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民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医学会脊柱学分会青年委员,脊髓损伤学组委员,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两项,致力于脊柱创伤的基础及临床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独立完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000余例。展开
个人擅长
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有什么表现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有局部、胸部及全身症状,局部有疼痛、压痛、肿胀等,胸部有呼吸困难、发绀等,全身可出现休克表现,多因胸部受外伤致肋骨骨折端刺破肺组织、肋间血管等引起,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 疼痛:肋骨骨折处有明显疼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这是因为呼吸运动和身体活动会牵动骨折的肋骨,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导致疼痛。例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可能疼痛相对较轻,但当进行呼吸动作时,疼痛会明显加重。对于儿童,由于其肋骨较软,骨折后的疼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会有局部的不适感,在活动或触碰时会哭闹等表现。 局部压痛、肿胀:骨折部位有压痛,有时可触及骨擦感或听到骨擦音,这是肋骨骨折的典型体征之一。受伤局部可能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处出血、周围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液渗出增多。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肋骨骨折后局部肿胀可能相对不太明显,但压痛可能较为显著。 胸部症状 呼吸困难:血气胸时,气体和血液会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少量血气胸时,呼吸困难症状可能较轻;中到大量血气胸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浅快,患者可能会采用端坐呼吸的姿势,以增加呼吸深度,缓解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血气胸导致胸腔内压力改变,肺组织受压,有效呼吸面积减少,机体缺氧,从而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通气量。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肋骨骨折血气胸时,呼吸困难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其本身肺功能就较差,再加上血气胸的影响,呼吸功能进一步恶化。 发绀:当血气胸导致机体严重缺氧时,患者会出现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这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例如,大量血气胸时,机体缺氧明显,发绀表现较为突出。在儿童中,由于其血液循环和氧代谢的特点,发绀可能会更早出现或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全身症状 休克表现:如果是大量血气胸,短时间内胸腔内大量出血,可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出血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组织灌注不足。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大量血气胸时更容易出现休克,且休克症状可能更为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 相关机制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主要是由于胸部受到外伤等原因引起。肋骨骨折后,骨折端可能会刺破肺组织、肋间血管等,导致气体进入胸腔形成气胸,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胸腔形成血胸。例如,直接暴力作用于胸部,可导致肋骨骨折,同时损伤肺和血管;间接暴力如胸部受到挤压等,也可能引起肋骨骨折并累及胸腔内结构导致血气胸。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胸廓弹性好,骨折后肋骨移位相对不明显,但肺组织娇嫩,更容易受到骨折端损伤;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肋骨强度下降,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骨折,且合并血气胸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弱,症状可能更隐匿或更严重;女性乳房较大可能会对胸部症状的观察产生一定干扰,但不影响基本的病理生理过程。

    2025-09-28 12:52:29
  • 肩胛背部肌筋膜炎症状是什么

    肩胛背部肌筋膜炎有疼痛症状,部位在肩胛及背部,性质多为酸痛等,慢性且可反复发作,晨起加重活动后可缓解又易再加重;有肌肉紧张表现,可触及硬结,活动受限,如影响不同人群日常活动;有特定压痛点,按压疼痛明显且可放射;还伴有疲劳感和睡眠障碍,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受影响各异。 疼痛的时间特点:疼痛通常是慢性的,可反复发作。在早晨起床时,由于经过一夜的休息,肌肉筋膜处于相对放松后的初始状态,可能会出现疼痛加重的情况,活动后疼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会再次加重。 肌肉紧张与活动受限 肌肉紧张表现:患者可感觉到肩胛背部肌肉紧张,触摸时能发现肌肉有僵硬感,甚至可能触及到条索状的硬结。这是因为肌筋膜炎会导致肌肉筋膜发生炎症反应,引起肌肉的保护性收缩,从而出现紧张状态。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肌肉紧张的程度可能不同。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肩胛背部肌肉本身较为发达,但也更容易因为过度劳累而出现肌筋膜炎导致肌肉紧张;而长期久坐办公的人群,由于肌肉长时间处于不良姿势下的紧张状态,也易引发肩胛背部肌筋膜炎出现肌肉紧张。 活动受限情况: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患者的肩胛背部活动会受到限制。比如肩关节的外展、内收,背部的前屈、后伸等活动范围都会减小。对于儿童来说,若因外伤等因素引发肩胛背部肌筋膜炎,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肢体活动,如影响穿衣、梳头等动作;对于女性孕期人群,由于身体姿势的改变和体重增加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肩胛背部肌筋膜炎导致活动受限,会影响其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转身、弯腰等动作都会受到影响。 压痛点 压痛点位置:在肩胛背部可找到特定的压痛点,通常位于肌肉的起止点周围或者筋膜的附着处。这些压痛点有一定的特征,按压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且疼痛可向周围放射。不同个体的压痛点位置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一般都在肩胛背部肌筋膜炎病变相关的肌肉筋膜区域。例如,斜方肌、菱形肌等肌肉的相关部位容易出现压痛点。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曾有过肩胛背部外伤史的患者,其压痛点的位置和表现可能会因为原有损伤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需要更加仔细地进行检查和鉴别诊断。 其他伴随症状 疲劳感:患者可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疲劳感,这是因为肩胛背部肌筋膜炎导致肌肉功能异常,身体为了维持正常姿势和活动需要更多的能量消耗,从而容易产生疲劳。对于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加上肩胛背部肌筋膜炎带来的疲劳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疲劳感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参与,需要家长密切关注。 睡眠障碍:疼痛和不适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睡眠障碍。例如,夜间休息时,肩胛背部的疼痛可能会频繁干扰患者的睡眠,使患者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对于女性更年期人群,本身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睡眠,再加上肩胛背部肌筋膜炎带来的睡眠问题,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和疲劳感,需要综合进行调理。

    2025-09-28 12:51:33
  • 脚后跟有骨刺咋治

    脚后跟有骨刺的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药物)、使用矫形器或鞋垫;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时,术式有骨刺切除术、跟骨减压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治疗方法,优先尝试保守治疗,无效再考虑手术,同时要考虑患者不同因素影响。 一、保守治疗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脚后跟有骨刺的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减少患侧脚后跟的过度负重和活动。比如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或跑步等,这有助于减轻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尤其是对于因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更要注意适时休息,改变姿势。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可以用温毛巾或热水袋对脚后跟进行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疼痛。对于因寒冷刺激或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脚后跟不适的患者有一定帮助。 2.冷敷:在急性期,如疼痛肿胀较明显时,可进行冷敷,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3.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促进局部组织的代谢和修复,缓解疼痛和改善局部功能。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2.局部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局部涂抹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发挥抗炎止痛作用,相对全身用药不良反应较少。但对于皮肤过敏者不宜使用。 (四)矫形器或鞋垫 定制合适的矫形器或鞋垫,能够改善足部的力线,减轻脚后跟骨刺处的压力。例如,对于有扁平足或足弓异常的患者,合适的鞋垫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和调节作用,帮助分散足跟压力,缓解症状。不同年龄、不同足部情况的患者需要定制不同的矫形器或鞋垫,儿童需要考虑足部的生长发育情况,成年人则根据自身日常活动和足部具体问题来选择。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保守治疗无效,且患者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过3-6个月正规保守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的患者。 (二)手术方式 1.骨刺切除术:直接切除明显的骨刺,解除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术后复发等。对于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2.跟骨减压术:通过减压来缓解因跟骨内高压等因素引起的疼痛,改善症状。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选择合适的术式。 总之,脚后跟有骨刺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首先尝试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再考虑手术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2025-09-28 12:48:52
  • 半月板磨损症状

    半月板磨损有多种症状,疼痛多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等部位,行走等动作易诱发加重,年龄不同表现有差异;肿胀因炎症反应致滑膜分泌增多和关节积液,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活动时可出现弹响,严重时会交锁,不同年龄人群弹响和交锁特点有差异;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减小致活动受限,不同人群出现情况不同;长期疼痛活动受限还会引发股四头肌等肌肉废用性萎缩,不同年龄人群萎缩情况有差异。 部位:多发生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或关节线附近。不同类型半月板磨损疼痛部位有差异,如内侧半月板磨损常表现为膝关节内侧疼痛,外侧半月板磨损则是外侧疼痛。 特点:在行走、上下楼梯、蹲起等动作时容易诱发或加重疼痛。部分患者静止时也可能有隐痛,活动后疼痛可能更明显。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关节退变基础,疼痛可能相对更持久且程度可能更重;年轻人群若因运动损伤导致半月板磨损,疼痛在运动相关动作时突出。 肿胀 原因: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内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滑膜分泌增多,同时损伤的半月板可能刺激关节内组织,引起关节积液,从而出现肿胀。 表现:患者可发现膝关节明显肿胀,皮肤温度可能略有升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半月板损伤后肿胀表现可能相对成人更易被忽视,需仔细观察膝关节外观变化;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前后,身体整体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半月板磨损后肿胀可能受激素影响略有不同,但主要还是以膝关节局部肿胀为主。 弹响和交锁 弹响:膝关节活动时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多为半月板撕裂后,半月板碎片在关节内移动,与关节软骨、滑膜等结构摩擦或碰撞产生。不同年龄人群弹响特点可能有别,儿童由于半月板等结构相对更具弹性,弹响声音可能相对较柔和;老年患者因关节退变,弹响可能伴随摩擦感。 交锁:表现为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卡住,不能屈伸,需要稍作调整或摇晃膝关节后才能恢复活动。交锁现象在运动爱好者中较为常见,年龄较轻且常参与剧烈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是因为运动时半月板受到的应力较大,更易发生撕裂导致交锁;而老年患者发生交锁可能与半月板磨损同时合并其他关节退变因素有关。 膝关节活动受限 表现: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减小,不能完全伸直或弯曲。例如,正常情况下能完全蹲下,半月板磨损后可能只能蹲到一定角度就感觉受限。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后突然参与运动导致半月板磨损,膝关节活动受限可能在运动后迅速出现;孕妇由于体重增加及身体重心改变,半月板磨损后膝关节活动受限可能影响日常行走等活动,且需特别注意避免因活动受限导致摔倒等风险。 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长期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会导致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废用性萎缩。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半月板磨损后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且恢复相对较慢;青少年患者如果出现半月板磨损,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萎缩可能会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后续的康复和关节功能恢复。

    2025-09-28 12:47:35
  • 腰椎手术后疼痛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腰椎手术后可通过药物、物理、康复训练、心理、中医等多种治疗方式缓解疼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镇痛药等,物理治疗有热敷、冷敷、理疗等,康复训练包含腰部肌肉锻炼和体位调整,心理干预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中医治疗有针灸、推拿按摩等,不同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和疼痛。有研究表明其可有效缓解腰椎手术后的轻至中度疼痛,但需注意可能存在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等,适用于中重度疼痛,但此类药物有引起便秘、呼吸抑制等风险,老年患者及呼吸功能不佳者使用需格外小心,应严格遵循用药规范。 二、物理治疗 1.热敷:术后早期(一般建议术后48小时后)可适当进行热敷,利用热传递原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对于年龄较大、血液循环较差的患者,热敷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烫伤皮肤。 2.冷敷:术后短期内(如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通过降低局部组织温度,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但对于儿童,冷敷时间和温度需严格控制,防止冻伤。 3.理疗:包括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促进炎症消退;超声波治疗能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疼痛。不同年龄患者对理疗的耐受程度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参数。 三、康复训练 1.腰部肌肉锻炼: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腰部肌肉的等长收缩、伸展等训练。例如术后早期进行腰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可增强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减轻疼痛。但对于老年患者或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等并发症。 2.体位调整: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及站立、行走姿势。卧床时可在腰部垫薄枕,维持腰椎生理曲度;站立、行走时保持挺胸收腹,减轻腰部压力,从而缓解疼痛。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家长协助下正确调整体位,培养良好的姿势习惯。 四、心理干预 部分腰椎手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等原因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加重疼痛感受。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进行干预。例如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冥想等,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疼痛感知。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心理安抚,家长需给予更多陪伴和关心。 五、中医治疗 1.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止痛的效果。有研究显示针灸对腰椎手术后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针刺操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针刺部位和深度的把握,避免意外损伤。 2.推拿按摩:专业的推拿按摩可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推拿按摩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对于老年患者骨质增生明显或伴有腰椎不稳定的情况,要谨慎进行,防止加重病情。

    2025-09-28 12:45: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