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伟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陕西省医学会脊柱学分会青年委员,脊柱学会退变学组和微创学组委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2项,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脊柱中心访学1年,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展开
  • 颅底骨折如何预防

    为预防颅底骨折,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交通安全中驾驶骑行佩戴防护装备、运动防护中高风险运动做好防护及场所配备防护设施、工作场所严格按规作业佩戴防护装备并强化安全培训、日常生活消除家居头部撞击隐患、疾病预防中控制基础疾病及有高危因素人群加强防护检查等。 一、交通安全方面 驾驶与骑行防护:驾驶员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带,骑行人员需佩戴合格的头盔。据相关研究,正确佩戴头盔可显著降低头部受伤风险,在交通事故中,佩戴头盔能使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降低约60%-70%。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选择符合安全标准且合适尺寸的儿童头盔至关重要,因为儿童的颅骨尚未完全发育,更易在头部受撞击时受伤。 二、运动防护方面 高风险运动注意:参与拳击、足球、篮球等高风险运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例如在足球运动中,球员应佩戴专业的护具保护头部;篮球运动中,避免危险动作导致头部碰撞。有研究表明,在运动场所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篮球场的缓冲地面等,能有效减少因运动受伤导致颅底骨折的情况发生。对于青少年,家长和教练应加强运动防护知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颅底骨折的危害以及正确的防护方法。 三、工作场所安全方面 工业与建筑场所防护: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工人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佩戴安全帽等防护装备。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时,更要确保安全帽的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止高空坠物等情况导致头部受伤进而引发颅底骨折。对于长期从事此类工作的人群,企业应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定期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是否完备,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头部受伤的隐患。 四、日常生活防范方面 家居安全注意:家庭中要注意消除潜在的头部撞击危险,例如将家具的尖角进行包裹处理,避免老人和儿童在行走时碰撞受伤。在浴室等湿滑场所要安装防滑设施,防止因滑倒导致头部撞击地面等情况。对于老年人,由于其骨质相对疏松,更要特别注意家居环境的安全,子女可以协助老人检查家居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 五、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方面 基础疾病控制: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因为高血压会增加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而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可能导致头部损伤相关的颅底骨折等情况。定期监测血压,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对于有头部外伤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既往有头部外伤史、患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要更加注意自身安全防护,定期进行头部相关的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1 12:00:59
  • 手肘关节受伤多久能好

    手肘关节受伤恢复时间受损伤类型、严重程度、个体年龄、健康状况及康复治疗情况影响,轻度软组织损伤2-4周恢复,中度韧带损伤3-6周或更久,骨折恢复时间差异大,儿童恢复快,老年人因机能衰退恢复慢,健康状况差者恢复慢,及时规范康复治疗可缩短时间,否则易延长或致后遗症。 一、不同损伤类型的恢复时长 轻度软组织损伤:如肌肉拉伤、轻度韧带挫伤等,一般经过适当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等,通常2-4周可逐渐恢复。例如,单纯的肘部肌肉轻度拉伤,通过休息让受伤肌肉得到修复,配合热敷等物理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进程。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恢复时间可能会更短,但仍需注意避免过早过度活动。 中度韧带损伤:部分韧带撕裂但未完全断裂,可能需要3-6周的时间恢复。在此期间需要进行石膏或支具固定,同时配合康复训练。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至6-8周甚至更久。 骨折:如果是手肘关节的骨折,恢复时间差异较大。简单的无移位骨折,经过复位、固定后,一般3-4个月可基本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可能需要6个月左右。而复杂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等,恢复时间可能长达6-12个月甚至更久。骨折后的康复训练对于恢复肘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至关重要,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和效果也有所不同,儿童骨折后康复训练配合度相对较高,恢复相对较好,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专业指导来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二、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年龄:儿童的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比成年人强,所以手肘关节受伤后恢复相对较快;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衰退,包括血液循环、细胞修复等功能下降,恢复时间会延长。例如,儿童肘部轻度扭伤可能2周左右就能恢复日常活动,而老年人同样程度的扭伤可能需要4周甚至更长时间。 健康状况: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手肘关节受伤后恢复时间会延长。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恢复相对较快。 康复治疗:及时、规范的康复治疗对于缩短恢复时间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加速手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如果康复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能导致恢复时间延长,甚至出现关节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例如,受伤后积极进行肘关节的屈伸等康复训练,能较好地恢复关节活动度,而忽视康复训练则可能导致关节僵硬,恢复时间大大增加。

    2025-10-11 11:57:54
  • 大腿骨折术后,需要多久才能正常行走

    大腿骨折术后正常行走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受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年龄、性别、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分为早期(1-6周)、中期(6-12周)、后期(3个月-半年)康复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特点,需综合因素经科学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正常行走能力。 早期康复阶段(术后1-6周): 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儿童骨骼修复能力较强,通常术后1-2周可在拐杖辅助下短距离行走,但具体情况需根据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等。而成人一般需要2-6周左右,此阶段主要是促进骨折部位初步稳定,通过康复训练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如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帮助防止肌肉萎缩,但此时骨折端尚未达到完全稳定,不能完全负重行走。 生活方式影响:本身有运动习惯的患者康复可能相对快一些,因为其肌肉基础较好,能更快适应康复训练;而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肌肉力量恢复较慢,正常行走时间可能会延长。 中期康复阶段(术后6-12周): 年龄因素:年轻人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可能在6-8周左右可以部分负重行走,逐渐增加负重程度;老年人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可能需要8-12周甚至更长时间。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大腿骨折术后患者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在术后8周左右多数可在拐杖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而老年人可能需要10-12周。 病史影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骨折愈合可能受到影响,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和骨折修复,正常行走时间可能会延长;而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恢复相对顺利。此阶段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负重,通过康复训练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使骨折部位更加稳定,能够在拐杖辅助下进行更长距离的行走训练。 后期康复阶段(术后3个月-半年):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性肌肉力量相对女性更强,恢复正常行走的时间可能会比女性稍快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具体康复情况。此阶段患者骨折基本愈合,可逐渐脱离拐杖,进行独立行走训练,但仍需要持续进行平衡、协调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以确保行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康复训练顺利,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6个月左右可以恢复正常行走,但具体还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估,通过X线等检查确认骨折线模糊或消失等愈合表现后,才能更好地判断是否可以正常行走。 总之,大腿骨折术后正常行走时间因人而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方式、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通过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正常行走能力。

    2025-10-11 11:55:35
  • 退行性膝关节炎治愈的方法

    退行性膝关节炎可通过非药物、药物、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如游泳、直腿抬高训练)、物理治疗(热敷、理疗仪器)、减重;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软骨保护剂;手术治疗有关节镜手术、截骨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及进行相应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可使用温毛巾或热敷袋,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要注意热敷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理疗仪器:如超声波治疗,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改善膝关节局部组织代谢,减轻炎症。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参数。 减重:体重过重会增加膝关节负重,加重退行性膝关节炎病情。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减轻体重可显著缓解膝关节压力。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正常范围为18.5-23.9,超过此范围的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减重,每周减重0.5-1公斤较为合适。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饮食上要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运动上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快走、慢跑等。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长期使用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患者年龄、病史等情况权衡利弊,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和肾功能等。 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可促进软骨修复,有研究表明其能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才有较好效果。 手术治疗 关节镜手术:适用于关节内有游离体、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关节镜可进行清理、修整等操作,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康复训练可适当积极,老年患者则要循序渐进。 截骨术:通过改变下肢力线来减轻膝关节局部的异常应力,适用于有明显力线异常的患者。如胫骨高位截骨术,根据患者具体的力线情况进行手术操作,术后需要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于病情严重、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膝关节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程有差异,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2025-10-11 11:52:08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多种典型症状,包括最常见的旋转性等眩晕且头部活动可诱发加重、枕部等部位跳痛胀痛等头痛因颅内血管舒缩紊乱、视力下降等视觉障碍因眼部相关神经功能异常、突然扭头猝倒因脑供血突然减少,还可有恶心等自主神经症状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各症状在不同人群有不同诱因及易发情况。 一、眩晕 特点: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晃性眩晕。 诱因:头部活动时可诱发或加重,例如颈部突然旋转、过伸等动作。这是因为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影响了脑部的血液供应,尤其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眩晕。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可能与颈椎退变等因素积累有关。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颈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更容易出现颈椎病变,进而引发眩晕症状。有颈椎病史的人群,由于颈椎结构已经存在异常,更易在各种诱因下出现眩晕。 二、头痛 表现:疼痛部位多为枕部、顶枕部,也可放射至颞部。疼痛性质多为跳痛、胀痛或刺痛。 机制:主要是由于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颅内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而引起头痛。对于不同性别而言,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年轻人可能因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引发,中老年人则多与颈椎退变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姿势不当等是常见诱因。有颈椎病史者更易出现头痛症状。 三、视觉障碍 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复视、眼胀痛、畏光等。 原因: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与视觉相关的脑部区域的血液供应,导致眼部相关神经功能异常。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不良者更易出现,有颈椎病史者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四、猝倒 特点: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因突然扭头,导致身体失去平衡而猝倒,但倒地后多能迅速清醒,不伴有意识障碍。 原理:是由于颈椎病变使椎动脉受到严重压迫,导致脑供血突然减少,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而出现猝倒现象。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长期不良颈椎姿势等生活方式是诱因之一,有颈椎病史者发生猝倒的风险更高。 五、其他症状 自主神经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心悸、耳鸣、听力下降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自主神经调节的相关脑部区域,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更易发生,有颈椎病史者更易伴随出现此类自主神经症状。

    2025-10-11 11:49: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