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脏兴奋的正常起搏点

    心脏兴奋的正常起搏点是窦房结,其机制是窦房结自律细胞自动去极化快率先发放冲动并传导引起心脏兴奋收缩,频率决定心脏基本节律;年龄方面儿童窦房结功能发育中,婴儿频率高,青少年渐稳定,老年人窦房结功能可能衰退致心动过缓;生活方式中适度运动有益,吸烟饮酒有不良影响;病史方面心脏疾病会影响窦房结功能,内分泌疾病也会通过激素影响窦房结起搏传导。 一、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机制 窦房结中的自律细胞能够自动地产生兴奋,其自动去极化的速度相对较快,从而使得窦房结能够率先发放冲动,然后通过传导系统依次传至心房肌、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最终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和收缩。窦房结产生的兴奋频率决定了心脏的基本节律,通常成年人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频率约为60-100次/分钟。 二、年龄因素对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影响 儿童:儿童的窦房结功能尚在发育过程中,一般来说,婴儿的窦房结冲动频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年人的范围。例如,新生儿的窦性心率可能在120-160次/分钟,而到了青少年时期,窦性心率逐渐稳定在60-100次/分钟左右。这是因为儿童的心脏生理结构和神经调节系统还未完全成熟,窦房结的自律性调节机制相对不完善。 老年人:老年人的窦房结功能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表现为窦房结产生冲动的频率可能会有所降低,部分老年人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即心率低于60次/分钟。这与老年人心脏组织的老化、窦房结细胞的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 三、生活方式对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影响 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对于窦房结的功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能够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使心脏的节律更加稳定且有活力。但过度运动可能会对心脏造成负担,影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 吸烟、饮酒:吸烟会导致体内摄入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可能干扰窦房结的正常起搏功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酒精会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特性,进而影响窦房结的冲动发放和传导。 四、病史对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影响 心脏疾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能会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情况。患有心肌病的患者,心肌组织发生病变,也可能波及窦房结,影响其正常的起搏和传导功能。 内分泌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代谢速度,包括心脏的代谢,可能会使窦房结的冲动发放频率加快,导致窦性心动过速。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减缓,心脏活动也会相应减弱,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窦房结功能异常的表现。

    2025-10-15 15:03:47
  • 降压的高血压药有哪些

    降压药分为利尿剂类通过促进排尿减血容量降血压适轻中度高血压等但有血钾降低等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类抑制心脏β受体适心率快等中青年等但哮喘禁用等,钙通道阻滞剂类阻滞钙通道适各年龄段等有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ACEI类抑制转换酶适心衰等但有干咳等禁忌,ARB类阻断受体适应证似ACEI可替且不良反应少,特殊人群中孕妇优先甲基多巴等,老年人用药从小剂量开始用长效药,肾功能不全者用ACEI、ARB需谨慎,糖尿病患者选药兼顾降糖等。 一、利尿剂类 氢氯噻嗪等利尿剂通过促进肾脏排尿,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尤其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可能引起血钾降低、尿酸升高等不良反应,对于痛风患者应慎用。 二、β受体阻滞剂类 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来发挥降压作用。适用于心率较快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但哮喘患者禁用,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且会掩盖低血糖症状,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糖。 三、钙通道阻滞剂类 氨氯地平为代表药物,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达到降压目的。适用于各种年龄段和不同种族的高血压患者,尤其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效果较好,常见不良反应有踝部水肿、头痛等。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 卡托普利属于此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从而舒张血管降低血压。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等的高血压患者,但可能引起干咳、血钾升高、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 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 氯沙坦为代表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降压作用。适应证与ACEI类似,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患者,同样需注意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等禁忌证,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有头晕、血钾升高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一般优先选择甲基多巴等相对安全的降压药,避免使用ACEI、ARB类药物,因其可能导致胎儿畸形、肾功能损害等。 老年人: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警惕体位性低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可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维持平稳血压。 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某些降压药物时需监测肾功能变化,如ACEI、ARB类药物可能在肾功能不全严重时加重肾功能损害,需谨慎使用并调整剂量。 糖尿病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时需兼顾降糖作用,如ACEI、ARB类药物对糖尿病肾病有保护作用,但需注意监测血糖、血钾等指标,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使用时需密切关注。

    2025-10-15 15:03:28
  • 房颤的最新消融手术方法是什么

    导管射频消融术基于心脏电生理学原理通过导管释放射频能量阻断异常电传导通路针对不同房颤制定个体化策略;冷冻球囊消融术利用低温使心房组织冷冻坏死实现肺静脉隔离常用于阵发性房颤且手术时间可能更短等;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消融借助系统构建心脏模型精准定位房颤触发灶和维持环提高准确性安全性尤其对复杂房型房颤优势明显;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及谨慎评估风险,女性患者要考虑激素影响,合并基础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病后评估手术时机并监测相关指标,儿童房颤患者罕见需综合评估病因谨慎选择消融手术需权衡收益与风险。 一、导管射频消融术 基于心脏电生理学原理,通过将导管经血管插入心脏,释放射频能量使局部心肌组织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异常电传导通路。目前有多种能量平台不断优化消融效果,针对阵发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等不同类型房颤制定个体化策略,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其成功率随技术进步逐步提高,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是重要治疗选择。 二、冷冻球囊消融术 利用零下90℃左右的低温使心房组织冷冻坏死,实现肺静脉隔离。该技术常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相较于传统射频消融,在部分患者中手术时间可能更短,且膈神经麻痹等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其原理是通过冷冻球囊接触肺静脉开口处心肌,使局部组织低温损伤,阻断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异常电传导,对于适合的房颤患者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及操作规范。 三、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消融 借助CARTO、EnSite等三维标测系统,可构建心脏精确三维模型,清晰显示心脏解剖结构及电活动情况。在房颤消融术中,能精准定位房颤的触发灶和维持环,避免盲目操作,显著提高消融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尤其对复杂房型房颤(如长程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更具优势。手术过程中可实时监测消融部位及效果,确保消融范围准确,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为手术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心功能、肝肾功能及机体耐受性,因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可能较多,手术前要优化基础病控制,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心脏情况,考虑到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对手术风险的评估需更谨慎。 女性患者:要考虑激素等因素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术前详细了解月经周期等情况,术后注意激素水平变化对心脏恢复的潜在影响,加强术后随访及相关指标监测。 合并基础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在基础病控制稳定后再评估手术时机,术中及术后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手术安全及基础病管理兼顾。 儿童房颤患者:相对罕见,若发生多需综合评估病因,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及非激进的治疗方式,因儿童心脏结构与电生理系统尚在发育中,消融手术需极为谨慎,需充分权衡手术收益与潜在风险。

    2025-10-15 15:02:56
  • 血压高压160低压120有危险吗

    收缩压160mmHg且舒张压120mmHg属3级高血压(重度),对心脑血管等多器官有严重影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者、年轻患者需特别注意,需针对不同情况处理及排查病因、改善生活方式等以控制血压避免脏器损害。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对心脏的影响:长期处于如此高的血压水平,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以维持全身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可能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疾病。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而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20mmHg的患者这种风险会大幅增加。 对脑血管的影响:过高的血压容易损伤脑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导致脑出血。同时,高血压还会促使脑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影响脑部供血,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有临床数据显示,3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概率远高于血压正常或轻度高血压患者。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对肾脏的影响: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肾小球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长期可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甚至发展为肾衰竭。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一部分最终会进展为慢性肾衰竭,而严重高血压患者如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20mmHg者,肾脏受损的进程会更快。 对眼底的影响:高血压会影响眼底视网膜的血管,导致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病变,严重时可影响视力。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波动相对较大。对于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20mmHg的老年患者,更要谨慎处理血压下降速度。因为过快降压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引发缺血事件。建议缓慢逐步降压,密切监测血压及脏器灌注情况。 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血压160/120mmHg的情况会使病情更加复杂。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性肾病等并发症的发展;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过高的血压会增加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甚至心肌梗死的风险。这类患者需要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兼顾对其他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如果出现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20mmHg的情况,可能与一些继发性高血压因素相关,如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需要积极排查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因为针对病因治疗可能会使血压得到更好的控制,避免长期高血压对年轻患者的重要脏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同时,年轻患者往往生活方式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如长期熬夜、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需要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引导其改善生活方式。

    2025-10-15 15:02:19
  • 高血压能喝咖啡吗

    高血压患者能否喝咖啡需分情况看待,血压控制相对稳定者适量饮用(每天咖啡因不超400mg)一般无严重危害,过量饮用会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等风险;年轻患者要监测血压变化、综合调整生活方式,老年患者因代谢能力下降需严格控量,有睡眠障碍及血压控制不稳定者需相应注意或避免饮用咖啡。 一、适量饮用的情况及原理 对于血压控制相对稳定的高血压患者,适量饮用咖啡是可以的。研究表明,咖啡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咖啡因在适量摄入时(一般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400mg,相当于4-5杯150ml左右的咖啡),短期内可能会使血压轻度升高,但这种影响通常是暂时的。有研究发现,健康人群单次摄入适量咖啡因后,收缩压可能会升高3-5mmHg,舒张压可能会升高1-3mmHg,但一般不会超过正常的波动范围。然而,长期来看,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适量饮用咖啡会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产生持续不利影响,只要血压处于相对平稳状态,适量饮用咖啡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危害。 二、过量饮用的风险及影响 如果高血压患者过量饮用咖啡,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过量的咖啡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脏输出量增加,从而可能引起血压进一步升高。而且过量饮用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又会反过来影响血压的稳定,导致血压波动较大,增加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观察到,每天咖啡因摄入量超过400mg时,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明显波动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患者的特殊情况 年轻高血压患者: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平时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可继续适量饮用,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如果发现饮用咖啡后血压波动明显,应适当减少咖啡摄入量。同时,年轻患者往往生活方式多样,除了咖啡摄入外,还应关注是否有其他影响血压的因素,如熬夜、高盐饮食等,需要综合调整生活方式来稳定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咖啡因的代谢能力可能下降。所以老年患者饮用咖啡更要严格控制量,建议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200mg。并且老年患者本身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等,过量咖啡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更需要谨慎对待咖啡的饮用。 有睡眠障碍的高血压患者:本身存在睡眠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咖啡,尤其是在下午和晚上。因为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干扰睡眠,而睡眠问题对血压的不良影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对于这类患者,保证良好的睡眠对血压控制至关重要,所以应严格限制咖啡摄入,甚至避免饮用。 血压控制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对于血压控制不稳定,经常出现血压大幅波动的患者,不管年龄大小,都建议暂时避免饮用咖啡,先将血压控制平稳后,再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评估是否可以少量饮用咖啡,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025-10-15 15:01: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