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缩窄性心包炎原因
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结核性、细菌性、病毒性;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脏手术或胸部创伤、放射性损伤、特发性。不同人群发生风险和原因侧重点不同,如结核病史人群易患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因自身免疫反应患病等,儿童和女性等人群也有相应特点。 细菌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心包炎,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迁延不愈可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细菌感染导致心包发生炎症反应,渗出纤维蛋白等成分,随着病情进展,纤维组织增生使心包增厚、缩窄。 病毒性:某些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心包炎,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演变为缩窄性心包炎。病毒感染引发心包的免疫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可促使心包逐渐纤维化、增厚,限制心脏活动。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包,引起心包的炎症和纤维化。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机体产生针对心包组织的抗体,攻击心包,使心包逐渐增厚、缩窄。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心包炎,若病情反复,可能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可转移至心包或直接侵犯心包,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肿瘤细胞在心包内生长、浸润,刺激心包组织增生、纤维化,从而导致缩窄性心包炎。肿瘤引起的心包病变可表现为心包积液、心包增厚等,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心脏手术或胸部创伤:心脏手术过程中对心包的操作、胸部严重创伤等,可导致心包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后续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过度增生,造成心包缩窄。例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的并发症,这与手术对心包的刺激和损伤有关。 放射性损伤:胸部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患者,如乳腺癌术后放疗,可能因放射性损伤导致心包慢性炎症,逐渐出现心包增厚、缩窄,引发缩窄性心包炎。放射性物质对心包组织的长期损伤,可破坏心包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纤维组织增生。 特发性:部分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称为特发性缩窄性心包炎。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的隐匿性作用、轻微的感染未被察觉等多种因素有关,心包逐渐发生炎症和纤维化改变,导致心脏舒张受限。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风险和原因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结核病史的人群发生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的风险较高;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更易因自身免疫反应引发缩窄性心包炎;胸部有手术或创伤史的人群需警惕因手术创伤导致缩窄性心包炎的可能。对于儿童患者,感染性因素中病毒性、细菌性感染导致缩窄性心包炎的情况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感染等因素相关;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缩窄性心包炎发生上可能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2025-10-15 15:12:05 -
卧立位血压测量方法
测量卧立位血压需先在安静适宜环境、患者做好准备,卧位测量时要注意体位、袖带绑扎、听诊读数,立位测量要注意体位转换、测量时间和必要时重复测量,同时要注意不同人群差异及测量设备校准。 一、测量前准备 1.环境要求:测量应在安静、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在剧烈运动后、进食后立即测量,一般建议测量前休息5-10分钟。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如老年人可能因血管弹性下降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应选择温度相对恒定的室内环境;长期卧床患者需确保测量时体位摆放正确等。 2.患者准备:测量前30分钟应避免吸烟、饮用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对于儿童,要安抚其情绪,使其配合测量;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按照平时规律服药后再进行测量等。 二、测量步骤 1.卧位测量 体位:让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充分暴露上臂,上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若患者是卧位,一般将手臂伸直,手掌向上,上臂中部与心脏连线水平。对于儿童,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姿势,避免过度扭曲身体影响测量结果。 袖带绑扎:将血压袖带平整地缚于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3厘米处,袖带松紧以能插入1-2手指为宜。 听诊与读数:使用水银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快速充气,使袖带内压力迅速上升到收缩压以上约30毫米汞柱,然后缓慢放气,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对应的数值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的数值为舒张压。电子血压计则按照其操作说明进行测量,读取相应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 2.立位测量 体位转换:在卧位测量结束后,迅速让患者改为站立位,一般是从卧位快速变为站立位,转换过程要平稳,避免患者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对于老年人、有体位性低血压风险的患者,转换体位应更加缓慢,可先坐起,稍作停留后再站立。 测量时间:在站立后1-3分钟内进行测量,因为体位性低血压通常在站立后短时间内出现。 重复测量(必要时):如果第一次测量结果不明确或患者有特殊情况,可在站立后3分钟左右再次测量,以获取准确的血压数值。 三、注意事项 1.不同人群差异 儿童:儿童的血压测量与成人有所不同,袖带的大小要合适,一般儿童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1/3-1/2。测量时要确保儿童安静配合,避免因哭闹等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动脉硬化较为常见,测量时要注意袖带充气压力不宜过高,放气速度要缓慢,以准确测量血压。同时,老年人站立时要注意防止跌倒,测量立位血压时要密切观察其面色、神志等情况。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在测量卧立位血压时,要按照平时的服药情况进行测量,了解不同体位下血压的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 2.测量设备校准:无论是水银血压计还是电子血压计,都要定期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水银血压计要检查水银柱是否在正常范围,电子血压计要按照厂家要求进行定期校准等。
2025-10-15 15:11:29 -
心脏下面肋骨隐隐作痛怎么办
心脏下面肋骨隐隐作痛可能由肋软骨炎、胸膜炎、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引起,肋软骨炎可通过休息、热敷及必要时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胸膜炎需针对感染等病因抗感染等治疗;冠心病要控制危险因素、用改善心肌供血药物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要调整生活方式、用抑酸药等。若疼痛剧烈伴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或儿童疼痛持续不缓解等应紧急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肋软骨炎 原因:可能与劳损、外伤、感染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相对多见。 处理:疼痛较轻时可通过休息来缓解,避免过度劳累胸壁部位。局部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如果疼痛较明显,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比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二)胸膜炎 原因:多由感染(如细菌、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 处理:如果是感染性胸膜炎,需要明确病原体,针对性地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用药需依据病原体检查结果,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 (三)冠心病 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男性相对多于女性,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可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胸部下方肋骨部位。 处理:发作时应立即休息,有条件者可吸氧。需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明确诊断。对于冠心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等。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等,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 (四)消化系统疾病 原因:如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肥胖、长期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者易患。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可引起胸部下方肋骨部位疼痛,有时可被误认为是心脏相关疼痛。 处理: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饱餐、睡前不宜进食,抬高床头等。可使用抑酸药物等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患反流性食管炎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二、何时需紧急就医 如果疼痛剧烈,伴有呼吸困难、心悸、大汗淋漓、头晕等症状,可能是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肺栓塞等,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对于儿童出现心脏下面肋骨隐隐作痛的情况,由于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且病情变化较快,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呼吸异常等其他表现,也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总之,当出现心脏下面肋骨隐隐作痛时,首先要观察疼痛的特点、伴随症状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2025-10-15 15:10:51 -
小孩心脏跳的快是什么原因
小孩心脏跳得快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运动或情绪激动、饮食因素;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感染性疾病(如发热、心肌炎)、其他系统疾病(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现小孩心脏跳得快,家长应观察一般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让小孩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等。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运动或情绪激动 小孩在剧烈运动后,比如奔跑、跳绳等,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满足身体需求,一般休息后可缓解;当小孩处于紧张、恐惧、兴奋等强烈情绪状态时,也可能出现心跳加快,这是因为情绪变化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率增快。 (二)饮食因素 进食过多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饮品,像巧克力、咖啡等,其中的咖啡因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另外,吃得过饱时,胃肠需要更多血液进行消化,也可能间接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跳变快。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从而使心跳加快,这类患儿往往还可能伴有口唇发绀、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2.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窦性心动过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而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快速而规则的心跳,发作时心率可突然增快,可达160-300次/分钟,小孩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 (二)感染性疾病 1.发热:各种感染引起的发热,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这是因为发热时机体代谢增强,心脏需要更快地泵血来供应机体所需,从而出现心跳加快的现象。 2.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病毒侵犯心肌后,会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损伤,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跳加快,同时可能伴有乏力、胸痛、气短等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 1.贫血:小孩如果存在缺铁性贫血等情况,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代偿,以输送更多的血液来满足组织器官的氧需求,从而出现心跳加快,患儿还可能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表现。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跳加快,同时可能伴有多汗、食欲亢进、消瘦、烦躁等症状。 当发现小孩心脏跳得快时,家长应首先观察小孩的一般情况,如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精神状态等。如果心跳快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让小孩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合理饮食等。
2025-10-15 15:09:07 -
喝酒血压为什么会降低
喝酒后血压降低由血管扩张和利尿作用机制引起,不同人群喝酒后血压变化有差异,健康人群短时间少量饮酒血压短暂降低且多能恢复,高血压患者喝酒后血压情况复杂,老年人和低血压患者喝酒后需注意相关风险,人们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者应合理饮酒关注血压变化维护健康。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随之下降。例如,有研究发现,适量饮酒后(短时间内少量饮酒),外周血管阻力会明显减小,这是导致血压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利尿作用 饮酒后,酒精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时,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生成增加,机体排出的水分增多。血容量相应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降低,进而引起血压下降。一般饮酒后1-2小时左右,利尿作用开始较为明显,会对血压产生影响。 不同人群喝酒后血压变化的差异 健康人群 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短时间内少量饮酒可能会出现血压短暂降低的情况,但通常这种变化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来说,饮酒量在适量范围内(如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血压降低幅度通常较小,且身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在较短时间内使血压恢复到接近饮酒前的水平。然而,如果饮酒量较多或本身血管调节功能存在一定问题,血压降低可能会较为明显,甚至可能超出正常范围,增加低血压相关不适的风险,如头晕等。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喝酒后血压降低的情况较为复杂。部分高血压患者饮酒后可能会出现血压先降后升的情况。起初由于血管扩张等因素血压降低,但随后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代偿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等,可能会使血压又升高。而且长期饮酒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会打乱血压的正常波动节律,加重血管损伤等,导致血压控制更加困难。例如,一些长期饮酒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波动幅度增大,难以平稳控制,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需注意的情况 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较差,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减弱。喝酒后血压降低可能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如脑灌注不足可能引起晕厥等情况,增加跌倒受伤的风险。同时,老年人本身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喝酒后血压的异常波动可能会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老年人应尽量避免过量饮酒。 低血压患者:本身血压较低的人群,喝酒后血压进一步降低会使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相关症状加重,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类人群应绝对避免饮酒。 喝酒后血压降低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人群喝酒后血压变化存在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酒,关注饮酒后血压的变化,以维护身体健康。
2025-10-15 15:0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