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区别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心电图表现、心肌酶学变化、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心绞痛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短暂缺血缺氧,典型胸痛可缓解,心肌酶一般正常或轻微变化,治疗旨在改善供血等;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流中断致心肌坏死,疼痛剧烈持久,心肌酶显著升高,治疗强调早治以恢复心肌血供等,不同人群表现和治疗有相应特点。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所致。 症状表现 心绞痛: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通常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尺侧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心绞痛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如男性典型,常表现为胸闷等。 心肌梗塞: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等,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 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 心肌梗塞: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急性期可见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亚急性期和慢性期ST段逐渐恢复,T波进一步改变或趋于恒定。 心肌酶学变化 心绞痛:心肌酶学一般正常或仅有轻微变化。 心肌梗塞: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会显著升高,且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如CK-MB在发病3-6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在发病3-4小时后升高,10-14天恢复正常。 治疗原则 心绞痛: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塞等并发症。可采用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介入治疗等。 心肌梗塞: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如溶栓治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及时处理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心绞痛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应密切关注其胸闷、气短等非典型表现;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并发症较多,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女性人群:女性心绞痛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女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差异,治疗上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更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预防再次梗塞,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

    2025-10-09 13:01:33
  • 心脏肌桥会导致晕厥吗

    心脏肌桥一般不一定直接致晕厥,但某些特定情况下与晕厥相关,可因心肌缺血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受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影响)或压迫引发心律失常导致晕厥(受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影响),其与晕厥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怀疑相关需详细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心肌缺血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引发晕厥 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对于年轻患者,心脏肌桥导致的心肌缺血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使心输出量减少。心输出量的降低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晕厥。例如,在一些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脏需氧量增加,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加重心肌缺血,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更易出现脑部缺血性晕厥。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血管储备功能下降,心脏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更容易打破心脏和脑部供血的平衡,导致晕厥发生。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使心脏肌桥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晕厥的发生几率。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功能,酗酒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等,这些都不利于心脏肌桥患者的病情稳定,容易诱发晕厥。 有基础病史患者的情况:如果心脏肌桥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会进一步加重原有的病情,使晕厥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例如,心脏肌桥合并心律失常时,心脏的节律和泵血功能受到双重影响,脑部供血严重不足,极易引发晕厥。 心肌桥压迫引发心律失常导致晕厥 不同年龄心律失常特点及影响:在儿童和青少年心脏肌桥患者中,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引起的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引发心律失常。由于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心律失常对心输出量的影响相对更为明显,更容易出现晕厥。而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脏肌桥导致的心律失常会使原本就不稳定的心脏泵血功能雪上加霜,增加晕厥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生活方式对心律失常的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加重心脏肌桥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从而增加晕厥的发生概率。比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使心肌桥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的晕厥。 基础病史与心律失常关联:若心脏肌桥患者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会相互作用,使晕厥的发生机制更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本身就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心脏肌桥的存在进一步破坏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导致晕厥频繁发作。 总之,心脏肌桥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导致晕厥,但不是所有心脏肌桥患者都会出现晕厥,其与晕厥的关系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如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的综合影响。如果怀疑心脏肌桥与晕厥相关,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等,以明确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09 13:00:59
  • 休克早期血压有什么变化

    休克早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血压可无明显变化或轻度降低,收缩压可基本正常或轻度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儿童和老年人休克早期血压变化有不同特点,这些血压变化是机体代偿反应但有限,临床可通过监测早期血压变化等早期发现休克迹象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恶化。 具体的血压指标及意义 收缩压:休克早期收缩压可基本正常或轻度降低。收缩压是反映心脏射血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机体处于休克早期代偿时,心脏通过增加收缩力等方式来维持心排出量,所以收缩压可能不会立即出现明显下降。例如,正常成年人收缩压的正常范围是90~139mmHg,在休克早期,收缩压可能在正常下限附近波动,仍能维持在90mmHg以上。 舒张压:舒张压会升高。这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舒张压升高。外周血管收缩使得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阻力增大,舒张压就会上升,这种变化有助于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灌注压。 脉压差:脉压差减小。脉压差即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正常脉压差为30~40mmHg。在休克早期,由于收缩压轻度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差会减小,一般小于30mmHg。脉压差减小是休克早期外周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的一个表现。 不同人群休克早期血压变化的特点 儿童:儿童休克早期血压变化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但在休克早期,血压也可能先表现为收缩压正常或轻度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由于儿童的血管弹性较好,外周血管收缩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随着休克的进展,血压会逐渐下降。例如,婴儿正常收缩压在70~105mmHg,休克早期可能收缩压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降低,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儿童休克进展较快,一旦血压明显下降,提示病情已进入中晚期。 老年人:老年人休克早期血压变化也有其特点。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减退,代偿能力较差,在休克早期,血压可能更容易出现波动。部分老年人休克早期收缩压就可能明显下降,而舒张压也可能有相应变化。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代偿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充分,所以血压在休克早期就可能较早出现异常。例如,老年人体质较弱,当发生感染性休克等情况时,早期血压可能就会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 休克早期血压变化的相关机制及临床意义 休克早期血压的这些变化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但这种代偿是有限的。如果休克进一步发展,血压会逐渐下降,进入休克中晚期。临床医生通过监测休克早期的血压变化,以及脉压差等指标,可以早期发现休克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休克进一步恶化。例如,当发现患者在有诱因(如严重感染、大量失血等)的情况下出现收缩压轻度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就应高度警惕休克的发生,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血容量等,以阻断休克的进展。

    2025-10-09 13:00:10
  • 心血管破裂怎么治疗

    心血管破裂的处理包括紧急处理(现场急救、心肺复苏等)、一般治疗(生命体征监测、吸氧)、手术治疗(血管修复或置换、选择合适手术时机)、药物治疗(止血药物、维持循环稳定药物),并提及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治疗时的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一、紧急处理 1.现场急救:当发生心血管破裂时,首先要让患者立即平卧,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尽量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操作。 二、一般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吸氧:给予吸氧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调整吸氧流量。 三、手术治疗 1.血管修复或置换:如果是冠状动脉破裂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管的修复手术,对于严重受损无法修复的血管可能需要进行血管置换手术。例如,冠状动脉破裂时,根据破裂的部位、程度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来恢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主动脉破裂等情况,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如主动脉夹层破裂时可能需要进行主动脉置换等手术来重建主动脉的结构,恢复其正常的血流动力学。 2.手术时机选择: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一般需要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也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后确定最佳手术时间。 四、药物治疗 1.止血药物:根据出血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来减少出血进一步加重。但药物止血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主要还是需要通过手术等方法来从根本上解决血管破裂问题。 2.维持循环稳定药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患者的血压等循环指标稳定,例如多巴胺等,通过调节血管的张力和心脏的功能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心血管破裂后手术耐受性可能较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更为谨慎的治疗方案,药物使用也需要更加关注药物对脏器功能的影响。 2.儿童患者:儿童心血管破裂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难度较大。儿童的心血管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在手术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因素,药物使用也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进行精准计算,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儿童各方面的监护,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心血管破裂时,治疗需要兼顾胎儿和母体的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药物使用也需要考虑到对胎儿的潜在风险,需要多学科协作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09 12:59:28
  • 年轻人正常血压范围多少

    年轻人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且舒张压60-89mmHg,生活方式中饮食、运动、吸烟饮酒会影响血压,女性在特殊时期血压可能受影响,有家族病史年轻人患高血压风险高,应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维持正常血压,异常及时就医。 收缩压的意义及范围 收缩压是当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正常收缩压处于90~139mmHg之间,若收缩压持续≥140mmHg则可能提示高血压,而收缩压<90mmHg则属于低血压范畴。对于年轻人来说,收缩压在90~139mmHg之间时,身体各器官能得到较好的血液灌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心脏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供应到脑部、肺部、肾脏等重要器官,保证其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运转。 舒张压的意义及范围 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管弹性回缩对血液产生的压力。正常舒张压在60~89mmHg之间,舒张压过低(<60mmHg)可能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如脑部灌注不足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舒张压持续≥90mmHg则为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心脏肥厚、扩大,还会损害肾脏、眼底等器官,引发肾功能不全、眼底病变等问题。 影响年轻人血压的因素及相关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过多的钠盐摄入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例如,长期每天钠盐摄入超过6克,就可能使血压升高。而富含钾、钙、镁的饮食则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如新鲜蔬菜、水果、乳制品等富含这些矿物质,年轻人应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运动:缺乏运动的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血压异常。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使血管更具弹性,降低血压升高的风险。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硬化,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过量饮酒也会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者患高血压的几率明显增加。年轻人应尽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以维护血压的正常。 特殊人群情况 女性:在青春期后,女性的血压可能会受到月经周期、妊娠等因素影响。例如,在月经前期,部分女性可能会出现血压轻度升高的情况,一般月经结束后可恢复正常;妊娠期间,孕妇的血容量增加,血压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多数在产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孕妇可能发展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 有家族病史的年轻人: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那么年轻人患高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年轻人应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干预,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以便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年轻人应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正常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2025-10-09 12:58: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