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民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陕西省医学会脊柱学分会青年委员,脊髓损伤学组委员,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两项,致力于脊柱创伤的基础及临床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独立完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000余例。展开
个人擅长
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展开
  • 儿童手臂骨折可以动吗

    儿童手臂骨折后能否活动分情况,骨折无明显移位且固定良好时可适当轻微活动,明显移位或未固定时绝对不能活动;不同年龄儿童活动注意事项不同,婴幼儿要防无意识大幅度动作,学龄期需监督避免剧烈运动;适当活动利于恢复,不当活动有害,需遵医嘱综合判断保障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 若儿童手臂骨折属于无明显移位且经过妥善固定(如使用石膏、支具等)的情况,在固定可靠的前提下,是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微活动的,但活动范围要严格限制。例如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手指的屈伸等小范围活动,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等情况发生。不过要避免手臂骨折部位的大幅度活动,因为大幅度活动可能会导致骨折端移位,影响骨折愈合。这是因为骨折部位固定后,适当的小范围活动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同时不破坏骨折端的稳定性。 骨折明显移位或未固定时 如果儿童手臂骨折明显移位且没有进行固定,那么绝对不能活动手臂。因为此时骨折端不稳定,活动会使骨折端进一步摩擦、移位,可能会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比如可能会损伤臂丛神经等,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手臂麻木、无力等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持手臂制动,尽快就医进行复位、固定等处理。 不同年龄儿童手臂骨折后活动注意事项 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手臂骨折后,由于其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家长更要密切关注。在固定后,要特别注意避免婴幼儿无意识的大幅度肢体动作,因为婴幼儿的活动往往比较难以控制。例如要避免婴幼儿过度哭闹时上肢的剧烈挥动等情况,因为这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家长要小心看护,尽量减少婴幼儿手臂的不必要活动。 学龄期儿童 学龄期儿童相对能配合一些基本的活动限制要求,但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要教育儿童不要用受伤的手臂进行剧烈运动,如打篮球、攀爬等。同时要让儿童知道骨折后正确的活动方式,比如在医生允许下进行适当的手指活动等,以配合骨折的恢复。 手臂骨折后活动对恢复的影响 适当活动的好处 适当的小范围活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骨折部位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骨折愈合。例如手指的屈伸活动能使血液更好地在手臂局部循环,保证骨折端周围组织的营养供应。同时还能防止肌肉萎缩,保持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当骨折完全愈合后能更好地恢复手臂的功能。 不当活动的危害 不当活动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使骨折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如果骨折端移位明显,可能需要再次进行复位等处理,增加儿童的痛苦和治疗成本。而且不当活动还可能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影响儿童手臂的正常功能恢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手臂长期功能障碍。 儿童手臂骨折后能否活动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固定情况以及儿童的年龄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以确保骨折能够顺利愈合,最大程度保障儿童手臂的功能恢复。

    2025-09-28 12:33:26
  • 自己如何判断韧带断裂

    韧带断裂会有疼痛与肿胀、关节不稳定等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包括特定试验检查及关节活动度异常,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可辅助判断,怀疑韧带断裂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 一、症状表现 1.疼痛与肿胀:韧带断裂处通常会出现剧烈疼痛,且受伤部位迅速肿胀,这是因为韧带断裂导致局部出血、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运动中发生韧带断裂时,受伤当下就能感到伤处如被重击般疼痛,随后肿胀很快出现并逐渐加重,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止、肢体不愿活动等。对于有既往韧带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受伤时疼痛与肿胀的表现可能更明显,因为其局部组织修复情况可能影响当前损伤的症状程度。 2.关节不稳定:受伤关节会出现明显的不稳定感。比如膝关节韧带断裂时,会感觉膝关节无法稳定保持正常位置,走路或活动时可能有打软腿的情况;踝关节韧带断裂时,行走时踝关节有摇晃不稳的感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出现易摔倒等情况,而成年人则更易察觉关节活动时的异常。 二、体征检查 1.特定试验检查 膝关节韧带:前交叉韧带断裂常用Lachman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大腿远端,另一手向前方拉小腿近端,若出现过度向前移动则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交叉韧带断裂常用后抽屉试验,检查者将患者小腿近端向后推,若出现过度向后移动则提示后交叉韧带断裂。对于儿童进行这些试验时需轻柔操作,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踝关节韧带:距腓前韧带断裂常用距腓前抽屉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另一手向前拉足部,若出现过度向前移动则提示距腓前韧带断裂。 2.关节活动度异常:韧带断裂部位对应的关节活动度会超出正常范围。以膝关节为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时膝关节过度前屈和后伸的活动度增加;踝关节韧带断裂时踝关节内翻或外翻的活动度异常增大。不同性别在韧带结构和强度上有一定差异,男性韧带相对更坚韧,但运动损伤时也可能发生断裂,女性因生理结构等因素在一些关节韧带损伤上可能更常见,如前交叉韧带损伤在女性运动员中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 1.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韧带的连续性和结构,能发现韧带是否断裂、局部是否有血肿等情况。对于浅表部位的韧带,如踝关节外侧韧带等,超声检查较为适用。在儿童中,超声检查相对无创且可重复操作,能较好地评估韧带情况,但需要操作医生有丰富经验以准确判断。 2.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韧带断裂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清晰显示韧带的形态、连续性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通过MRI可以明确韧带断裂的部位、程度等。不同年龄人群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相关事项,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以配合检查,但要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风险。 如果怀疑有韧带断裂情况,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8 12:31:17
  • 腰部肌筋膜炎症状

    腰部肌筋膜炎症状主要有:疼痛为弥漫性酸痛、胀痛或刺痛,劳累、受寒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且易复发,范围广可向臀部等放射但不超膝关节;肌肉紧张发硬呈条索或结节状,致腰部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困难;腰部有固定压痛点,多在肌肉起止点或紧张部位,按压疼痛明显,可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与病变部位。 疼痛 性质与程度:多为弥漫性的酸痛、胀痛或刺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一般在劳累、受寒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肌筋膜炎发作时,疼痛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弯腰、转身等活动。对于儿童,若因长期不良姿势导致腰部肌筋膜炎,也会出现腰部疼痛,影响其正常的活动和玩耍。女性在孕期或产后,由于腰部负担加重等原因,也较易出现腰部肌筋膜炎疼痛,疼痛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中的行动。 疼痛范围:疼痛范围较为广泛,可累及整个腰部,有时可向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放射,但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比如,疼痛可能从腰部扩散到臀部外侧,导致患者感觉臀部也有牵扯样疼痛,但腿部的疼痛不会像腰椎间盘突出症那样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根受压的典型表现。 肌肉紧张与痉挛 腰部肌肉状态:患者腰部肌肉可出现紧张、发硬的情况,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肌肉呈条索状或结节状。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肌肉处于保护性收缩状态。例如,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的办公族,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腰部肌筋膜炎,进而出现肌肉痉挛。儿童若长时间弯腰玩耍等,也可能导致腰部肌肉痉挛,出现腰部活动受限等情况。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腰部肌肉更容易出现紧张痉挛的情况。 活动受限:由于肌肉紧张和痉挛,患者腰部活动会受到限制,表现为弯腰困难、转身不灵活等。比如,患者想要从地上捡起物品时,会发现很难弯腰去拾取,需要缓慢调整姿势才能完成弯腰动作。儿童在玩耍时可能会因为腰部肌肉痉挛而突然不敢大幅度活动腰部。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因为腰部活动受限而影响穿衣、洗漱等日常行为。 压痛 压痛点位置:在腰部可找到固定的压痛点,多位于肌肉的起止点处或肌腹的紧张部位。例如,竖脊肌的起止点附近、腰方肌等部位常是压痛点的好发位置。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用手指按压这些部位,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压痛点的位置可能会因个体的腰部肌肉结构和发病原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压痛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这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腰部肌肉的发育情况有关。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压痛点的分布也可能有其自身特点。 压痛程度与意义:按压压痛点时,患者疼痛较为明显,通过压痛点的位置和表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的部位。比如,压痛点越集中、疼痛越剧烈,往往提示炎症反应较为明显,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2025-09-28 12:29:36
  • 颈椎病严重症状

    颈椎病严重时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疼痛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上肢放射性剧痛等,脊髓型颈椎病有颈部、肩部、上肢甚至下肢疼痛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上肢麻木,脊髓型颈椎病有下肢无力、严重时大小便功能障碍)、视觉障碍症状(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严重时视力下降等)、头晕头痛症状(交感神经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头晕、头痛,椎动脉型因椎动脉受压脑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型因交感神经受刺激致头部血管、神经功能紊乱),且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症状加重或出现。 一、疼痛症状 颈椎病严重时疼痛较为剧烈且范围广,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上肢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可从轻微隐痛到剧烈如刀割样痛,这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等组织压迫神经根,刺激神经导致疼痛信号异常传导,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年龄增长、长期不良姿势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椎间盘退变风险从而诱发疼痛加重;脊髓型颈椎病可能有颈部、肩部、上肢甚至下肢的疼痛,是由于脊髓受压,神经传导通路受阻引起。 二、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1.上肢麻木: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出现上肢麻木,麻木部位与受压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这是因为神经根受压后神经传导异常,影响感觉功能,不同年龄人群麻木感受可能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偶尔不良姿势出现,老年人则多因长期退变加重麻木程度,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低头等习惯会加重麻木症状。 2.下肢无力:脊髓型颈椎病严重时可出现下肢无力,行走时有踩棉花感,这是脊髓受压影响运动神经传导,导致下肢肌肉力量减弱,年龄较大人群脊髓退变基础上,若有颈部外伤等病史更容易出现下肢无力加重,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等会使肌肉力量进一步下降,加重下肢无力情况。 3.大小便功能障碍:脊髓型颈椎病非常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如排尿困难、便秘或失禁等,是脊髓受压严重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不同性别患者在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都会出现此症状,有颈椎病史人群更易在病情加重时出现该严重症状。 三、视觉障碍症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严重时可出现视觉障碍,如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刺激,影响眼部神经调节功能,不同年龄人群视觉变化表现可能不同,年轻人可能因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老年人则可能在颈椎退变基础上交感神经受影响加重视觉障碍,生活方式中过度用眼等可能协同加重视觉方面的不适。 四、头晕、头痛症状 交感神经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严重时可出现头晕、头痛,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交感神经受刺激导致头部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头痛,不同年龄人群头晕头痛表现有差异,年龄大的人可能本身有脑血管基础问题,在颈椎病变影响脑供血时头晕头痛更明显,生活方式中头部突然转动等可能诱发或加重头晕头痛症状。

    2025-09-28 12:28:00
  • 腰椎骨折如何治疗

    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及康复治疗。非手术适用于轻度、稳定且神经正常者,包括卧床休息和牵引;手术针对严重、不稳定或伴神经损伤等,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微创脊柱手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做四肢主动活动,中期进行脊柱功能锻炼,后期加强腰背肌锻炼,不同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轻度压缩骨折、稳定性骨折且神经功能正常的患者。例如,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时多考虑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严格卧硬板床,一般卧床6-8周,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脊柱扭曲。对于儿童患者,卧床休息时要密切观察其脊柱恢复情况,因为儿童脊柱可塑性较强,但仍需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 牵引治疗:可采用骨盆牵引等方法,通过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对脊髓等神经组织的压迫。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调整,成人牵引重量通常从3-5kg开始,逐渐增加,儿童牵引重量要相应减少,且牵引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严重压缩骨折、不稳定性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的骨折等情况多需手术治疗。如年轻患者的严重腰椎骨折,可能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需要手术干预。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脊柱,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时要注意骨质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微创脊柱手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等。PVP是通过向椎体内置入骨水泥来增强椎体强度,PKP则在注入骨水泥前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这类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椎体结构与成人不同,一般不首选微创脊柱手术,需根据具体病情谨慎评估。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可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四肢的主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安全的四肢活动训练,同时要注意活动的强度和范围,避免影响骨折愈合。 2.中期康复: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脊柱的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患者要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难度,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老年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锻炼计划,儿童患者则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合适的脊柱功能锻炼。 3.后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后,要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可进行游泳等运动,游泳对腰椎骨折康复有较好的效果,能在不负重的情况下锻炼腰背肌。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在康复锻炼时都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确保康复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09-28 12:26:3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