概率。 有基础病史人群: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患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瓣膜关闭不全的风险较高;有心肌病家族史或已确诊心肌病的人群,发生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可能性增大;有冠心病病史且心肌梗死反复发作的人群,出现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进而导致瓣膜关闭不全的风险较高。
2025-10-09 1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