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是什么意思
心脏正常节律为窦性心律,正常频率60-100次/分钟,儿童窦性心律频率通常比成人快,运动等会影响其频率,健康人群窦性心律一般正常,有心脏基础疾病人群可能异常;偶发室性早搏是室性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且频率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小于30次为偶发,心电图有特定表现,其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单纯窦性心律且偶发室性早搏无明显症状可观察,有症状或合并其他心脏疾病需进一步就医评估处理。 一、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是心脏正常的节律,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其心电图表现为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年龄因素会影响窦性心律的频率,儿童的窦性心律频率通常比成人快,新生儿窦性心律频率可在120-160次/分钟;生活方式方面,运动时窦性心律频率会增快,休息、睡眠时会减慢;一般来说健康人群的窦性心律是正常的,但有心脏基础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可能出现窦性心律的异常改变。 二、偶发室性早搏 1.定义 偶发室性早搏是指心脏的室性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且发生频率较低。一般来说,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的数量小于30次为偶发室性早搏,但不同的诊断标准可能略有差异。其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无相关的P波。 2.可能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偶发室性早搏,这与心脏的退行性改变等有关;儿童也可能因一些生理情况出现偶发室性早搏,比如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但一般多为生理性。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熬夜、大量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偶发室性早搏。例如大量饮酒后,酒精可能会对心肌细胞产生刺激,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长期熬夜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可能引起心脏电生理的改变从而出现偶发室性早搏。 病史因素:如果没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出现偶发室性早搏,多为良性情况;但对于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偶发室性早搏需要进一步评估,因为可能是基础疾病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引起的。 总体而言,单纯的窦性心律且偶发室性早搏,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可以继续观察,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有相关症状或者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等情况,则需要进一步就医,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处理。
2025-10-28 13:42:06 -
房间隔缺损杂音产生的原理
正常心脏血流从左心房经二尖瓣流向左心室再经主动脉瓣供应全身,右心房血液经三尖瓣流向右心室再经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心脏瓣膜正常时声音轻难被听诊到杂音。房间隔缺损时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致左向右分流,使右心室血量增加,肺动脉血流相对狭窄致血流速度加快产生湍流,右心容量负荷增加致右心室扩大、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反流也产生杂音,不同年龄人群杂音特点有差异,女性男性无本质差异,有病史者听诊需关注心脏瓣膜区,生活方式无特殊直接影响杂音产生但患者需避免过度劳累,孕妇合并时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 一、正常心脏血流特点 正常情况下,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当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血液从左心房经正常的房室瓣(二尖瓣)流向左心室,再经主动脉瓣进入主动脉供应全身;右心房的血液经三尖瓣流向右心室,再经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此时心脏各瓣膜关闭和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很轻,一般不会被听诊器清晰听到杂音。 二、房间隔缺损时杂音产生原理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杂音产生主要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血流分流导致血流速度改变 房间隔缺损时,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存在左向右的分流。大量血液从左心房通过缺损处流向右心房,使右心室血量增加。右心室收缩时,进入肺动脉的血流量增多,形成相对狭窄的肺动脉血流通道。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血流通过狭窄部位时速度加快,产生湍流。例如,当血液高速流经肺动脉瓣口时,就会产生湍流引起振动,从而产生杂音。 右心室血量增多还会使右心室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延迟,与主动脉瓣关闭时间差增大,也会对杂音产生有一定影响。 心脏结构改变相关的杂音 由于右心容量负荷增加,右心室扩大,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在心室收缩期,右心室血液除了流向肺动脉外,还会有部分反流回右心房,这也会产生相应的杂音。一般来说,小型房间隔缺损时,杂音相对较轻;中型或大型房间隔缺损时,杂音相对较明显。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房间隔缺损杂音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时期由于胸壁较薄,杂音可能相对更容易被听诊到。女性和男性在杂音表现上并无本质差异,但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整体发病情况等方面可能有一定流行病学差异。有房间隔缺损病史的人群,在进行听诊时要重点关注心脏相关瓣膜区的声音变化。在生活方式方面,一般没有特殊的直接影响杂音产生的生活方式因素,但患者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等情况,以减轻心脏负担。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房间隔缺损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等情况,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影响杂音的表现以及病情的发展。
2025-10-28 13:41:43 -
老年人低压高怎么治疗
老年人低压高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生活方式调整需控制钠盐、增加钾摄入、控总热量、适度有氧运动;药物需根据个体情况选ACEI、ARB、CCB、利尿剂等;要定期固定时间测血压,情绪勿激动,用药注意不良反应及遵医嘱。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快走可以从每周3次,每次30分钟逐渐增加到每周5次,每次40-50分钟。 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选择: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压仍未达标,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例如,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ARB类药物如氯沙坦等,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降压作用;CCB类药物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等,通过阻滞钙通道,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压;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通过促进钠和水的排出,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老年人的个体情况,如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来综合考虑,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使用哪种药物。 定期监测血压 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天在固定时间测量血压,至少早晚各测量一次。通过定期监测可以了解血压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或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措施。同时,老年人在就诊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血压监测情况、生活方式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低压高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情绪激动,因为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加重低压高的情况。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另外,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所以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咳嗽(ACEI类药物可能引起)、水肿(CCB类药物可能引起)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老年人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025-10-28 13:41:02 -
为什么会有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与心脏存在异常传导通路形成折返环路有关,其与年龄因素关系为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青少年也不罕见且婴幼儿需关注长期影响;与性别因素关系为性别非决定性因素,某些女性可能因生理变化受影响但机制待深入研究;与生活方式关系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诱发,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发作几率;与病史因素关系为有先天性心脏疾病史及心脏电生理异常相关病史者更易再次发作。 与年龄因素的关系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并不罕见。不同年龄人群的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略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因为存在异常传导通路而引发折返机制。例如,儿童的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但如果存在先天性的房室旁道,同样可能在合适的诱因下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对于婴幼儿时期发现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需要特别关注其心脏的发育情况以及异常传导通路对心脏功能的长期影响,因为长期的心动过速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育。 与性别因素的关系 性别本身并不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决定性因素,但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可能略有不同。目前研究显示,男性和女性都可能罹患该病,没有绝对的性别倾向性差异,但在临床观察中,可能在某些个体差异上有所体现。例如,在一些女性患者中,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对心脏电生理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等,但这种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例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增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的风险。过度饮酒、吸烟也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酒精和尼古丁等物质可能干扰心脏的传导系统,促使异常折返环路的形成和心动过速的发作。而适度的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和自主神经的平衡,可能降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几率。 与病史因素的关系 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存在房室旁道的情况,更容易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例如,在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患者中,如果遗留有房室旁道,就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提供了结构基础。另外,有过心脏电生理异常相关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既往有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病史的患者,由于曾经存在过异常传导通路相关的电生理活动异常,再次发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可能性增加。
2025-10-28 13:40:41 -
心包炎
心包炎是由细菌、病毒等多种因素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或出现慢性病变,病因分感染性(含病毒、细菌等)和非感染性(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急性表现为胸痛放射及伴发热等且有心包摩擦音,慢性可现颈静脉怒张等,诊断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治疗感染性针对病原体抗感染,非感染性依病因,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病毒感染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老年要兼顾基础病,妊娠女性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免疫抑制患者需加强感染防控。 一、定义 心包炎是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及渗液,或出现心包粘连、增厚、缩窄、钙化等慢性病变。 二、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包括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如结核杆菌等)、真菌、寄生虫等感染,病原体侵袭心包导致炎症。 (二)非感染性因素 涵盖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肿瘤、外伤、心肌梗死、尿毒症等,这些因素可引发心包的异常免疫反应或物理化学刺激。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心包炎 主要表现为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等部位,常伴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等,查体可见心包摩擦音。 (二)慢性心包炎 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奇脉等,提示可能存在心包填塞或缩窄性心包炎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可见ST段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有助于初步判断心肌受累情况。 (二)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心包积液最敏感的方法,可明确心包积液量及心脏结构变化。 (三)血液检查 感染性心包炎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非感染性心包炎可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等相关指标改变。 五、治疗原则 (一)感染性心包炎 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如细菌感染使用相应抗生素,病毒感染进行抗病毒处理。 (二)非感染性心包炎 根据病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心包积液较多时需穿刺引流缓解症状;缩窄性心包炎多需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需警惕病毒感染引发的心包炎,及时就医,因儿童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二)老年患者 注意基础疾病对心包炎的影响,如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需监测心功能,治疗时兼顾基础疾病控制。 (三)妊娠女性 患心包炎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密切评估母婴状况。 (四)免疫抑制患者 感染性心包炎风险高,需加强感染防控,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等感染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感染源。
2025-10-28 13:4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