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伟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陕西省医学会脊柱学分会青年委员,脊柱学会退变学组和微创学组委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2项,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脊柱中心访学1年,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技术、椎体成形术、腰椎退变疾病的微创减压融合术等,同时开展各类颈胸腰椎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包括颈椎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结核肿瘤、脊柱外伤骨折等脊柱相关疾病。展开
  • 颈椎压迫神经怎样锻炼

    四种颈部相关锻炼,包括颈部伸展、前屈后伸、旋转锻炼以及肩部环绕锻炼,分别说明了各锻炼的动作要领、原理、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如颈部伸展可增加颈部两侧肌肉柔韧性等,不同人群锻炼需注意相应情况。 一、颈部伸展锻炼 1.动作要领: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肩膀放松。慢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尽量用耳朵去靠近肩膀,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 原理:通过颈部向一侧的伸展,能够增加颈部两侧肌肉的柔韧性,缓解颈椎对神经的压迫带来的紧张感。有研究表明,定期进行颈部伸展锻炼可以改善颈部的活动度,减轻因颈椎问题导致的不适。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人群均可进行。但对于颈部有急性损伤或者疼痛较为剧烈的人群,应在症状缓解后再逐步进行,避免加重损伤。老年人进行该锻炼时要缓慢进行,防止因动作过快导致头晕等不适。 二、颈部前屈后伸锻炼 1.动作要领:坐在椅子上,双眼平视前方,缓慢将头部向前屈,下巴尽量接近胸部,保持15-30秒;然后缓慢将头部向后伸,尽量让头部后仰,保持15-30秒。 原理:颈部的前屈后伸锻炼可以增强颈部前后肌肉的力量,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对于因颈椎曲度改变压迫神经的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相关研究显示,这种锻炼方式有助于改善颈椎的力学环境,减轻神经压迫症状。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人可正常进行。对于患有严重颈椎病且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的人群,应先咨询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儿童进行该锻炼时要注意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对颈椎造成不良影响。 三、颈部旋转锻炼 1.动作要领:坐在椅子上,身体保持稳定,缓慢将头部向一侧旋转,眼睛尽量看向肩膀后方,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 原理:颈部旋转锻炼能够增加颈椎关节的活动范围,缓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紧张,减轻神经受压情况。临床研究发现,适当的颈部旋转锻炼有助于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对颈椎压迫神经引起的不适有缓解作用。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大多数人群可以进行。但是对于颈部有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的人群禁止进行,以免加重病情。孕妇进行颈部旋转锻炼时要轻柔,避免幅度过大影响自身和胎儿安全。 四、肩部环绕锻炼 1.动作要领:站立或坐在椅子上,双肩放松,缓慢做圆形环绕运动,先向前环绕10-15圈,再向后环绕10-15圈。 原理:肩部与颈部肌肉相连,肩部的环绕运动可以带动颈部肌肉放松,缓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紧张状态,从而减轻颈椎对神经的压迫。有相关实验证明,肩部环绕锻炼能够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程度,对颈椎健康有益。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人群适用。肩部有损伤或者疼痛的人群要谨慎进行,可在症状缓解后逐步尝试。老年人进行肩部环绕锻炼时要控制速度和幅度,防止肩部受伤。

    2025-10-15 14:55:05
  • 髋关节炎早期症状表现

    髋关节炎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疼痛常出现在腹股沟区,可放射,活动后加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女性绝经后可能有个体差异;晨起或休息后有关节僵硬,持续时间短,不同生活方式和年龄人群影响不同;活动范围逐渐减小,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出现时间和程度不同;部分患者有髋关节周围轻度肿胀,由炎症刺激致滑膜充血渗出等引起,不同病史人群情况有别。 部位与特点:早期髋关节炎患者常出现腹股沟区疼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臀部或大腿部位。疼痛多为隐匿性发作,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例如,长时间行走、上下楼梯后,疼痛会明显加剧。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由于关节退变基础,疼痛可能更易被忽视;而年轻人若因运动损伤等因素引发髋关节炎,早期疼痛可能相对较明显且与运动相关。 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导致疼痛表现不同,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骨代谢等发生改变,可能会在相同髋关节炎病情下,疼痛感受和进展速度有一定个体差异。 关节僵硬 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晨起时或长时间休息后,患者会感觉髋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这种僵硬感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活动后10-30分钟内逐渐缓解。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影响不同,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关节僵硬可能更易出现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经常运动的人群,通过运动热身等可能会一定程度减轻关节僵硬情况,但如果患有髋关节炎,仍会有晨起或休息后关节僵硬表现。 与年龄关系:老年人关节软骨等退变,关节僵硬相对更常见且恢复时间可能稍长;年轻人如果是早期髋关节炎,关节僵硬程度相对较轻,恢复时间也较短。 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变化:早期髋关节炎会导致髋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比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下蹲困难,原本能轻松完成的下蹲动作变得吃力;外展、内旋等髋关节特定活动角度受限,正常情况下能达到的髋关节活动角度逐渐变小。不同生活方式下,活动受限出现时间和程度不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早期活动受限可能因关节磨损等因素相对较早出现且程度可能更明显;而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人群,活动受限出现相对较晚,但一旦出现则会明显影响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弯腰等动作。 关节肿胀 肿胀表现及原因:部分早期髋关节炎患者会出现髋关节周围轻度肿胀,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关节内滑膜充血、渗出等引起。肿胀一般不明显,可能仅能感觉到局部有轻微的胀满感,用手触摸时可能有轻度的组织增厚感觉。不同病史人群,如有既往髋部外伤史的患者,早期髋关节炎引发的肿胀可能与外伤后的修复等因素相互影响;而无明显外伤史的人群,肿胀可能单纯由关节退变、炎症等因素导致。

    2025-10-15 14:53:44
  • 脚痛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脚痛原因涉及骨骼肌肉系统的外伤、关节炎(含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神经相关的坐骨神经痛放射至足部、末梢神经炎,血管相关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曲张,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易患骨关节炎、骨质疏松且肌肉力量弱易痛,糖尿病患者需防糖尿病足,儿童可能因生长痛或外伤致脚痛。 一、骨骼肌肉系统相关原因 1.外伤:包括急性扭伤,多因行走不当、运动时脚部突然扭转等导致,可致局部软组织损伤,出现疼痛、肿胀、淤血等;骨折则有明确外伤史,除疼痛外,常伴畸形、活动受限等,不同部位骨折表现不同,如跖骨骨折会影响足部负重行走。 2.关节炎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关节软骨退变、磨损,足部关节(如跖趾关节等)逐渐出现疼痛、僵硬,活动时症状加重,随病情进展可有关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足部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常伴晨僵(晨起时关节僵硬,活动后缓解),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痛风性关节炎:与尿酸代谢异常有关,常突然发作,好发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剧烈,局部红肿热明显,血尿酸水平多升高。 3.足底筋膜炎:长时间行走、跑步或足部过度使用等,致足底筋膜劳损,晨起或休息后初次行走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稍缓解,久站或劳累后又加重,按压足底近足跟处常有压痛。 4.跟腱炎:跟腱部位反复劳损或创伤引起炎症,活动后跟腱部位疼痛加重,可伴局部肿胀,晨起或休息后开始活动时跟腱僵硬感明显。 二、神经相关原因 1.坐骨神经痛放射至足部: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变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累及足部,常伴下肢麻木、无力等。 2.末梢神经炎:多因营养缺乏、糖尿病、慢性酒精中毒等引起,表现为足部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呈对称性分布,病情进展可出现感觉减退等。 三、血管相关原因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足部供血不足,出现疼痛、发凉,行走一段距离后因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可缓解。 2.静脉曲张:静脉回流不畅,血液淤积,可引起足部酸胀、疼痛,久站后加重,可见足部静脉迂曲扩张。 四、特殊人群相关因素 老年人:易患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导致关节疼痛,骨质疏松可因骨量丢失、骨强度下降引发疼痛,且老年人常伴有足部肌肉力量减弱,行走时更易出现脚痛。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糖尿病足,高血糖可损伤神经和血管,出现足部麻木、疼痛、溃疡等,若合并感染则疼痛加剧,且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需特别注意足部护理。 儿童:脚痛可能与生长痛有关,多无明显体征,疼痛呈间歇性;也可能因外伤导致,如玩耍时足部受伤等,需排查外力因素。

    2025-10-15 14:52:25
  • 大脚趾关节疼

    大脚趾关节疼痛常见病因有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升高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夜间突发红肿胀热痛等且多有高嘌呤饮食诱因)、骨关节炎(中老年人关节软骨退变磨损、活动后痛加重等伴肿胀畸形及X线关节间隙变窄等)、外伤(有明确外伤史致肿胀淤血疼痛等)、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大脚趾、对称性伴晨僵等及血液指标异常、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需细致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处理原则含急性期休息冷敷、缓解期热敷等非药物干预及针对病因用药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避免长时间行走等、年轻人防运动损伤、女性痛风绝经后风险增加需饮食管理监测血尿酸。 一、常见病因及表现 1.痛风性关节炎:因血尿酸升高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大脚趾关节,常夜间突发,关节呈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血尿酸检测可见血尿酸值升高,急性期关节液检查可发现尿酸盐结晶,多有高嘌呤饮食诱因。 2.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关节软骨退变、磨损相关,大脚趾关节疼痛于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可伴关节肿胀、畸形,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 3.外伤:有明确外伤史,如扭伤、撞击等,局部出现肿胀、淤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排查骨折等情况。 4.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大脚趾关节,多为对称性,伴关节晨僵(持续时间较长),血液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异常,关节影像学早期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晚期可致关节畸形。 二、诊断与鉴别 1.病史采集:细致询问疼痛发作诱因、时间、部位、性质等,如痛风有高嘌呤饮食诱因,外伤有明确受伤过程。 2.体格检查:观察关节外观,查看有无红肿、畸形,进行压痛、活动度等检查。 3.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尿酸、类风湿因子、血常规等检查协助诊断,借助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关节结构状况。 三、处理原则 1.非药物干预:急性期需休息,减少患侧关节活动,24-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减轻肿胀疼痛,缓解期适当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控制体重,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摄入以预防痛风复发。 2.针对病因治疗:痛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等;骨关节炎可使用营养软骨药物等;外伤根据情况进行制动、固定等处理;类风湿关节炎需规范抗风湿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骨关节炎风险较高,应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选择合适footwear减轻关节压力,定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但避免过度运动。 2.年轻人:运动损伤致大脚趾关节疼较为常见,运动前需充分热身,运动中注意保护关节,外伤后及时就医排查骨折等严重情况。 3.女性:痛风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等有关,绝经后风险增加,需注重饮食管理,定期监测血尿酸。

    2025-10-15 14:51:22
  • 中指关节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中指关节疼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外伤因素包括直接创伤和过度劳损;关节炎相关因素有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感染因素包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其他因素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内分泌因素、肿瘤因素等。 一、外伤因素 1.直接创伤:手指受到外力撞击,如被重物砸到、手指被夹等,会导致中指关节局部组织损伤,包括软组织挫伤、关节囊损伤甚至骨折等情况,从而引起疼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力劳动时,若操作不当就可能使中指关节受到直接创伤。 2.过度劳损:长期从事需要频繁活动中指关节的工作,像打字员长时间打字、织毛衣者反复用中指关节发力等,会使中指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过度摩擦和劳损,引发关节疼痛。这种情况在长期从事特定手部劳作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二、关节炎相关因素 1.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中指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磨损,骨质增生等情况也可能出现,从而引发骨关节炎导致关节疼痛。一般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可能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对更易患骨关节炎。 2.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中指关节的滑膜等组织,导致关节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通常呈对称性发病,即双手的相应关节可能同时受累,发病年龄可涵盖各个年龄段。 3.痛风性关节炎:当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中指关节等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红肿等表现,往往在进食高嘌呤食物后诱发,多见于有高尿酸血症基础且饮食不注意的人群。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中指关节周围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关节腔引发化脓性关节炎,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比如皮肤有小伤口未及时处理,细菌侵入就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累及中指关节,引发相关炎症导致疼痛,如部分病毒性感冒可能伴随关节疼痛的表现,但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引发中指关节痛的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其他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除类风湿关节炎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中指关节,如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往往有银屑病病史,同时出现中指关节疼痛、肿胀等表现。 2.内分泌因素:一些内分泌紊乱的情况可能对中指关节产生影响,如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出现关节相关的不适症状,包括中指关节痛,但具体机制还与激素变化对关节周围组织的影响等有关。 3.肿瘤因素:中指关节附近的骨肿瘤或软组织肿瘤也可能引起关节疼痛,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需要引起重视,肿瘤导致的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且可能伴有局部肿块等表现。

    2025-10-15 14:50: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