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跳160的危害是什么

    心跳160次/分钟会带来多方面危害,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脑部、冠状动脉、肾脏等重要脏器供血,增加心律失常风险,对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有特殊危害,长期可影响心脏正常结构功能、引发多种症状风险及加重基础疾病损害。 一、心脏负担加重 正常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心跳160次/分钟属于明显增快,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泵血,长期如此会使心脏负担显著加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会受到影响,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导致心肌劳损等问题。例如,有研究表明,心率持续增快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会发生变化,随着心率进一步升高,每搏输出量可能先增加后减少,而心脏为了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会不断加大收缩力度,久而久之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影响重要脏器供血 1.脑部供血:脑部的血液供应主要依赖心脏泵血来维持,心跳过快时,心脏每次泵出的血液量相对减少,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可能存在脑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心跳160次/分钟时更容易引发脑缺血事件,因为其脑血管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2.冠状动脉供血:冠状动脉是给心脏自身供血的血管,心跳过快时,冠状动脉的灌注时间缩短,心肌供血减少,可能诱发心绞痛,尤其是本身有冠心病的患者,这种情况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3.肾脏供血:肾脏的血液灌注也依赖正常的心率和心输出量,心跳过快会使肾脏血流减少,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长期可能导致肾功能受损。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人群,这种影响会更为明显,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 三、引发心律失常风险增加 心跳过快时,心脏的电活动可能变得不稳定,容易引发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例如,长期的心动过速可能导致心脏的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使得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引发各种心律失常。而且心律失常又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四、对不同人群的特殊危害 1.儿童:儿童的心脏还在发育阶段,心跳160次/分钟可能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心脏正常发育。儿童如果频繁出现心跳过快,可能导致心功能储备下降,日后更容易出现心脏相关的问题。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时期长期心动过速的患者,成年后发生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概率高于正常心率的人群。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系统退行性病变,心跳160次/分钟会使已衰退的心脏功能雪上加霜,可能迅速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对心跳过快的耐受能力差,一旦出现心跳过快,需要尽快采取措施纠正心率,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3.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心跳160次/分钟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基础疾病对心脏和血管的损害。例如,高血压患者心跳过快时,血压波动会更大,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跳过快时,会影响血糖的代谢和血管的状态,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

    2025-10-09 13:13:48
  • 心脏触诊的作用

    需评估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心前区搏动正常位置等有标准,异常提示心脏相关情况;震颤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特征性体征,不同部位震颤提示对应瓣膜等病变;心包摩擦感因心包炎症致两层心包粗糙产生,可在心前区等触及,提示心包炎症存在,这些评估对心脏疾病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一、评估心前区搏动 1.位置与范围:正常心前区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搏动范围直径约2.0-2.5cm。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下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心前区搏动位置相对更靠近胸骨中线,女性可能因胸廓结构与男性有一定不同。通过触诊可明确心前区搏动是否正常,若搏动位置异常可能提示心脏移位、心脏增大等情况,如有病史提示心脏基础疾病者更需关注搏动位置变化。 2.强度与节律:正常心前区搏动强度适中且节律规则。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脏搏动相对有力些,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因生理变化略有不同;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运动者心脏功能较好,搏动可能相对有力且节律稳定。若触诊发现搏动强度异常增强或减弱,或节律不规则,可能提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对于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更应密切监测。 二、评估震颤 1.震颤的定义与意义:震颤是指用手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细小振动,类似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通过触诊发现震颤可帮助判断心脏瓣膜病变等情况。例如,胸骨右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示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示肺动脉瓣狭窄;心尖区触及舒张期震颤提示二尖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示室间隔缺损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心脏瓣膜病变的概率不同,儿童时期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变相对多见,成人则可能因风湿性心脏病等导致瓣膜病变出现震颤。 2.震颤的临床价值:震颤的存在对于诊断心脏器质性病变具有重要提示作用,通过准确触诊发现震颤并结合其他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可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对于有心脏相关症状的患者,如胸闷、心悸等,触诊发现震颤需高度重视,进一步检查明确病情。 三、评估心包摩擦感 1.发生机制与表现:心包摩擦感是由于心包炎症时,心包脏层和壁层粗糙,心脏搏动时两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触诊时可在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均可触及,以收缩期明显。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心包炎的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病毒感染等引起心包炎,成人可能因结核、风湿性疾病等导致。通过触诊发现心包摩擦感可提示心包炎症的存在,对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的患者,触诊发现心包摩擦感需考虑心包炎的可能,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心包穿刺等明确诊断。 2.临床意义:心包摩擦感的出现对于心包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及时发现心包摩擦感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控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非常关键。对于有基础疾病可能累及心包的患者,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并发心包炎,需密切关注心前区触诊情况,早期发现心包摩擦感以便及时干预。

    2025-10-09 13:13:13
  • 什么是冠心病及症状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其症状包括典型的心绞痛(发作于胸骨体后,可放射,有压榨等感,持续3-5分钟,由体力劳动等诱因引发,休息或服药可缓)和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持久,伴大汗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还有不典型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糖尿病、熬夜等人群易出现)、呼吸困难(活动或休息时,因心功能下降致肺淤血)、心悸(心肌缺血影响节律)等。 一、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血液供应的重要血管,当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堆积,会使血管狭窄,影响心脏的血液灌注。 二、冠心病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心绞痛 发作部位:主要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内侧,也可放射至颈部、下颌等部位。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放射部位不典型,女性患者心绞痛放射部位相对更不固定。 发作特点: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一般持续3-5分钟,诱因多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饱食、寒冷等。例如,在快速行走、爬坡等体力活动时可能诱发,停止活动后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血压波动较大时也容易诱发心绞痛;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由于血管内皮受损,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出现心绞痛症状的概率增加。 2.心肌梗死 症状表现: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剧烈,呈压榨性剧痛或撕裂样痛,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同时可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恐惧或有濒死感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老年患者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容易被忽视。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疼痛症状可能不明显,更需要警惕。 (二)不典型症状 1.无症状心肌缺血 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心绞痛等典型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因为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神经病变,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容易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人群也可能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由于生活方式的影响,血管调节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出现这种情况。 2.其他不典型表现 呼吸困难:可在活动后出现,也可在休息时发生。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功能不全,引起肺淤血,从而出现呼吸困难。肥胖人群由于心脏负担较重,更容易出现因冠心病导致的呼吸困难;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类似不典型的呼吸困难症状。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时可引起心悸。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患者,本身就存在心率增快的基础,发生冠心病时心悸症状可能更明显;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心理因素可能加重心悸的感觉。

    2025-10-09 13:12:55
  • 适合高血压吃的营养品

    高血压患者可通过富含钾、镁、膳食纤维、ω-3脂肪酸的营养品辅助控压,如香蕉等补钾,坚果等补镁,燕麦等补膳食纤维,深海鱼油、亚麻籽等补ω-3脂肪酸,但不同情况人群食用需注意,如糖尿病患者吃香蕉要控量,肾功能不全者用钾镁补充剂需谨慎,胃肠道差者用膳食纤维补充剂要小心,服抗凝药者用深海鱼油需遵医嘱等。 一、富含钾的营养品 (一)香蕉 香蕉是钾的良好来源,每100克香蕉约含钾256毫克。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帮助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天吃1-2根香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控制血压。但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香蕉的糖分含量,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适量食用。 (二)钾补充剂 如果通过饮食摄入钾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钾补充剂。不过,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谨慎使用钾补充剂,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钾排泄障碍,过量补充钾可能会引起高钾血症,危及生命。 二、富含镁的营养品 (一)坚果 像杏仁、腰果等坚果富含镁,每100克杏仁约含镁270毫克。镁可以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进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吃一小把(约20-30克)坚果,但对于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坚果的热量摄入,避免因热量过高导致体重增加,而体重增加可能会加重高血压病情。 (二)镁补充剂 当饮食中镁摄入不足时,可考虑补充镁剂。但患有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使用镁补充剂需要格外谨慎,因为镁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容易在体内蓄积,引发镁中毒等不良反应。 三、富含膳食纤维的营养品 (一)燕麦 燕麦是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每100克燕麦约含膳食纤维10.6克。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控制体重,而体重超标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可以将燕麦作为早餐的选择之一,如煮成燕麦粥。但对燕麦过敏的患者则不能食用。 (二)膳食纤维补充剂 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能因饮食结构问题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在医生建议下服用膳食纤维补充剂。然而,胃肠道功能较差的高血压患者,如患有严重消化不良、肠梗阻等疾病的患者,服用膳食纤维补充剂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需要谨慎使用。 四、富含ω-3脂肪酸的营养品 (一)深海鱼油 深海鱼油富含ω-3脂肪酸,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研究表明,ω-3脂肪酸可以通过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减少炎症反应等途径来辅助降低血压。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摄入EPA和DHA总量约250-500毫克。但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高血压患者,服用深海鱼油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亚麻籽 亚麻籽中也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前体-亚麻酸,人体可以将亚麻酸转化为EPA和DHA。高血压患者可以将亚麻籽磨成粉后加入食物中食用,如拌入酸奶、粥中。但对于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的高血压患者,大量食用亚麻籽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应适量食用。

    2025-10-09 13:11:43
  • 如何测量心率

    手动测量心率可采用触摸脉搏法,选桡动脉等部位,计数60秒或15秒乘4;电子设备测量可用智能手表或手环,需正确佩戴并开启功能;不同人群测量有注意事项,儿童要安抚配合选合适部位,老年人触摸血管要轻柔关注异常,运动后要休息5-10分钟再测。 一、手动测量心率的方法 (一)触摸脉搏法 1.选择部位 最常用的是桡动脉,位于手腕掌侧,拇指一侧的桡动脉搏动处。对于儿童,也可选择颞动脉(位于太阳穴附近)、颈动脉(位于颈部两侧,气管旁)等部位。成人测量桡动脉时,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轻放在手腕桡动脉处。 以颈动脉为例,在颈部两侧触摸时要注意不要同时触摸两侧,防止影响脑部供血。对于婴幼儿,还可以触摸肱动脉,位置在肘窝上方内侧。 2.计数时间 一般计数60秒,能得到准确的心率值。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计数15秒,然后将结果乘以4,但15秒计数法相对误差可能稍大。比如计数15秒内有20次搏动,那么心率就是20×4=80次/分钟。 二、电子设备测量心率的方法 (一)智能手表或手环测量 1.佩戴要求 智能手表或手环需要正确佩戴在手腕上,贴合皮肤但不要过紧。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尺寸的设备,确保佩戴舒适且能准确监测。一般来说,要保证设备与皮肤接触良好,这样才能通过光电脉搏波检测技术来测量心率。光电脉搏波检测是利用光线照射皮肤,随着心脏跳动,血液容积变化会导致光线反射或吸收量变化,从而检测心率。 2.操作步骤 开启智能手表或手环的心率监测功能,部分设备可以通过特定的操作界面快速查看实时心率。例如,有些智能手表只需抬起手腕即可显示心率数据。对于有健康监测应用程序的设备,在相关应用中也能查看心率监测的历史数据等信息。 三、不同人群测量心率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测量时的配合 儿童在测量心率时可能不太配合,家长或医护人员要安抚儿童情绪,使其保持安静。比如测量桡动脉时,要让儿童的手臂保持放松状态。婴幼儿可能会因为哭闹等原因导致心率加快,这时候可以等儿童安静后再进行测量。 2.测量部位的选择 由于儿童的血管较细等特点,测量颈动脉时要非常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适。而肱动脉对于婴幼儿测量相对更安全和方便,测量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准确找到肱动脉搏动处进行计数。 (二)老年人 1.身体状况影响 老年人可能存在血管硬化等情况,在触摸桡动脉时可能需要稍微用力才能准确触及。测量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用力不当给老年人带来不适。同时,老年人如果有心脏方面的基础疾病,测量心率时要更加关注心率的异常变化,如心率过快或过慢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三)运动后人群 1.测量时间选择 运动后不能立即测量心率,一般需要休息5-10分钟后再进行测量。因为运动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心率会加快,立即测量会导致结果不准确。例如,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心率可能会比实际安静时的心率高出很多,休息后测量才能反映真实的基础心率情况。

    2025-10-09 13:10: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