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周围神经病及癫痫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博士,副主任医师,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青年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兼秘书,陕西省抗癫痫协会认知障碍与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性疾病,参与多项临床研究,承担陕西省课题1项,陕西省神经病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项,院级临床研究课题1项,院基金1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9篇。
展开-
为什么切除脑叶会温顺
大脑各脑叶具特定功能,额叶在情绪调节等起关键作用且前额叶皮层参与高级认知等调控,切除部分脑叶如额叶时相关神经功能受影响,其调控的情绪表达等功能受损致行为温顺,此类切除是有严格医学指征的严重精神疾病等治疗手段且有严格医疗评估把控。 一、大脑脑叶的功能分工 大脑分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不同脑叶,各脑叶具有特定功能。其中额叶在情绪调节、冲动控制、社会行为等方面起关键作用。例如,前额叶皮层参与高级认知功能、行为抑制等,对个体的情绪表达、冲动行为等进行调控。 二、脑叶切除后行为温顺的机制 当切除部分脑叶(以额叶为例)时,原本由该脑叶调控的神经功能会受到影响。额叶中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环路参与构建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切除特定脑叶后,相关的神经传导和功能整合被打破,原本受额叶调控的情绪表达、冲动行为等功能受损。例如,额叶对冲动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患者原本激烈、不受控的行为表现变得相对温顺。这是因为脑叶内的神经结构破坏了原有的行为调节机制,导致行为调控功能失衡,从而出现行为趋向温顺的现象。但需明确,此类脑叶切除是针对极个别具有严格医学指征的严重精神疾病等情况的治疗手段,有严格的医疗评估和风险把控,并非随意进行的操作。
2025-08-15 11:48:25 -
开车就想睡觉是什么病
一开车就瞌睡的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生理因素可能是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近期情绪不好等导致睡眠质量差或失眠、夜间睡眠时间不足。病理因素有: 一、 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觉时频繁打鼾且有呼吸暂停,大脑长时间相对缺氧,晚上睡眠质量差,从而白天开车易瞌睡,还会伴有精神状态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2.嗜睡症:由于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特发性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病。特发性嗜睡症者有较长夜间沉睡且起床后数小时才完全清醒,期间可能存在定向障碍;发作性睡病主要特征为白天易瞌睡,常伴有猝倒症、睡前或半醒前幻觉、睡眠麻痹、自动行为以及夜眠障碍等症状。 3.脑供血不足:长期开车者可能有颈椎病,坐姿不当会使局部血管和神经根受压,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开车时瞌睡现象。 4.神经衰弱:患者大脑易疲劳、精神易兴奋,开车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是长途运输工作人员大脑神经长时间紧张,易在开车尤其是夜间开车时瞌睡。 当出现一开车就瞌睡的情况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治疗。同时,出现这种症状后应立即停止驾驶,治疗好后再开车,以保障自身和他人安全。
2025-08-15 11:46:13 -
喜欢睡觉睡觉的时间长是什么原因
成年人睡眠时间过长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嗜睡症、糖尿病、抑郁症、药物副作用或其他疾病导致,需及时就医,确定原因并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睡眠习惯。 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通常在6-9小时之间,如果睡眠时间过长,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会导致睡眠中断和呼吸不畅,使人在睡眠中频繁醒来,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和时长。 2.嗜睡症: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过度嗜睡和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患者可能会在白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突然入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糖尿病:长期高血糖水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嗜睡、疲劳等症状。 4.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问题,如失眠、嗜睡等。 5.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镇静药等,可能会导致嗜睡。 6.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心力衰竭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嗜睡。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存在睡眠时间过长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睡眠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如规律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睡前避免过度兴奋等,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2025-08-15 11:43:39 -
左侧脑顶枕部在人体哪个位置
左侧脑顶枕部在大脑左侧为顶叶与枕叶交界区域,于头颅左侧头顶偏后及枕部上方,参与感觉信息处理与视觉相关信息初步整合,不同年龄人群位置依影像学精准判定,特殊病史人群位置或因病变改变但基础解剖分区框架为判断核心。 一、左侧脑顶枕部的解剖位置界定 左侧脑顶枕部位于大脑左侧,是顶叶与枕叶的交界区域。从解剖学角度看,顶叶主要负责躯体感觉等功能,其结构包括中央后回等;枕叶主要与视觉处理相关,是视觉中枢所在部位。左侧脑顶枕部具体是在头颅左侧,对应头顶偏后方向以及枕部的上方区域,是大脑左侧顶叶后部与枕叶前部相连接的那部分脑区。在头颅表面,大致可通过头颅的解剖标志来辅助定位,比如从头顶的中线向左侧偏移,而后向枕部方向延伸的区域范围就是左侧脑顶枕部所在之处,该区域在大脑内部参与了多种神经功能的整合,像感觉信息的处理以及视觉相关信息的初步整合等过程,不同年龄人群由于头颅发育程度不同,具体位置的细微差异需结合头颅影像学等检查来精准判定;对于有特殊病史人群,如存在脑部病变等情况时,左侧脑顶枕部的位置可能因病变影响而发生相对改变,但基础的解剖分区框架仍是判断其位置的核心依据。
2025-08-15 11:40:35 -
脑血管在皮下的深度是多少
脑血管分布于颅内及颅外不同区域,颅外颈总动脉上段有皮下深度范围,颅内不同动脉皮层支和深穿支皮下深度有差异,年龄增长、体型胖瘦及病史会影响脑血管对应的颅外皮下深度。 一、不同部位脑血管皮下深度概况 脑血管分布于颅内及颅外不同区域,颅外部分以颈部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等为例,颈总动脉上段在颈部皮下深度约2~5厘米;颈内动脉起始段位置相对较深。颅内部分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在皮下对应的颅外位置,其皮层支皮下深度约1~2厘米,而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对应的皮下深度更深。 二、个体差异对脑血管皮下深度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由于皮下脂肪层相对较薄,颅内脑血管对应的颅外皮下深度较成人浅;随着年龄增长,皮下脂肪逐渐增厚,中老年人群脑血管对应的颅外皮下深度会相应增加。 (二)体型因素 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堆积,会使脑血管对应的颅外皮下深度较正常体型人群增加;消瘦人群皮下脂肪薄,脑血管皮下深度相对较浅。 (三)病史因素 若存在皮下脂肪异常疾病(如皮下脂肪萎缩等),会直接影响脑血管对应的皮下深度情况,需结合具体病史进行专业评估。
2025-08-15 1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