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冠心病与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10余年,对于心血管的疑难及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至2017年赴美国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介入治疗及精准医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高龄心衰晚期的症状

    高龄心衰晚期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心悸、咳嗽咳痰、食欲不振腹胀、尿量减少等表现,各有其相关机制,护理治疗中需关注其细微变化、加强症状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等,因高龄患者耐受性差要注重安全。 相关机制: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膈肌上抬,肺活量减少,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 水肿 表现:常见于下肢,可表现为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下肢水肿多在下午或傍晚较为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退。 相关机制:心衰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使组织液生成增加而回流减少,从而导致水肿。肾脏血流灌注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水钠潴留,也是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 乏力 表现:患者常感觉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进行轻微的活动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相关机制: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能量代谢紊乱,导致肌肉收缩无力,从而出现乏力症状。 心悸 表现: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心前区不适等。 相关机制:心衰时心脏节律可能发生改变,如出现心律失常等,或者由于心输出量减少,机体为了代偿而使心率加快,从而引起心悸。 咳嗽、咳痰 表现:多为白色泡沫样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黄色脓性痰。咳嗽一般在活动后或平卧时加重。 相关机制:肺淤血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咳嗽,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导致咳痰。合并肺部感染时,炎症刺激进一步加重咳嗽、咳痰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 表现:患者食欲明显减退,进食量减少,可伴有腹胀、恶心等症状。 相关机制:胃肠道淤血,消化功能减退,导致食欲不振和腹胀。肝脏淤血可引起肝功能异常,进一步影响消化功能。 尿量减少 表现:24小时尿量较前明显减少。 相关机制:心衰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尿量减少。 对于高龄心衰晚期患者,由于其各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变化较为迅速且复杂。在护理和治疗中需特别关注其身体状况的细微变化,加强对呼吸困难等症状的观察与护理,如保持患者呼吸通畅,采取合适的体位等;对于水肿患者,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出入量等,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由于高龄患者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2025-10-28 13:35:37
  • 饮酒是否会导致房颤

    饮酒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饮酒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房颤,不同饮酒量与房颤风险相关,轻度、中度、重度饮酒风险递增,不同人群饮酒后房颤风险有差异,包括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人群、有基础病史人群等,为心脏健康应尽量避免过量饮酒,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相关情况者更需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大量饮酒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心房颤动(房颤)。酒精可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例如,酒精可能影响钾离子、钠离子等离子通道的正常功能,从而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同时,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增加,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纤维化,进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表明,酒精摄入与房颤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酒精摄入量越多,发生房颤的可能性越大。 不同饮酒量与房颤风险的关系 轻度饮酒:一般认为,少量饮酒(如每天饮用1-2杯含酒精饮料)可能对房颤风险的影响尚不明确,但已有研究提示长期少量饮酒也可能会逐渐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中度饮酒:每天饮用相当于2-4杯含酒精饮料的中度饮酒情况,会明显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度饮酒者患房颤的风险比不饮酒者显著升高。 重度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每天饮用超过4杯含酒精饮料),房颤的发生风险会大幅提升。这类人群由于酒精对心脏的严重损害作用,心脏结构和功能更容易出现异常,从而引发房颤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人群。 不同人群饮酒后房颤风险差异 男性与女性:一般来说,在相同饮酒量下,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受到酒精对心脏的不良影响,患房颤的风险可能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例如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会影响酒精在体内的代谢和对心脏的作用。 不同年龄人群:年轻人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增加房颤风险,且可能对心脏功能造成更为隐匿的损害;而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退变,饮酒后更易诱发房颤,且房颤发生后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饮酒后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而且房颤的发作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例如,高血压患者饮酒后,血压波动可能加大,同时酒精对心脏的不良作用会使房颤更易发生,而房颤又会影响心脏对血压的调节,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饮酒是房颤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为了心脏健康,应尽量避免过量饮酒,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或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2025-10-28 13:35:18
  • 儿童得了心肌炎怎么办

    儿童患心肌炎需及时就医评估,通过休息避免劳累,进行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治疗护理促进康复。 一、及时就医评估 儿童出现心肌炎相关可疑表现,如发热、乏力、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等,需尽快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查(如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例如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升高往往提示心肌受损;心电图可能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异常;心脏超声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如心肌运动是否协调、射血分数是否正常等。 二、休息与避免劳累 急性期休息:患儿在急性期需要严格卧床休息,一般来说,轻型心肌炎患儿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心肌炎患儿可能需要卧床休息3-6个月甚至更久,直到心功能恢复正常。休息可以减少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肌的修复。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创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让患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促进病情恢复。 三、药物治疗 营养心肌药物:常用的有维生素C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参与心肌细胞的代谢,促进心肌修复。 针对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药物:如果患儿出现心律失常,医生会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选用合适的药物,如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可能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用药需要考虑年龄、体重等因素。 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例如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急促、血压波动等都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 症状观察:持续关注患儿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症状的变化,以及精神状态、面色等情况,一旦发现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表现,要立即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其吃奶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果婴幼儿出现拒奶、烦躁不安等表现,要高度警惕心肌炎的可能,及时就医。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在休息的同时,家长要做好心理疏导,避免患儿因生病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病情恢复,同时要监督患儿严格遵守休息等治疗要求,不能擅自增加活动量。 总之,儿童得了心肌炎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通过休息、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及密切的病情观察等多方面措施来促进患儿康复。

    2025-10-28 13:34:22
  • 早搏最怕什么运动

    早搏患者需谨慎高强度剧烈运动和竞技性运动,因其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早搏等;相对适宜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运动前要热身,运动中关注身体状况,运动后要放松,还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强度时间,有其他基础疾病者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高强度剧烈运动:如快跑、打篮球、踢足球等高强度剧烈运动。这类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大幅增加,心脏需要快速泵血来满足身体需求,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早搏次数增加。例如有研究显示,进行高强度剧烈运动后,早搏患者的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运动前。对于本身心脏功能有一定基础问题的早搏患者,这种过度的心脏负荷可能引发更频繁的早搏,甚至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竞技性运动:竞技性运动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竞技类比赛项目。紧张的比赛氛围会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刺激心脏,引发早搏。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竞技状态下,对早搏患者的心脏健康非常不利。 早搏患者相对适宜的运动及注意事项 低强度有氧运动:散步是比较适合早搏患者的运动方式。一般来说,每次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90步。散步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且相对轻松,不会给心脏造成过大负担。对于老年早搏患者,散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代谢功能,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情况;年轻的早搏患者通过散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太极拳: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练习太极拳时,患者需要集中注意力,能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研究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的早搏患者,其早搏发作频率可能会降低。对于不同年龄的早搏患者,太极拳都比较适用,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中青年早搏患者练习太极拳有助于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调整身心状态。早搏患者在进行运动时需要注意,运动前一定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缓慢走动、活动关节等,时间控制在5-10分钟;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帮助身体恢复到运动前的平稳状态。同时,早搏患者在运动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运动。如果早搏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2025-10-28 13:33:47
  • 房颤的三大特征

    心房颤动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心律绝对不齐,因心房电活动紊乱致心室接收到的激动时快时慢、时强时弱;二是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由心房收缩不协调使心室每次接受血量不同所致;三是脉搏短绌,因心室收缩强弱不等,部分较弱收缩不能产生有效脉搏搏动,致脉搏次数少于心率,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在这三大特征表现上有差异。 一、心律绝对不齐 正常心脏跳动是有规律且整齐的,而房颤患者的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心房乱颤,导致心跳节律完全不规则。例如,通过听诊可以发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没有规律。从电生理角度来看,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紊乱,传导异常,使得心室接收到的激动时快时慢、时强时弱,从而表现为心律绝对不齐。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这一特征都存在,年龄增长可能会增加房颤发生的概率,进而更易出现心律绝对不齐的表现;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本身心脏结构和功能已存在一定异常,发生房颤时心律绝对不齐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或更易被察觉。 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正常情况下,第一心音是由房室瓣关闭等因素产生的较为规律的心音。但在房颤时,由于心房收缩不协调,心室每次接受的血量不同,导致心室收缩时产生的第一心音强度不一致。比如,当心室在相对充盈较好的状态下收缩时,第一心音就会较强;而在相对充盈较差时收缩,第一心音就会较弱。这种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的现象也是房颤的典型特征之一。对于儿童而言,虽然房颤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发生房颤,同样会出现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的情况,不过需要专业的心脏听诊结合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对于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等,若出现房颤,也会表现出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这是因为妊娠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引发房颤相关特征的改变。 三、脉搏短绌 由于房颤时心室收缩强弱不等,部分较弱的心室收缩不能产生有效的脉搏搏动,所以会出现脉搏次数少于心率的现象,即脉搏短绌。例如,心率可能达到100次/分以上,但脉搏次数可能只有80次/分左右。这是因为心脏的有效射血不能全部转化为外周可触及的脉搏。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房颤发生风险,进而更容易出现脉搏短绌的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发生房颤的概率较高,脉搏短绌的表现也可能更为常见。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发生房颤时脉搏短绌的现象可能更为突出,需要密切关注脉搏和心率的情况,及时发现房颤相关异常。

    2025-10-28 13:33: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