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
向 Ta 提问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陕西省医学会脊柱学分会青年委员,脊柱学会退变学组和微创学组委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2项,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脊柱中心访学1年,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
展开-
膝骨关节炎能彻底治好吗
膝骨关节炎尚难彻底根治,可通过非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对症用药)、手术治疗(微创关节镜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综合控制症状、延缓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需依自身病情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并长期康复保养。 非药物治疗方面 运动锻炼: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年轻患者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膝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能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像股四头肌等肌肉力量的增强可更好地稳定膝关节;中老年患者可选择慢走等运动方式,运动需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和时间,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肥胖患者减轻体重至关重要,每减轻1公斤体重,膝关节所受压力大约可减少3-4公斤,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电疗、磁疗等。热敷可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可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10-15分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进行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后不易愈合。 药物治疗方面 对症用药: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胃肠道等副作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还有关节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关节软骨的代谢,但起效相对较慢,一般需要连续服用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见到效果。 手术治疗方面 微创关节镜手术:适用于早期膝关节病变较轻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清理关节内的游离体、增生的滑膜等病变组织,改善关节症状,但术后仍需进行康复锻炼和注意关节的保养,否则病情可能会复发进展。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病情严重、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和缓解疼痛,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假体松动等,且人工关节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对于年轻患者一般不首先考虑,因为过早置换可能需要再次翻修。 总之,膝骨关节炎难以彻底治好,但通过综合的治疗措施可以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长期坚持进行康复和保养。
2025-10-15 13:38:56 -
小脚趾头骨裂应注意哪些症状
小脚趾头骨裂可致受伤部位立即明显疼痛活动按压负重时加剧且周围组织损伤出血炎症反应致迅速肿胀皮肤发红发紫等,还会使患者行走受影响难正常负重小脚趾屈伸转动等活动明显受限,部分患者骨折处皮肤有淤青严重时端刺破皮肤有破损淤血范围渐扩大,少数严重骨裂可引发炎症反应致低热需警惕感染并发症,儿童需严格限制活动防移位影响发育家长留意活动状态,老年人骨代谢慢恢复周期长要保证营养摄入日常行动谨慎用辅助器具,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需特护皮肤防感染心血管病患者活动需适度。 一、疼痛与肿胀 小脚趾头骨裂时,受伤部位会立即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按压或负重时疼痛加剧。同时,骨折部位周围组织因损伤出血、炎症反应会迅速肿胀,皮肤可能出现发红、发紫等表现,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及炎症介质释放所致。 二、活动受限 因骨折部位疼痛及骨骼稳定性破坏,患者行走会受影响,难以正常负重,小脚趾的屈伸、转动等活动明显受限,这是因为骨折破坏了正常的骨骼结构与力学传导,使足部正常活动功能受阻。 三、皮肤表现 部分患者骨折处皮肤可出现淤青,若骨折端刺破皮肤,还可能有皮肤破损情况,且随着时间推移,淤血范围可能逐渐扩大,这是骨折导致皮下血管破裂出血向皮下组织扩散的结果。 四、全身症状 少数严重骨裂可能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出现低热现象,一般体温多在37.5℃以下,但需警惕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寒战等,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骼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小脚趾头骨裂仍需严格限制活动,避免剧烈跑动等,以防骨折移位影响正常发育,同时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恢复情况,因其对疼痛感知可能不如成人敏感,需家长留意孩子足部活动状态。 老年人:老年人骨代谢较慢,骨裂恢复周期较长,要注重营养摄入,保证钙、维生素D等的充足供应以促进骨折愈合,日常行动需谨慎,可借助辅助器具,防止再次受伤加重病情。 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小脚趾头骨裂后要格外注意足部皮肤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因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避免因活动受限或情绪紧张等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活动需适度。
2025-10-15 13:38:01 -
左侧腹股沟韧带拉伤的症状
左侧腹股沟韧带拉伤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及部分患者有皮下淤血等表现,疼痛部位集中在左侧腹股沟,性质多样;肿胀因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致液体积聚;活动受限影响关节及运动功能;按压拉伤区域有明显压痛;严重拉伤可伴皮下淤血。 性质:多为刺痛、酸痛或胀痛等,急性拉伤时可能突然出现较为尖锐的刺痛感,而慢性的韧带拉伤可能表现为持续的酸痛感。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存在差异,儿童可能更侧重于因疼痛导致的行为变化,成人则更能准确描述疼痛性质。 肿胀 表现:受伤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皮肤表面可能可见轻微的隆起。肿胀的程度与拉伤的严重程度相关,重度拉伤时肿胀可能较为明显,甚至可看到皮肤纹理变浅。在儿童中,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肿胀表现可能因皮下组织较疏松而显得更为明显;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血液循环的人群,如老年人伴有血管硬化等情况,肿胀消退可能相对较慢。 原因:韧带拉伤后,局部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从而引起肿胀。 活动受限 关节活动:左侧髋关节、膝关节等的活动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行走时可能会一瘸一拐,髋关节屈伸、外展、内收等动作受限较为明显。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原本的正常活动,如爬行、走路等会明显减少;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训练和比赛。 运动功能:对于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如足球运动员在带球、变向时会受到限制;对于日常活动的老年人,可能会影响上下楼梯等日常行为。 压痛 检查表现:用手按压左侧腹股沟韧带所在区域时,会有明显的压痛感,压痛部位相对固定。不同个体对压痛的敏感程度不同,一些痛觉阈值较低的人群可能在较轻力度按压时就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在儿童进行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因过度用力引起儿童更大的恐惧和不配合。 皮下淤血(部分患者) 出现情况:严重的左侧腹股沟韧带拉伤可能会伴有皮下淤血,皮肤表面可见青紫色的瘀斑。淤血的范围大小与拉伤时血管损伤的程度有关,损伤血管越严重,淤血范围可能越广。对于皮肤较白的人群,皮下淤血更容易被察觉;而皮肤较黑的人群,可能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颜色变化。
2025-10-15 13:36:21 -
脚底板痛应如何缓解
脚底板痛时首先要减少脚部过度使用充分休息,急性期可冷敷收缩血管减轻炎症肿胀,慢性期或缓解后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需选鞋底柔软有足弓支撑的鞋子,进行适当脚底板拉伸运动增强柔韧性,若持续不缓解或有异常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并依病情采取专业治疗,特殊人群需专业医疗评估后行合适缓解措施且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休息与避免过度使用 脚底板痛时首先应减少脚部的过度使用,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剧烈运动,让脚部得到充分休息,以减轻脚底板承受的压力,防止疼痛加重。例如,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可定时坐下休息并抬高双脚,促进血液循环。 二、物理治疗方法 1.冷敷:急性期(通常指疼痛发作初期1-2天内)可使用冷敷,如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于脚底板,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从而缓解疼痛。 2.热敷:慢性期或疼痛缓解后可采用热敷,用温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脚底板,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热敷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脚底板的不适状况。 三、选择合适的footwear 穿着合适的鞋子对缓解脚底板痛至关重要。应选择鞋底柔软、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硬底鞋或不合脚的鞋子。例如,对于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群,专业的矫形鞋或带有足弓支撑的运动鞋能分散脚底板压力,减轻疼痛。 四、拉伸运动 进行适当的脚底板拉伸运动可增强脚部肌肉柔韧性,缓解疼痛。常见的动作如坐姿下用毛巾包裹脚趾向上拉伸,保持15-30秒后放松,重复多次;或站立位用脚趾抓地再放松,通过这些动作拉伸脚底板的肌肉和筋膜,改善脚底板的紧张状态。 五、就医评估与专业干预 如果脚底板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红肿、麻木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由疾病引起,如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等。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专业治疗,如物理治疗(如冲击波治疗等)、康复训练等,但需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进行针对性处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考虑关节退变等因素,儿童脚底板痛则要排查是否为生长痛等情况,均需在专业医疗评估下进行合适的缓解措施,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避免不恰当处理加重病情。
2025-10-15 13:32:48 -
脚扭伤了是热敷还是冷敷
脚扭伤后0-48小时首选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渗出以减轻肿胀疼痛,用冰袋等冷敷,儿童注意缩短时间防冻伤;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利于修复,用热毛巾等热敷,老年人注意温度防烫伤;还需休息制动,用弹力绷带等固定,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若疼痛肿胀严重等及时就医排除骨折等,儿童家长更要密切观察。 原理:脚扭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进行冷敷,能够显著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对缓解急性损伤的症状有积极作用。 方法: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敷在扭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娇嫩,冷敷时间可适当缩短至10分钟左右,且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避免冻伤。 恢复期(48小时后):可考虑热敷 原理:受伤48小时后,出血基本停止,此时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渗出物的吸收,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比如,热敷能够增加局部的血流量,为损伤组织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方法: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温度以40-50℃为宜,敷在扭伤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3-4次。对于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能过高,防止烫伤,同时热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脚扭伤后的其他注意事项 休息与制动 脚扭伤后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可以使用弹力绷带或支具进行固定,保持受伤部位的稳定,有利于损伤的修复。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其过度玩耍,防止再次扭伤。 抬高患肢 将受伤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在冷敷还是热敷期间,都可以采取抬高患肢的措施,例如睡觉时在脚下垫一个枕头。 及时就医 如果脚扭伤后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活动受限严重,或者经过简单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X线等检查,以排除骨折等严重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更要密切观察,一旦怀疑有骨折等情况,要尽早到医院就诊。
2025-10-15 13: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