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儿童得了心肌炎怎么办

    儿童患心肌炎需及时就医评估,通过休息避免劳累,进行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治疗护理促进康复。 一、及时就医评估 儿童出现心肌炎相关可疑表现,如发热、乏力、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等,需尽快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查(如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例如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升高往往提示心肌受损;心电图可能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异常;心脏超声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如心肌运动是否协调、射血分数是否正常等。 二、休息与避免劳累 急性期休息:患儿在急性期需要严格卧床休息,一般来说,轻型心肌炎患儿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心肌炎患儿可能需要卧床休息3-6个月甚至更久,直到心功能恢复正常。休息可以减少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肌的修复。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创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让患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促进病情恢复。 三、药物治疗 营养心肌药物:常用的有维生素C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参与心肌细胞的代谢,促进心肌修复。 针对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药物:如果患儿出现心律失常,医生会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选用合适的药物,如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可能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用药需要考虑年龄、体重等因素。 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例如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急促、血压波动等都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 症状观察:持续关注患儿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症状的变化,以及精神状态、面色等情况,一旦发现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表现,要立即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其吃奶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果婴幼儿出现拒奶、烦躁不安等表现,要高度警惕心肌炎的可能,及时就医。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在休息的同时,家长要做好心理疏导,避免患儿因生病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病情恢复,同时要监督患儿严格遵守休息等治疗要求,不能擅自增加活动量。 总之,儿童得了心肌炎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通过休息、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及密切的病情观察等多方面措施来促进患儿康复。

    2025-10-28 13:34:22
  • 早搏最怕什么运动

    早搏患者需谨慎高强度剧烈运动和竞技性运动,因其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早搏等;相对适宜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运动前要热身,运动中关注身体状况,运动后要放松,还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强度时间,有其他基础疾病者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高强度剧烈运动:如快跑、打篮球、踢足球等高强度剧烈运动。这类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大幅增加,心脏需要快速泵血来满足身体需求,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早搏次数增加。例如有研究显示,进行高强度剧烈运动后,早搏患者的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运动前。对于本身心脏功能有一定基础问题的早搏患者,这种过度的心脏负荷可能引发更频繁的早搏,甚至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竞技性运动:竞技性运动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竞技类比赛项目。紧张的比赛氛围会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刺激心脏,引发早搏。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竞技状态下,对早搏患者的心脏健康非常不利。 早搏患者相对适宜的运动及注意事项 低强度有氧运动:散步是比较适合早搏患者的运动方式。一般来说,每次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90步。散步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且相对轻松,不会给心脏造成过大负担。对于老年早搏患者,散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代谢功能,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情况;年轻的早搏患者通过散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太极拳: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练习太极拳时,患者需要集中注意力,能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研究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的早搏患者,其早搏发作频率可能会降低。对于不同年龄的早搏患者,太极拳都比较适用,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中青年早搏患者练习太极拳有助于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调整身心状态。早搏患者在进行运动时需要注意,运动前一定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缓慢走动、活动关节等,时间控制在5-10分钟;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帮助身体恢复到运动前的平稳状态。同时,早搏患者在运动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运动。如果早搏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2025-10-28 13:33:47
  • 房颤的三大特征

    心房颤动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心律绝对不齐,因心房电活动紊乱致心室接收到的激动时快时慢、时强时弱;二是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由心房收缩不协调使心室每次接受血量不同所致;三是脉搏短绌,因心室收缩强弱不等,部分较弱收缩不能产生有效脉搏搏动,致脉搏次数少于心率,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在这三大特征表现上有差异。 一、心律绝对不齐 正常心脏跳动是有规律且整齐的,而房颤患者的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心房乱颤,导致心跳节律完全不规则。例如,通过听诊可以发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没有规律。从电生理角度来看,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紊乱,传导异常,使得心室接收到的激动时快时慢、时强时弱,从而表现为心律绝对不齐。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这一特征都存在,年龄增长可能会增加房颤发生的概率,进而更易出现心律绝对不齐的表现;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本身心脏结构和功能已存在一定异常,发生房颤时心律绝对不齐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或更易被察觉。 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正常情况下,第一心音是由房室瓣关闭等因素产生的较为规律的心音。但在房颤时,由于心房收缩不协调,心室每次接受的血量不同,导致心室收缩时产生的第一心音强度不一致。比如,当心室在相对充盈较好的状态下收缩时,第一心音就会较强;而在相对充盈较差时收缩,第一心音就会较弱。这种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的现象也是房颤的典型特征之一。对于儿童而言,虽然房颤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发生房颤,同样会出现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的情况,不过需要专业的心脏听诊结合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对于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等,若出现房颤,也会表现出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这是因为妊娠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引发房颤相关特征的改变。 三、脉搏短绌 由于房颤时心室收缩强弱不等,部分较弱的心室收缩不能产生有效的脉搏搏动,所以会出现脉搏次数少于心率的现象,即脉搏短绌。例如,心率可能达到100次/分以上,但脉搏次数可能只有80次/分左右。这是因为心脏的有效射血不能全部转化为外周可触及的脉搏。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房颤发生风险,进而更容易出现脉搏短绌的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发生房颤的概率较高,脉搏短绌的表现也可能更为常见。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发生房颤时脉搏短绌的现象可能更为突出,需要密切关注脉搏和心率的情况,及时发现房颤相关异常。

    2025-10-28 13:33:24
  • 血压一天中的三个高峰时段,你知道吗

    血压一天有三个高峰时段,清晨时段因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等致血压明显上升且一般人群、高血压及老年人需关注,下午时段因身体活动等致血压上升且体力劳动者、中青年不健康生活方式者需注意,夜间睡眠中部分人可能有轻度血压波动高峰且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妊娠中晚期孕妇需特别关注,了解这些时段对高血压患者管理及一般人群维持血压稳定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很重要。 第一个高峰:清晨6-10时 特点及相关机制:在这个时段,人体的交感神经活性逐渐增强,体内的儿茶酚胺等升血压物质分泌增加,使得血压出现明显的上升,是一天中血压升高较为明显的一个高峰。对于一般人群来说,清晨血压的升高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比如脑卒中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清晨血压的波动往往更大,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控制。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清晨血压升高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更容易出现血压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概率增加。 第二个高峰:下午4-8时 特点及相关机制:下午时段,人体经过一天的活动,身体的代谢等情况会促使血压再次出现升高。同样与交感神经的活动以及身体的生理活动状态相关,在这个时间段,血压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上升高峰。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或者工作强度较大的人群,下午时段血压的升高可能会因为身体的劳累等因素而更加明显。中青年人群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等,也可能会导致下午血压高峰更为突出,进而影响血压的整体控制。 第三个高峰:夜间睡眠中可能出现的轻度波动高峰 特点及相关机制:虽然夜间整体血压相对较低,但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血压升高波动。这与睡眠周期以及身体的自主神经调节等有关。在睡眠过程中,身体的一些生理调节机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失衡,导致血压有轻度的上升。对于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群,夜间血压的波动可能会更为明显,因为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进而刺激血压升高。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夜间血压也可能会出现不同于常人的波动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血压的异常波动可能会影响母婴的健康。 了解血压一天中的三个高峰时段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非常重要,患者可以根据血压的波动规律来更好地进行血压监测和药物调整等。同时,一般人群也可以通过了解血压的高峰时段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清晨和下午血压高峰时段前后,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以维持血压的稳定,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025-10-28 13:33:03
  • hoter心电图怎么看

    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T波等组成,有正常范围,ST段、T波改变及心律失常等为异常常见情况,儿童、老年人、女性心电图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在诊断心血管疾病等有应用但有局限性。 异常心电图的常见情况及意义 ST段改变:ST段抬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等,ST段压低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劳损等。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会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同时伴有T波改变和病理性Q波等。 T波改变:T波低平、倒置可见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情况。低钾血症时,除了T波改变,还可能出现U波增高、QT间期延长等表现。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发热、贫血、甲亢等情况;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运动员、颅内高压、甲减等情况。 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或正常人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 心房颤动: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甲亢性心脏病等,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不同人群心电图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心率比成人快,新生儿心率可达120-140次/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慢至成人水平。儿童的PR间期、QT间期相对较短,在解读儿童心电图时要考虑其年龄特点。例如儿童发热时,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老年人: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变化,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老年人的心电图可能会有ST-T改变的发生率增高,同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较高,如房颤等。在解读老年人心电图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病史。 女性:一般来说,女性的心电图特点与男性无明显本质区别,但在一些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性的心电图改变,如窦性心动过速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检查在诊断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辅助诊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等疾病。同时,在术前评估、药物疗效观察等方面也有应用。例如在冠心病患者的诊治中,心电图可以帮助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和程度,指导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但心电图检查也有其局限性,它反映的是瞬间的心脏电活动,对于一些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可能容易漏诊,此时可能需要结合动态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

    2025-10-28 13:32:4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