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民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医学会脊柱学分会青年委员,脊髓损伤学组委员,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两项,致力于脊柱创伤的基础及临床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独立完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000余例。展开
个人擅长
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陈旧骨折还需要治疗吗

    陈旧骨折是骨折后超3周未良好复位固定的情况,有畸形愈合等特点,存在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或可能引发并发症时需治疗,而患者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创伤性治疗及骨折愈合相对稳定且无明显功能障碍时可能不需要过度治疗。 一、陈旧骨折的定义及特点 陈旧骨折是指骨折后超过3周以上未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骨折端已形成纤维连接、骨痂生长缓慢或不生长等情况的骨折。其特点包括骨折部位可能存在畸形愈合、迟缓愈合甚至不愈合等,局部可能有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陈旧骨折表现可能因身体修复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儿童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陈旧骨折仍可能影响其骨骼正常发育;老年人则因机体代谢缓慢等因素,恢复相对困难。 二、陈旧骨折需要治疗的情况 (一)存在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1.疼痛持续存在:若陈旧骨折部位长期存在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睡眠等,此时需要治疗。例如,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可能会长期感到髋关节疼痛,影响行走和坐立等活动,就需要进行相应治疗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生活需求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影响肢体功能锻炼和生长发育,老年人则可能因疼痛导致行动不便,增加跌倒等风险。 2.活动受限严重:陈旧骨折导致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如陈旧性肘关节骨折后,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大幅减小,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操作(如穿衣、拿取物品等),这种情况需要治疗来改善关节功能。对于儿童,活动受限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肢体运动发育;老年人则可能进一步影响其独立生活能力。 (二)可能引发并发症 1.创伤性关节炎:陈旧骨折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关节面不平整等情况,长期发展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例如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后,关节长期不稳定,关节软骨磨损加重,逐渐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和活动受限等关节炎表现,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和患者健康。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后的表现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影响关节正常发育和生长,老年人则会明显降低生活质量。 2.肌肉萎缩:陈旧骨折后由于长期固定或活动减少,常伴随肌肉萎缩。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影响肢体的力量和功能恢复,形成恶性循环。比如陈旧性小腿骨折后,小腿肌肉萎缩,会导致行走无力等问题。儿童肌肉萎缩可能影响其肢体正常生长和运动功能发展;老年人肌肉萎缩则会加重行动困难,增加跌倒风险。 三、陈旧骨折不需要过度治疗的情况(相对情况) (一)患者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等创伤性治疗 当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身体状况极差,无法耐受手术或其他较大创伤性治疗时,对于一些相对稳定且症状较轻的陈旧骨折可能采取保守对症治疗为主,如仅进行简单的康复理疗等改善症状,而不进行积极的手术复位等有较大创伤的治疗。例如一位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老年陈旧骨折患者,主要以缓解疼痛、维持基本功能为主。 (二)骨折愈合相对稳定且无明显功能障碍 部分陈旧骨折虽然存在,但骨折端已基本稳定,且患者自身无明显疼痛等不适,对日常生活功能影响极小,此时可能不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干预。比如一些轻微的陈旧性手部骨折,骨折对位对线尚可,患者手部活动基本不受限,无明显疼痛,这种情况下可能仅需定期观察,而无需特殊治疗。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动态评估,因为即使目前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功能下降等风险在未来显现。

    2025-10-10 12:30:50
  • 股骨颈骨折怎么办

    股骨颈骨折后需及时就医诊断评估,根据情况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同时重视康复治疗,并预防处理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及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环节表现及处理有差异,康复需个体化且循序渐进。 一、及时就医与诊断评估 股骨颈骨折后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明确骨折情况。X线可初步发现骨折线等情况,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的移位程度等,这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股骨颈骨折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折往往更容易发生移位;而年轻人股骨颈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所致。 二、治疗方法选择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牵引可以起到复位和固定骨折的作用,需要长时间卧床牵引,这对于患者的生活方式影响较大,长期卧床可能会引发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老年人长期卧床并发症风险更高,需要加强护理,如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进行下肢静脉泵等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 (二)手术治疗 1.内固定手术:适用于年轻、骨折移位不明显等适合固定的患者。通过手术用螺钉等内固定物将骨折端固定,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但内固定手术存在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风险。不同性别患者内固定手术的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年龄也是影响因素,老年人骨质量差,内固定手术效果相对可能不如年轻人。 2.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骨折移位明显或合并股骨头坏死等情况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较快地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使其能够早期活动,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但术后可能存在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围手术期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包括术前评估心肺功能等,以降低手术风险。 三、康复治疗 无论采取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康复治疗都非常重要。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患肢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练习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负重行走训练等。康复治疗的进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愈合情况等个体化制定。老年人康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家人的协助和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指导,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等情况。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一)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老年人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减退,更要注重肺部护理。 (二)深静脉血栓 下肢长期制动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可通过下肢静脉泵、穿戴弹力袜等措施预防,对于高危患者还可能使用抗凝药物,但使用抗凝药物需要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老年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要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三)压疮 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压疮,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使用减压床垫等。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更容易发生压疮。 (四)骨折不愈合与股骨头坏死 对于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出现骨折不愈合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假体情况,预防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10 12:29:07
  • 滑膜炎怎么检查出来的

    滑膜炎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有视诊观察关节肿胀畸形等、触诊感知压痛和积液等;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排骨质病变,超声能发现积液和滑膜增厚等,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实验室检查包含血常规看感染情况、血沉和CRP反映炎症,自身抗体检测助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关节穿刺液检查可明确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检查需注意相应事项。 触诊:触摸关节周围有无压痛,比如膝关节滑膜炎时,在膝关节周围按压会有明显压痛感。通过触诊还能感知关节内有无积液等情况,若有积液,按压时可能有波动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触诊时力度要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儿童皮肤较娇嫩,触诊力度需轻柔。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关节骨质情况,初步排除骨质病变等。对于滑膜炎患者,X线可能显示关节间隙等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能帮助医生了解关节骨骼结构是否正常。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滑膜炎,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关节间隙变窄等改变。不同年龄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关节腔积液情况,还可观察滑膜增厚等情况。超声检查对于膝关节滑膜炎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滑膜的厚度、血流情况等。在儿童滑膜炎的诊断中,超声检查也是常用方法之一,因其无辐射且能较好地观察关节内结构。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内软组织结构,如滑膜、韧带、半月板等情况,对于滑膜炎的诊断及病因鉴别有重要意义。MRI可以发现滑膜的炎症改变、关节积液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滑膜炎,如感染性滑膜炎等,通过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患者进行MRI检查时,要根据患者配合程度等进行操作,儿童不配合时可能需要适当镇静等处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感染性滑膜炎患者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滑膜炎,血常规会有相应的炎症指标变化。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检查相对简单,但要准确采集血液标本。 血沉(ESR):炎症性疾病时血沉可增快,滑膜炎若为炎症性原因引起,血沉可能升高。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的滑膜炎,血沉往往会增快。不同年龄患者血沉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等综合判断血沉结果的意义。 C-反应蛋白(CRP):也是反映炎症的指标,滑膜炎有炎症时CRP可升高。在感染性滑膜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滑膜炎中,CRP通常会升高。对于儿童患者,CRP检查同样有助于判断炎症情况,但要注意标本采集等操作规范。 自身抗体检测: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滑膜炎有诊断意义。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解读需结合患者具体临床情况,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关节穿刺液检查:对于怀疑感染性滑膜炎等情况,可进行关节穿刺液检查。穿刺液可进行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常规检查可了解积液的细胞成分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感染病原菌并指导抗生素使用。在进行关节穿刺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不同年龄患者穿刺操作要注意安全和规范,儿童要安抚好情绪,避免剧烈挣扎。

    2025-10-10 12:27:21
  • 肱骨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肱骨骨折后的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进行手指手腕活动和肩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开展肘关节屈伸和肩部主动活动,后期进行肩关节全方位活动和上肢力量训练,各阶段训练助力患肢功能恢复,不同人群需结合自身情况调整训练。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和手腕活动 内容:进行手指的屈伸、握拳等动作,每天多次,每次尽量达到最大范围。同时进行手腕的桡侧偏、尺侧偏等活动。 原理及意义:通过手指和手腕的活动,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手部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因为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手部的血液循环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早期活动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新陈代谢快,早期活动更有助于恢复手部功能;对于成年患者,也能维持手部基本的功能状态,为后续患肢的康复打下基础。 2.肩部肌肉等长收缩 内容:患者保持肩部肌肉紧张,持续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 原理及意义:肩部肌肉等长收缩可以维持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等长收缩不引起关节活动,但能使肌肉产生张力。对于老年患者,肌肉力量本身有所下降,等长收缩有助于维持肩部肌肉的力量;对于年轻患者,也能避免肩部肌肉因为骨折后固定而迅速萎缩。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1.肘关节屈伸训练 内容: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或借助简单的康复器械,进行肘关节的缓慢屈伸活动。开始时活动范围较小,逐渐增加活动幅度。 原理及意义:这个阶段骨折处有一定的纤维连接,开始进行肘关节的活动可以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对于儿童,其关节的可塑性强,相对容易恢复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成年患者,如果骨折愈合情况良好,通过逐步增加活动幅度,可以使肘关节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活动范围。 2.肩部主动活动 内容:患者进行肩部的前屈、后伸、外展等主动活动,但要避免过度用力。例如,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缓慢将手臂向前抬起(前屈),然后向后伸展(后伸),向外侧展开(外展)。 原理及意义:肩部主动活动进一步促进肩部肌肉力量的恢复和关节活动度的增加。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中期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肩部的功能,因为糖尿病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适当的肩部活动可以改善这些情况;对于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活动幅度适中,避免因为过度活动导致肩部损伤。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肩关节全方位活动 内容:进行肩关节的环转运动等全方位的活动,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旋转等。可以通过自己主动活动或者借助拉力器等辅助器械进行锻炼。 原理及意义:此时骨折基本愈合,通过全方位的活动可以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对于老年患者,长期的肩关节活动训练有助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因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很多动作都需要肩关节的参与;对于年轻的体力劳动者,恢复肩关节的全方位活动有助于他们恢复工作能力。 2.上肢力量训练 内容:进行哑铃等抗阻训练,增强上肢肌肉力量。例如,手持适当重量的哑铃进行屈伸肘关节、外展肩关节等动作的训练。 原理及意义:增强上肢力量可以使患肢更好地恢复正常功能。对于儿童,在力量训练时要选择合适重量的器械,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度波动,训练要循序渐进,以患者自身感觉舒适为准。

    2025-10-10 12:25:53
  • 腰突通过锻炼可以自愈吗

    部分病情较轻的腰突患者通过适当锻炼有可能自愈,如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做瑜伽柔和动作等,但病情较重、中老年患者或保持不良生活方式时难自愈,锻炼时不同人群有差异且要避免错误锻炼,病情较重需结合其他正规治疗手段。 一、部分轻症腰突通过锻炼自愈的情况 对于一些由于姿势不良、偶尔腰部受力不当等引起的轻度腰椎间盘突出,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有可能使病情缓解甚至自愈。例如: 核心肌群锻炼:加强腹部和腰部核心肌群的锻炼可以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像平板支撑,能够锻炼腹横肌等核心肌肉,一般开始每次可保持30-60秒,每天进行3-4组,随着身体适应可逐渐延长时间和增加组数。通过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对腰椎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有助于突出的椎间盘部分回纳或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从而使症状改善甚至自愈。 瑜伽中的一些柔和动作:比如猫牛式,能够温和地活动脊柱,增加脊柱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猫牛式动作是四足动物姿势开始,吸气时背部下沉,抬头看天花板;呼气时背部拱起,低头含胸。每次做5-10个来回,每天进行2-3次。适当的瑜伽动作可以在不增加腰椎过度负荷的情况下,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放松腰部肌肉,对于轻度腰突有一定的康复作用。 二、不能自愈的情况及原因 病情较重时:当腰椎间盘突出比较严重,已经明显压迫神经根,出现严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等情况时,仅靠锻炼很难自愈。因为此时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神经的压迫已经比较严重,锻炼无法使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自行回纳到正常位置,必须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物理治疗(牵引、推拿等)甚至手术治疗等。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腰椎本身存在退变等基础情况,即使进行锻炼,腰椎间盘突出自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年龄相关的腰椎退变会使椎间盘本身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突出的椎间盘更难通过锻炼恢复。而年轻患者如果是轻度腰突,相对更有可能通过锻炼自愈,但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看具体的病情发展。 生活方式因素:如果在锻炼的同时仍然保持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弯腰负重、姿势不正确等,即使进行了锻炼,腰突也很难自愈甚至可能会加重病情。例如长期久坐会使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腰椎承受的压力增加,不利于腰突的恢复。 三、锻炼时的注意事项 不同人群的差异 年轻人:相对来说身体的柔韧性和恢复能力较好,可以选择一些强度稍高但适合的锻炼方式,如上述的平板支撑、瑜伽等,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导致腰部损伤加重。 中老年人:锻炼时要选择温和、舒缓的运动,避免剧烈的弯腰、扭转等动作。可以选择散步、游泳等运动,散步每次30分钟左右,每天1-2次;游泳(尤其是蛙泳)是对腰椎间盘突出比较友好的运动,因为在水中身体处于漂浮状态,腰椎承受的压力较小,能够锻炼腰部肌肉且不加重病情。 避免错误锻炼:千万不要进行一些错误的锻炼方式,比如过度弯腰的仰卧起坐,这种动作会增加腰椎间盘的压力,加重腰突病情。还有快速旋转腰部等运动,也容易导致腰椎间盘进一步突出,压迫神经。 总之,腰突是否能通过锻炼自愈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不能一概而论,适当科学的锻炼对腰突的康复有一定帮助,但如果病情较重则需要结合其他正规治疗手段。

    2025-10-10 12:24:4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