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民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医学会脊柱学分会青年委员,脊髓损伤学组委员,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两项,致力于脊柱创伤的基础及临床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独立完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000余例。展开
个人擅长
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骨折初期禁忌吃什么

    骨折初期有四类不宜食用的食物,高盐食物会致组织水肿影响骨折修复,各年龄段患者均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加重局部充血等影响修复,各年龄段患者都要远离;不易消化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骨折稳定,各年龄段患者需注意避免;含咖啡因食物饮品会加速钙排泄干扰修复,各年龄段患者均应减少摄入。 影响机制:骨折初期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加重局部组织水肿。例如,有研究表明,摄入过多盐分后,机体为维持渗透压平衡,会使更多水分聚集在组织间隙,对于骨折部位周围的组织来说,水肿加重可能会进一步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不利于骨折的修复。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各个年龄段骨折患者均应避免高盐食物,对于儿童来说,其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高盐饮食对肾脏的负担更大;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高盐饮食易引发高血压等问题,从而间接影响骨折的恢复。 辛辣刺激性食物 影响机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会引起血管扩张,可能导致骨折部位局部充血加重。在骨折初期,局部充血如果过度可能会加剧疼痛和肿胀等症状。从炎症反应角度来看,辛辣刺激可能会干扰正常的炎症修复过程,不利于骨折断端形成稳定的纤维连接等修复步骤。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均应远离辛辣刺激性食物,儿童的消化系统相对娇嫩,食用辛辣食物更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骨折恢复;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辛辣食物也可能会对胃肠黏膜造成刺激,影响整体的营养状况,间接影响骨折愈合。 不易消化的食物 影响机制:骨折后患者活动量明显减少,胃肠蠕动本来就会减慢,此时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糯米制品等,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而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可能会使腹压增加,进而影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不利于骨折愈合。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各个年龄段骨折患者均需注意避免食用不易消化食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摄入;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消化能力下降,更要特别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可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易消化食物来促进胃肠蠕动,但要注意膳食纤维的量适中,避免过多导致胃肠不适。 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品 影响机制: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具有利尿作用,会加速体内钙的排泄。骨折修复需要大量的钙等矿物质来形成骨痂等结构,钙的流失会干扰骨折的正常修复进程,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等问题。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骨折患者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减少含咖啡因食物和饮品的摄入,儿童长期摄入含咖啡因物质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本身钙流失相对较多,更要避免因咖啡因导致钙流失加剧而影响骨折恢复。

    2025-10-15 15:07:49
  • 脖子侧弯脊柱侧弯怎么回事

    脊柱侧弯是脊柱三维畸形表现为冠状位侧方弯曲等,病因包括特发性等四类,主要症状有早期细微表现及进展期影响心肺等,评估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测Cobb角),治疗分轻度观察锻炼、中度支具、重度手术,特殊人群中青少年需定期检查,儿童要避免不当姿势,成年人按症状评估治疗且关注器官功能。 一、定义 脊柱侧弯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表现为脊柱在冠状位上向侧方弯曲形成C形或S形,同时可能伴有矢状位和轴位的序列异常,正常脊柱从后面看为直线,侧弯时则偏离中线。 二、病因分类 (一)特发性脊柱侧弯 最为常见,多见于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等有关,无明确的原发疾病诱因。 (二)先天性脊柱侧弯 由胚胎发育时期脊柱分节或形成障碍所致,如椎体形成不全、分节不良等,属结构性脊柱侧弯。 (三)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 多因神经肌肉疾病引起,常见于脑瘫、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由于神经肌肉控制失衡导致脊柱侧弯。 (四)神经纤维瘤病型脊柱侧弯 与基因缺陷相关,患者除脊柱侧弯外,常伴有皮肤咖啡斑等神经纤维瘤病表现。 三、主要症状 (一)早期表现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双肩不等高、胸廓不对称、腰部一侧有皱褶皮纹、身体向一侧倾斜等细微表现。 (二)进展期表现 侧弯进展后,可明显观察到脊柱偏离中线,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还可能导致腰背疼痛等不适。 四、评估方法 (一)体格检查 常用亚当斯前屈试验,让患者向前弯曲,观察背部是否对称,若出现一侧背部隆起则提示可能存在脊柱侧弯。 (二)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脊柱侧弯的重要手段,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通过测量Cobb角判断侧弯程度,Cobb角大于10度即可确诊脊柱侧弯。 五、治疗方式 (一)轻度侧弯(Cobb角<20度) 定期观察随访,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如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维持脊柱稳定性。 (二)中度侧弯(Cobb角20-40度) 可考虑佩戴脊柱支具进行治疗,支具能阻止侧弯进一步进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定制合适支具并规范佩戴。 (三)重度侧弯(Cobb角>40度) 多需手术治疗,通过手术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正常序列,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评估后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青少年群体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柱侧弯进展风险较高,需定期进行脊柱检查,关注身高、脊柱外观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二)儿童患者 应避免不当姿势和过度负重,培养正确的坐姿、站姿,家长可协助观察孩子脊柱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尽早就诊。 (三)成年人脊柱侧弯 若出现症状需及时评估,轻度症状可通过康复治疗缓解,重度情况则需根据个体状况考虑手术等治疗方案,同时需关注心肺等器官功能影响。

    2025-10-15 15:06:44
  • 腱鞘炎擦什么药

    腱鞘炎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酮洛芬凝胶)和中药膏剂(如消肿止痛膏类)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膏通过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抗炎镇痛,中药膏剂多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使用时要注意保持部位清洁干燥,出现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就医,且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一部分,症状重时需结合其他治疗。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膏 1.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它能有效缓解腱鞘炎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例如,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的腱鞘炎患者,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有明显改善,肿胀程度也有所减轻。 适用人群:一般成年患者均可使用,但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较薄且代谢功能与成人不同,应谨慎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风险后再考虑是否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时也需要咨询医生,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对胎儿或婴儿产生潜在影响。 2.酮洛芬凝胶 作用机制:同样是通过抑制COX来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研究发现,酮洛芬凝胶局部应用于腱鞘炎部位,能够降低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水平,进而减轻疼痛和炎症。一些临床观察性研究显示,使用酮洛芬凝胶的腱鞘炎患者,在用药后短期内疼痛缓解较为明显。 适用人群:成年患者适用,儿童使用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不确定。老年人使用时也要关注自身的肝肾功能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可能会受到影响,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二、中药膏剂 1.消肿止痛膏类 作用机制:许多中药膏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例如,一些含有乳香、没药、红花等成分的中药膏剂,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腱鞘炎部位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减轻肿胀和疼痛的目的。有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观察发现,这类中药膏剂能够增加局部的血流量,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使用,但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需要注意,因为中药成分复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儿童使用中药膏剂时,要先在小面积皮肤上试用,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孕妇使用中药膏剂也需要谨慎,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药膏剂。 三、注意事项 在使用擦涂药物治疗腱鞘炎时,首先要注意保持腱鞘炎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在用药前有污染物影响药物吸收和作用。如果使用药物后局部出现明显的红肿、瘙痒加重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同时,药物治疗只是腱鞘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如果腱鞘炎症状较重,如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局部明显肿胀且经药物治疗无改善等情况,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甚至手术治疗等。

    2025-10-15 15:05:30
  • 右肩膀痛痛的原因是什么

    右肩膀痛原因包括肩部本身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肩袖损伤、肩周炎,牵涉性疾病中颈椎病可致放射性痛、心肺疾病可致牵涉痛,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良姿势、频繁提重物等可引发,特殊人群里老年人易退变损伤需保暖锻炼,儿童有外伤史需警惕相关损伤,女性怀孕后激素变化易致不适,有颈椎病或心肺疾病史者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肩部本身疾病相关原因 1.肩关节周围炎: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长期肩部劳损、外伤后治疗不当或姿势不良等为常见诱因,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且随病情进展出现活动受限,尤其外展、上举等动作明显困难,疼痛可在夜间加重,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粘连等导致。 2.肩袖损伤:多由外伤(如跌倒时手臂外展撑地等)或肩部退变引起,患者肩部疼痛,上肢外展到一定范围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伴有肩关节无力感,因肩袖肌腱(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肌腱组成)受损,影响肩关节正常功能。 3.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病因包括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或因上肢长期固定致肩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粘连,主要症状为肩关节疼痛逐渐加重,活动范围逐渐减小。 二、牵涉性疾病相关原因 1.颈椎病:颈椎发生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神经根时,可引起右肩部放射性疼痛,常伴有颈部不适、上肢麻木等症状,这是因为颈椎神经根受刺激后,其支配区域出现牵涉痛,不同类型颈椎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对肩部影响较明显。 2.心肺疾病:心绞痛发作时,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同时可能伴有胸闷、胸痛等表现;胸膜炎患者也可能出现右肩部牵涉痛,常伴随胸痛、咳嗽等症状,这是由于内脏病变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肩部牵涉痛,需通过心电图、胸部影像学等检查鉴别。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会使肩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易引发肩部疲劳性疼痛;频繁提重物、过度使用肩部进行重复性动作(如运动员频繁挥拍等),可导致肩部肌肉、肌腱劳损,进而出现右肩膀痛,因肩部过度负荷使局部组织受损或劳损。 四、特殊人群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肩部关节退变、骨质疏松等情况增多,更易发生肩关节周围炎、肩袖损伤等,日常应注意肩部保暖,避免过度劳累肩部,可适当进行肩部轻柔活动锻炼。 儿童:若有肩部外伤史,需警惕肩袖损伤或骨骺损伤,因儿童骨骼发育未成熟,肩部受外力后易出现相关结构损伤,应及时就医检查。 女性:怀孕后体内激素变化可致关节松弛,可能出现肩部不适,日常需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肩部过度受力。 有颈椎病或心肺疾病史者:颈椎病患者需避免颈部过度劳累、外伤等,心肺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病情,若出现肩部疼痛异常,需及时排查是否为疾病发作或加重的表现,以便早期干预。

    2025-10-15 15:04:16
  •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的好处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可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有非药物干预优势,适合轻中度患者及术后康复期患者,使用时特殊人群需注意,要按规范操作,不适即停并咨询医生。 一、缓解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可通过特定的物理因子作用,如低频脉冲、红外热疗等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的水肿,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症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使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进行一定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可显著降低,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受。例如,有研究对一定数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使用治疗仪组在疼痛缓解方面优于未使用治疗仪的对照组。 二、改善腰部功能 1.增加腰部活动度:其产生的物理刺激能够放松腰部紧张的肌肉,改善腰部肌肉的柔韧性,进而有助于增加腰椎的活动度。通过定期使用治疗仪,可使患者腰部的前屈、后伸、侧屈等活动范围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比如,一些康复评估显示,使用治疗仪后患者的腰部活动度相关指标如脊柱活动度测量值有明显提升。 2.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具备针对性的肌肉刺激功能,能够对腰部相关肌肉进行电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研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仪治疗,患者腰部的核心肌群力量有所增强,这对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或进一步加重。 三、非药物干预优势 对于不想过早使用药物治疗或者对药物有禁忌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提供了一种非药物的干预方式。它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影响等副作用,尤其适合那些伴有基础疾病不能随意使用药物的人群,如患有严重胃病不能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的患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不适合使用相关药物治疗的患者等。 四、适合人群及注意事项 1.适合人群 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于初次发病或病情处于轻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可以作为基础的治疗手段之一,配合适当的休息等措施,帮助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术后康复期患者: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后的康复阶段,治疗仪可以辅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周围组织恢复,同时帮助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促进腰部功能的恢复。 2.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孕妇应避免使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尤其是腹部区域,因为治疗仪的物理因子可能会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控制治疗的强度和时间,从较低的强度开始,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时需谨慎,因为治疗仪可能会引起身体局部血液循环的变化,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使用规范:要按照治疗仪的说明书正确操作,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和参数。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如疼痛加剧、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2025-10-15 15:03: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