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周围神经病及癫痫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博士,副主任医师,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青年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兼秘书,陕西省抗癫痫协会认知障碍与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性疾病,参与多项临床研究,承担陕西省课题1项,陕西省神经病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项,院级临床研究课题1项,院基金1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9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周围神经病及癫痫病的临床诊治。展开
  • 面部麻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面部麻木可能由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中毒、营养不良及其他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同时注意生活习惯。 1.神经病变:面部麻木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神经病变,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面神经受损,从而引起面部麻木。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也可能导致面部麻木。这些疾病会影响大脑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导致面部感觉异常。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从而引起面部麻木。 4.中毒: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或重金属中毒可能导致面部麻木。 5.营养不良:维生素B12缺乏、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导致面部麻木。 6.其他原因:面部麻木还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等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面部麻木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症状,如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如果面部麻木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头晕、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对于面部麻木的治疗,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对于神经病变引起的面部麻木,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对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面部麻木,可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中毒引起的面部麻木,应尽快脱离中毒环境,进行解毒治疗。 此外,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可能有助于缓解面部麻木,如物理治疗、针灸、按摩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预防面部麻木的发生。 对于不同人群,面部麻木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从而导致面部麻木。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更容易发生面部神经炎等疾病。此外,面部麻木也可能与某些职业有关,如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群,由于颈部肌肉紧张,可能导致面部麻木。 总之,面部麻木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因病因而异。如果出现面部麻木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面部麻木的发生。

    2025-10-11 10:55:31
  • 急性脑梗能治愈吗

    急性脑梗能否治愈分情况,发病时间是关键,超时间窗、梗死面积大、自身情况不佳等会影响预后,早期发现治疗是关键,有高危因素者要控基础病、健康生活,发病速就医。 影响急性脑梗预后的因素 发病时间:发病时间越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损伤的程度越轻,治疗后恢复的可能性越大。若发病时间超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窗,脑组织可能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坏死,此时治愈的难度大大增加,即使经过治疗,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梗死面积:如果梗死面积较小,脑组织受损范围局限,那么通过及时治疗,剩余的脑组织有较大的代偿能力,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当梗死面积较大时,脑部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即使经过治疗,也很难完全恢复,预后较差。 患者自身情况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好,在同等条件下可能比老年患者预后更好。但老年患者如果基础健康状况较好,也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例如,老年患者如果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等基础病,在及时接受治疗后,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会增加急性脑梗复发的风险,也会影响预后。比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持续控制不好,会导致脑血管进一步受损,不利于脑梗的恢复和预防复发。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神经和血管的修复,从而影响急性脑梗的预后。 是否及时治疗:能否在黄金时间窗内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的治疗是关键。如果患者家属能及时发现患者的脑梗症状(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并迅速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那么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总之,急性脑梗有治愈的可能,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有急性脑梗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等,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急性脑梗的发病风险。一旦发生急性脑梗相关症状,要争分夺秒就医。

    2025-10-11 10:52:01
  • 不喜欢说话是什么原因

    人们不喜欢说话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性格内向、社交焦虑、语言表达困难、情绪问题、个人经历、缺乏兴趣、听力问题、神经系统问题、药物副作用和环境因素等。这些原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人们减少或避免说话。如果不喜欢说话的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根据上述要求,回答如下: 不喜欢说话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因素: 1.性格内向: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他们可能更喜欢独自思考,而不是与人交流。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从而减少了说话的欲望。 2.社交焦虑:对社交场合感到不安或焦虑的人可能会避免说话。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或者害怕被他人评价。 3.语言表达困难:某些人可能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困难,例如口吃、发音问题或词汇量有限。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说话时感到不自信,从而减少了说话的频率。 4.情绪问题: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或压力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说话意愿。他们可能感到情绪低落,缺乏动力或精力来进行对话。 5.个人经历:过去的负面经历,如受到伤害、欺骗或背叛,可能导致人们对说话失去兴趣或信任他人。 6.缺乏兴趣或话题:如果一个人对当前的话题或环境不感兴趣,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参与对话,而是选择保持沉默。 7.听力问题:听力受损或听力障碍可能使人们难以理解他人的讲话,从而导致他们减少说话或避免参与对话。 8.神经系统问题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帕金森病或脑震荡等,可能影响语言能力和表达意愿。 9.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口干、嗜睡或其他影响说话的副作用。 10.环境因素嘈杂、混乱或不熟悉的环境可能使人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和表达自己,从而减少说话。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原因,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如果不喜欢说话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或与他人的关系,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评估和建议。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更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系统,理解和接纳自己以及他人的差异也是很重要的。

    2025-10-11 10:50:26
  • 面瘫症状

    面瘫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等典型症状且不同病因有细微差异,儿童面瘫与病毒感染等相关有伴随表现,成人面瘫常见病因多恢复时间相对儿童长,性别间总体发病率无绝对差异生活方式等影响发病,有相关病史人群风险高。 一、面瘫的典型症状表现 面瘫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具体可出现额纹消失,无法正常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还可能伴有流涎等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面瘫可能有一些细微差异,例如贝尔面瘫多为单侧发病,病情常在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二、不同人群面瘫症状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人群 儿童面瘫可能与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除上述典型面部表情肌瘫痪症状外,可能还会因感染等伴随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且儿童恢复情况可能受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影响,部分儿童面瘫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二)成人人群 成人面瘫常见病因包括特发性面神经炎(贝尔面瘫)、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莱姆病等)、脑卒中、肿瘤等。不同病因导致的面瘫症状出现速度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脑卒中引起的面瘫可能还会伴有肢体无力、言语不利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且成人面瘫恢复时间相对儿童可能更长,需综合评估原发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性别与生活方式因素 在发病率上,不同性别间面瘫总体发病率无绝对显著差异,但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受凉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面瘫发生风险,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身体内分泌等变化,相对可能更易受上述不利因素影响而出现面瘫症状。 (四)病史相关 有病毒感染病史、耳部疾病病史(如中耳炎等)、脑血管疾病病史、肿瘤病史等人群,发生面瘫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有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病史者,可能因病毒侵犯面神经导致面瘫,其症状表现除典型面部表情肌瘫痪外,可能还伴有耳部疱疹等特征性表现。

    2025-10-11 10:46:55
  •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分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两类;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临床综合征,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不同人群发病风险不同;腔隙性脑梗死是小穿通动脉在高血压等基础上管腔闭塞形成梗死灶,常见于中老年人,多有高血压病史,症状轻但易复发,不同年龄中老年人及高血压控制不佳人群发病风险不同。 脑梗死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根据发病机制主要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坏死;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常见的栓子来源有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例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较快,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也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血流调节能力下降等,发生脑梗死时病情可能更严重,恢复相对较慢;对于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较高,需要积极抗凝治疗来预防脑梗死复发。 腔隙性脑梗死 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因素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于中老年人,多有高血压病史,临床症状较轻,可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一般预后较好,但容易复发。不同年龄的中老年人发病情况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发病风险也相应升高;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速血管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及复发风险。

    2025-10-11 10:45: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