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周围神经病及癫痫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博士,副主任医师,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青年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兼秘书,陕西省抗癫痫协会认知障碍与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性疾病,参与多项临床研究,承担陕西省课题1项,陕西省神经病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项,院级临床研究课题1项,院基金1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9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周围神经病及癫痫病的临床诊治。展开
  • 年轻人脑供血不足怎样调理

    年轻人调理脑供血不足,需从生活方式、疾病治疗与康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三方面着手。生活方式上,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可适当力量训练,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脂肪摄入、适量饮水,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绪,戒烟限酒并定期体检。疾病治疗与康复方面,针对贫血、低血压、颈椎病等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对引发症状者开展平衡、运动功能等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有基础疾病者严格控制病情,孕妇避免自行用药可调整体位,药物过敏者告知过敏史以防严重过敏。 一、生活方式调理 1.规律作息: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常熬夜,这会加重脑供血不足。每天应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利于大脑恢复及血液循环正常运行。例如,长期熬夜的人易出现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症状,规律作息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2.适度运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脑供血。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久坐不动人群脑供血不足发生率相对较高,坚持运动能有效降低风险。 3.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各类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苹果等,为大脑提供所需营养。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防止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脑部供血。 适量饮水:每天保证15002000ml水分摄入,维持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4.情绪调节:长期压力大、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调节,加重脑供血不足。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研究表明,情绪稳定人群脑供血不足发生率低于情绪波动大的人群。 5.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血管收缩,降低血液含氧量,影响脑供血;过量饮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年轻人应戒烟,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一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14克纯酒精),女性酌减。 6.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疾病并干预。若年轻人有家族心脑血管疾病史,更应重视体检,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二、疾病治疗与康复 1.治疗基础疾病:若因贫血、低血压、颈椎病等疾病导致脑供血不足,需针对病因治疗。如贫血患者,根据贫血类型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低血压患者可适当增加钠盐摄入提升血压;颈椎病患者,通过牵引、物理治疗等缓解症状。 2.康复训练:对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者,可进行康复训练。如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闭目站立等练习提高平衡能力;运动功能训练,改善肢体协调性。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有基础疾病者:若年轻人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调理脑供血不足时,需更严格控制病情。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嘱用药,防止血糖波动影响脑供血。因高血糖易损伤血管,加重脑供血不足风险。 2.孕妇:孕期出现脑供血不足,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可通过调整体位缓解,如避免长时间仰卧,采取左侧卧位。因孕期生理变化大,自行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而左侧卧位利于增加胎盘血液灌注,改善脑供血。 3.药物过敏者:在使用治疗脑供血不足药物前,告知医生过敏史。某些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加重身体不适。如对阿司匹林过敏者,避免使用含该成分药物,以防过敏休克等严重后果。

    2025-10-11 14:11:24
  • 脑炎症状有哪些

    脑炎常见症状多样,一般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不同病因脑炎有特殊症状,病毒性脑炎部分伴皮疹等,细菌性脑炎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自身免疫性脑炎有精神症状突出等表现。 一、一般症状 1.发热 多数脑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明显且波动较大;成人相对体温波动相对小一些,但都会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 2.头痛 头痛是脑炎常见症状之一,程度轻重不一。这是由于颅内炎症刺激脑膜、血管等结构,引起头部疼痛。头痛可能为持续性胀痛、跳痛等,部分患者头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但会出现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家长需密切观察。 3.呕吐 呕吐也是脑炎常见症状,多为喷射性呕吐。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导致。儿童由于颅缝尚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升高时呕吐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会出现非喷射性呕吐等情况。 二、神经系统症状 1.意识障碍 轻度脑炎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意识模糊、昏睡,严重者可陷入昏迷。不同年龄患者意识障碍的表现不同,儿童如果出现脑炎导致的意识障碍,家长要特别注意,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差,哭声减弱等。 2.惊厥 部分脑炎患者会出现惊厥发作,表现为肢体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等。惊厥的发生与脑部炎症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出现惊厥,而且不同年龄段儿童惊厥表现也有差异,新生儿可能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抖动等不典型惊厥表现。 3.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是脑膜刺激征的常见表现,患者仰卧,被动屈颈时抵抗力增强。克氏征阳性(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也屈曲成直角,然后伸小腿,正常应能伸达135°以上,若伸小腿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为阳性)、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联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也是脑膜刺激征的表现。这些表现是由于炎症累及脑膜,刺激神经根引起。 三、不同病因脑炎的特殊症状 1.病毒性脑炎 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除了上述一般和神经系统症状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皮疹,如手足口病相关的肠道病毒脑炎患者可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有口唇疱疹史,病情较重时可出现精神症状,如胡言乱语、行为异常等。 2.细菌性脑炎 化脓性脑炎患者除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外,感染严重时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血管损伤出血引起。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炎,典型表现就是皮肤瘀点瘀斑。 3.自身免疫性脑炎 这类脑炎患者除了神经系统症状外,可能有精神症状突出的表现,如幻觉、妄想、记忆力减退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频繁等情况。不同自身免疫性脑炎亚型可能有不同的伴随症状,例如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心动过速、血压波动等。

    2025-10-11 14:07:12
  • 血管性头痛是怎么回事

    血管性头痛是因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改变致的头痛,分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类型,诱因有生活方式和其他因素,诊断靠病史等结合检查,治疗分发作期和预防性,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及特殊人群注意。 血管性头痛的分类及特点 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中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神经递质、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女性较为多见,常在青春期发病,与月经周期等因素可能存在关联。 丛集性头痛:多见于男性,疼痛集中在一侧眼眶、颞部,呈剧烈的钻痛、刺痛或烧灼痛,发作突然,有密集发作的特点,每天可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数十分钟至2-3小时,常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等症状。 血管性头痛的诱发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某些食物可诱发血管性头痛,如含有酪胺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肉类(火腿等)、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还有红酒等酒精饮料。此外,过饥或过饱也可能诱发头痛。 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是常见诱因。长期熬夜、睡眠环境不佳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血管性头痛发作。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使头部肌肉紧张,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失调,从而诱发血管性头痛。例如,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群,血管性头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强光、噪音、气候变化(如气温骤变、气压变化等)都可能诱发血管性头痛。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如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长期服用某些降压药突然停药也可能引发头痛。 血管性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同时结合体格检查,一般无特异性的阳性体征。必要时可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鉴别诊断:需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性疾病等相鉴别。例如,颅内肿瘤患者除了头痛外,还可能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进行性视力下降等表现,头颅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鉴别;颅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等,常伴有发热、颈项强直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可协助诊断。 血管性头痛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及伴随症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曲坦类药物等。对于伴有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 预防性治疗:对于发作频繁(如每月发作2次以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预防性用药,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等)等。 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食用诱发头痛的食物;学会应对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注意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环境刺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血管性头痛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仔细询问病史,排除颅内病变等情况。儿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头痛的食物。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易发作偏头痛,应注意经期的护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寒冷刺激等。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性头痛需警惕是否有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应定期进行体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预防脑血管病变诱发头痛。

    2025-10-11 14:05:55
  • 脑出血怎么引起来的

    脑出血的常见引发因素包括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时微动脉瘤易破裂出血,中老年需关注血压控制)、脑血管淀粉样变(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与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相关)、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局部血管结构异常致易破裂出血,年轻人多因畸形,中老年多因动脉瘤,与多种因素有关)、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功能致易脑出血,相关患者需避免诱因)、抗凝或溶栓治疗(凝血功能受影响易致脑出血,需密切监测及关注基础疾病)、其他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诱发,本身有脑血管基础病变者需注意)。 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最常见的重要原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收缩压长期处于180mmHg以上的人群,脑出血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血管病变,进而增加脑出血风险;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引发脑出血的机制上并无本质差异,但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更需关注血压控制以降低脑出血风险。 脑血管淀粉样变 这是一种脑血管的退行性病变,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脑动脉壁中层和外层,导致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当血管受到血流冲击等因素时,就容易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相对多见,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且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男性,其具体机制与脑内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相关,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联。 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血管团。它们都使得局部血管结构异常,承受血流压力的能力减弱。当血压波动或其他因素导致局部血管承受压力变化时,动脉瘤或畸形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年轻人中因脑血管畸形引发脑出血的情况相对较多见,而动脉瘤引发的脑出血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先天发育因素、动脉硬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增加脑出血风险。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以血友病为例,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即使轻微的头部创伤或血压波动也可能引发脑出血。这类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只要患有相关血液系统疾病,就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的因素,如剧烈运动、血压剧烈波动等。 抗凝或溶栓治疗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或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受到影响,使得血液不易凝固,当脑部血管存在潜在病变时,就容易发生脑出血。在使用抗凝或溶栓治疗的患者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并且要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器官功能衰退等因素,在接受抗凝或溶栓治疗时脑出血风险更高。 其他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脑出血风险;吸烟也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从而间接增加脑出血发生几率。此外,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也可能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出血,这类因素在任何年龄、性别人群中都可能成为诱因,尤其是本身存在脑血管基础病变的人群更需注意避免。

    2025-10-11 14:04:35
  • 脑梗死后遗症

    脑梗死后遗症是脑梗死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与多种因素相关,常见症状包括运动、言语、认知、吞咽功能障碍及相关机制,康复治疗有运动、言语、认知、吞咽康复等,高危人群要积极预防,特殊人群需特殊护理,管理需多学科团队合作采取个性化措施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一、常见症状及相关机制 运动功能障碍:偏瘫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梗死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或皮质脊髓束受损,使得对侧肢体的运动调控出现障碍。不同年龄人群,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肌肉萎缩等因素使得偏瘫恢复相对更慢;女性患者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康复进程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血管病变基础可能加重运动功能恢复的难度。 言语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是因为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受损。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脑梗死发生风险高,言语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且恢复更困难。 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是脑梗死影响了大脑的多个认知相关脑区。高龄患者本身认知功能随年龄衰退,脑梗死后遗症导致的认知障碍可能更明显;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相对更高。 吞咽困难:是由于脑干等部位受损影响吞咽相关神经及肌肉的协调功能。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吞咽困难后易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需特别关注。 二、康复治疗相关 运动康复:早期在病情稳定后就可开始,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和步行训练等。对于儿童患者(虽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康复训练要更注重安全性和适合儿童的方式;老年患者运动康复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中要考虑到身体柔韧性等特点调整训练强度。 言语康复:包括发音训练、口语理解训练、复述训练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配合纠正生活方式,以促进言语功能恢复。 认知康复:采用认知训练游戏、记忆训练等方法。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认知康复时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利于认知功能改善。 吞咽康复:包括吞咽功能评估、吞咽训练(如口腔感觉刺激、吞咽姿势调整等)。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在吞咽康复中要密切监测呼吸情况,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预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生活方式方面要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女性要关注自身激素变化对血管的影响,定期体检。老年人群要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早期发现脑血管异常。 特殊人群护理:儿童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要在专业儿科康复团队指导下进行,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要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有基础病史患者要严格遵循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要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吞咽困难患者要观察有无呛咳、肺炎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 脑梗死后遗症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025-10-11 14:03: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