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
向 Ta 提问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陕西省医学会脊柱学分会青年委员,脊柱学会退变学组和微创学组委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2项,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脊柱中心访学1年,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
展开-
无痛分娩后脊柱疼多久
无痛分娩后脊柱疼时长因人而异,受穿刺操作、个体差异、产后护理等因素影响,多数数天至数周缓解,多数1-2周明显减轻,1个月内基本恢复,超3个月且重影响生活需就医,特殊人群需密切关注并加强康复护理。 影响疼痛时长的因素 穿刺操作相关因素:无痛分娩通常采用椎管内穿刺的方式,穿刺过程中对脊柱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是影响疼痛时长的重要因素。如果穿刺时对软组织、韧带等损伤较轻,疼痛可能较快缓解,可能数天内就有所减轻;若损伤相对较重,疼痛持续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更久。例如,有研究表明,穿刺技术熟练的麻醉医生操作时,对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产妇术后脊柱疼痛缓解较快。 个体差异因素:不同产妇的身体状况存在个体差异。年轻、身体状况较好、恢复能力强的产妇,无痛分娩后脊柱疼的时间往往较短;而年龄较大、身体基础状况较差、有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的产妇,身体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脊柱疼痛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比如,年轻产妇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相对更活跃,能更快地修复穿刺造成的组织损伤,从而使疼痛较快缓解;而骨质疏松的产妇,本身骨骼的状态不佳,穿刺后恢复相对困难,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延长。 产后护理因素:产后的护理情况也会影响脊柱疼的时长。产后能够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脊柱过度劳累,注意休息和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减轻脊柱疼痛并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相反,如果产后过早进行重体力活动、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抱孩子等),会加重脊柱的负担,导致疼痛持续时间延长。例如,产后遵循正确的护理指导,定时翻身、保持脊柱正直的产妇,其脊柱疼痛缓解会相对顺利。 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妇在无痛分娩后1-2周脊柱疼痛会明显减轻,多数可在1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但对于少数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个月)且疼痛程度较重影响生活的产妇,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问题,如穿刺部位感染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本身有脊柱相关基础疾病的产妇,更要密切关注脊柱疼痛情况,产后加强康复护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来促进疼痛缓解。
2025-10-15 13:21:03 -
脚趾砸肿怎么判断骨折
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来判断脚趾砸肿后是否骨折,骨折疼痛更剧烈持久、肿胀更明显广泛且可能有畸形,体格检查骨折部位有明显压痛、骨擦感且活动受限,X线可初步诊断,复杂情况需CT检查。 肿胀情况:骨折引起的肿胀可能会更明显,范围可能更广,且肿胀消退相对较慢。单纯砸肿的肿胀相对局限,程度也较轻。比如脚趾单纯砸肿可能只是受伤部位周围轻度肿胀,而骨折时整个脚趾甚至周围组织都可能出现较严重肿胀。 畸形情况:如果脚趾发生骨折,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畸形,比如脚趾的形状与正常脚趾不同,出现弯曲、缩短等异常形态。而单纯砸肿一般不会有明显畸形。 进行体格检查 压痛部位:用手指按压脚趾,骨折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而且可能能感觉到骨擦感或骨擦音,这是骨折较为特异的体征。而单纯砸肿按压时压痛相对局限,不会出现骨擦感等情况。 活动受限:骨折时脚趾的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即使是轻微的活动也会引起剧烈疼痛,难以正常屈伸等。而单纯砸肿时脚趾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活动,只是活动时会有疼痛。 借助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判断脚趾是否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脚趾骨骼是否有断裂、错位等情况。对于大多数骨折能够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的X线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等情况略有差异,但都可以观察到骨折的典型征象,如骨皮质不连续、骨小梁中断等。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骨折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也能通过X线判断是否骨折。有病史的患者如果既往有脚趾相关疾病,X线检查也能帮助明确此次是否为新的骨折以及与既往情况的区别。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或者X线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的三维结构、是否有隐匿性骨折等。尤其对于一些关节内的骨折,CT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不同年龄人群中,CT检查的意义相同,都是为了明确骨折情况。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从事剧烈运动导致脚趾受伤的人,CT检查有助于更精准判断骨折状况。 如果怀疑脚趾砸肿后骨折,应及时就医,通过上述方法综合判断是否骨折。
2025-10-15 13:17:01 -
左肩膀痛警惕哪些疾病
肩周炎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因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致肩痛渐重、活动受限,有自愈倾向且长期肩部活动少者易发病;肩袖损伤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多有外伤或过度使用史,表现为肩部疼痛夜间明显、上肢外展加重及力量减弱,长期肩部外展动作职业者风险高;颈椎病因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致左肩膀放射性痛,伴颈部不适等,长期伏案等不良姿势人群易发,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心绞痛部分患者左肩部放射性痛伴胸闷胸痛等,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需警惕;肺癌转移胸膜或胸壁可引发左肩膀痛,多伴咳嗽等症状,长期吸烟及有家族史者需留意;风湿性关节炎累及肩关节时出现左肩膀疼痛等,呈对称性,好发于青壮年女性,与自身免疫及环境等相关。 一、肩周炎 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高发。主要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等引起,表现为肩关节疼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尤其外展、上举等动作困难,病程有自愈倾向但持续时间较长,生活方式上长期肩部活动少者更易发病。 二、肩袖损伤 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多有肩部外伤史或反复过度使用肩关节情况。表现为肩部疼痛,夜间明显,上肢外展时疼痛加重,可伴力量减弱,长期从事需要频繁肩部外展动作职业者风险增高。 三、颈椎病 因颈椎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神经根所致,可引起左肩膀放射性疼痛,常伴颈部不适、上肢麻木等症状,长期伏案工作、低头族等长期颈部不良姿势人群易发,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四、心绞痛 部分心绞痛患者可表现为左肩部放射性疼痛,常伴胸闷、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有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人群需警惕。 五、肺癌 肺癌转移至胸膜或胸壁时可引发左肩膀痛,多伴咳嗽、咳痰、咯血、消瘦等症状,长期吸烟人群、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需留意。 六、风湿性关节炎 累及肩关节时可出现左肩膀疼痛、肿胀、僵硬,常呈对称性,病情活动期可能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相对多见,与自身免疫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2025-10-15 13:15:22 -
腰突按摩能治愈吗
腰突即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对部分患者有缓解作用但难治愈,其可放松肌肉、改善循环等,但难让突出椎间盘回纳,多数需综合治疗,不同人群按摩腰突有不同注意事项,青壮年选正规机构且注意按摩后保护,老年人注意力度防骨折,女性特殊时期谨慎按摩,有基础病史者需医生评估监护下进行。 按摩对腰突的缓解作用 按摩可以通过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从而缓解腰腿痛等症状。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按摩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腰椎的关节位置,使紊乱的腰椎小关节恢复正常,减轻疼痛等不适。但这种缓解并不等同于治愈,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如椎间盘的髓核突出、纤维环破裂等情况并没有被从根本上解决。 腰突的治愈标准及按摩的局限性 腰突的治愈通常是指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上突出的椎间盘恢复正常等。然而,单纯按摩很难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到正常位置。对于大多数腰突患者,往往需要综合治疗,按摩可作为其中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例如,在急性发作期,按摩配合卧床休息、药物辅助等可能能取得较好的短期症状缓解效果,但要达到治愈的程度,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等。 不同人群按摩腰突的注意事项 青壮年:若腰突处于相对稳定期,适当的按摩可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要选择正规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按摩操作,避免因按摩手法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在按摩后要注意腰部的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按摩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避免因按摩力度过大造成腰椎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应选择轻柔的按摩方式,并在按摩前充分评估老人的腰椎状况。 女性:女性腰突患者在月经期间等身体特殊时期,按摩腰部要谨慎,避免对盆腔等部位产生不良影响,按摩力度和部位要适当调整。 有基础病史者:如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腰突患者,按摩时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因为按摩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对于有基础病史者可能带来潜在风险,需在医生评估和监护下进行按摩等治疗。
2025-10-15 13:13:01 -
脚趾母骨头痛可能由什么原因引起
脚趾母骨头痛可由外伤致骨骼损伤引发伴局部肿胀淤血活动受限等表现,关节炎相关有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代谢异常致第一跖趾关节急性炎症反应,骨关节炎因年龄增长等致关节缓慢疼痛僵硬,感染性因素因皮肤感染未控致骨髓炎有局部红肿热等症状,代谢性疾病相关糖尿病致足部出现并发症,肿瘤因素因良恶性肿瘤致骨头痛伴局部肿块,特殊人群儿童需排查外伤史、老年人警惕骨关节炎等、糖尿病需严格控血糖加强足部护理、痛风应避高嘌呤饮食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一、外伤因素 脚趾母部位受到直接外力撞击,如踢到硬物、重物砸压等,可导致骨骼损伤(包括骨折、骨挫伤等),从而引发骨头痛,常伴有局部肿胀、淤血、活动受限等表现,儿童玩耍时磕碰等情况易出现此类外伤。 二、关节炎相关 (一)痛风性关节炎 因体内尿酸代谢异常,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第一跖趾关节(即脚趾母部位),引发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局部红肿热,多在夜间发作,常见于长期高嘌呤饮食、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 (二)骨关节炎 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负重、过度使用脚趾等因素可诱发,表现为脚趾母关节缓慢进展的疼痛、僵硬,活动时加重。 三、感染性因素 脚趾母部位皮肤感染(如甲沟炎)未及时控制,细菌可蔓延至骨骼,引发骨髓炎,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发热,严重时可伴有全身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 四、代谢性疾病相关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发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血液循环不畅,易出现足部并发症,包括脚趾母骨头痛,且因感觉减退易忽视早期损伤,增加感染等风险。 五、肿瘤因素 脚趾母骨的良性肿瘤(如骨软骨瘤)或恶性肿瘤(如骨肉瘤),肿瘤细胞生长可压迫周围组织、破坏骨质,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骨头痛,常伴有局部肿块等表现。 特殊人群需注意:儿童脚趾母骨头痛需排查外伤史;老年人要警惕骨关节炎、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足部护理;痛风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饮食,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2025-10-15 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