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周围神经病及癫痫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博士,副主任医师,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青年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兼秘书,陕西省抗癫痫协会认知障碍与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性疾病,参与多项临床研究,承担陕西省课题1项,陕西省神经病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项,院级临床研究课题1项,院基金1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9篇。
展开-
偏头痛胃里难受想吐怎么回事
偏头痛伴胃里难受想吐可能与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应对措施包括一般缓解措施如休息、深呼吸等,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误吸及谨慎用药,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平衡及考虑基础疾病影响。 一、偏头痛伴胃里难受想吐的可能原因 (一)神经-内分泌调节因素 偏头痛发作时,体内的神经递质等会发生变化,比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波动可能影响到胃肠道的神经调节。有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脑内的5-羟色胺系统失衡,而5-羟色胺不仅与头痛有关,还参与胃肠道的蠕动、分泌等调节,当它失衡时就可能导致胃里难受想吐。不同年龄的偏头痛患者,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育或衰退情况不同,这种神经递质失衡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儿童偏头痛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尚在发育中,发作时这种调节紊乱可能更易影响胃肠道;而老年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衰退,也可能使这种调节异常更明显。 (二)血管因素 偏头痛发作时,头部的血管会出现扩张、收缩功能紊乱。同时,这种血管的异常也可能影响到供应胃肠道的血管,导致胃肠道血管痉挛或血流改变,进而引起胃里难受想吐。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比如长期吸烟、饮酒的偏头痛患者,血管本身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偏头痛发作时,血管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可能更显著。有吸烟史的偏头痛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得血管调节功能更差,在偏头痛发作时更容易出现胃肠道的不适反应。 (三)炎症反应 偏头痛发作时,脑部及周围组织可能存在炎症相关的变化,这种炎症反应可能通过神经传导等途径影响到胃肠道。炎症介质的释放可能刺激胃肠道的感受器,导致胃里难受想吐。有不同病史的偏头痛患者,比如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偏头痛患者,其体内的炎症基础可能不同,在偏头痛发作时,炎症反应对胃肠道的影响可能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有所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偏头痛发作时炎症反应的叠加可能使胃肠道不适更加严重。 二、应对措施 (一)一般缓解措施 休息:找一个安静、黑暗的房间躺下休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环境的要求类似,但儿童需要营造相对安全、舒适的休息空间,避免受到过多外界干扰。比如儿童可以在家长陪伴下,在温馨、安静的卧室休息,有助于缓解偏头痛及伴随的胃里难受想吐症状。 深呼吸:缓慢地进行深呼吸,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帮助放松身体,可能对缓解偏头痛及胃肠道不适有一定帮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可以进行深呼吸,但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偏头痛患者,要注意深呼吸的幅度和频率,避免加重呼吸方面的不适。比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偏头痛患者,深呼吸时要适度,以免引起呼吸困难。 (二)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偏头痛患者:儿童偏头痛伴胃里难受想吐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误吸。因为儿童的吞咽反射等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当想吐时要及时将儿童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同时,儿童的用药需要更加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上述的休息、深呼吸等,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效且病情较重时,才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合适的缓解症状的方法,但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偏头痛患者:老年偏头痛伴胃里难受想吐时,要注意观察其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呕吐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要密切关注老人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老人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水电解质的检测和补充。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采取缓解措施时要考虑与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比如患有心脏病的老年偏头痛患者,休息时要注意采取合适的体位,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025-09-30 13:27:07 -
神经衰弱失眠吃什么药
改善神经衰弱失眠可从药物和非药物干预两方面入手。药物方面有抗焦虑抑郁的SSRI、SNRI,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尔通,需谨慎使用的苯二氮类如艾司唑仑;非药物干预中心理干预的CBT-I可改变不良认知和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适度运动锻炼及饮食调整,运动能调节神经功能,饮食要注意食物选择与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一、改善神经衰弱失眠的药物分类及相关药物 (一)抗焦虑抑郁药物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帕罗西汀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从而改善情绪和睡眠。有临床研究表明,SSRI类药物对于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神经衰弱失眠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而改善睡眠。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且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例如文拉法辛,它能同时作用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来改善睡眠和缓解神经衰弱相关症状。研究显示,SNRI类药物对神经衰弱失眠患者的睡眠改善以及情绪调节有一定效果,不过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心血管指标,因为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1.雷美尔通:是一种褪黑素MT1和MT2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内源性褪黑素的作用,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它不导致药物依赖,对于神经衰弱失眠患者的睡眠节律调整有帮助。老年人由于自身褪黑素分泌减少,可能更易受睡眠问题困扰,雷美尔通对于老年神经衰弱失眠患者可能是相对安全的选择,但也需要根据个体的肝肾功能等情况来综合考量。 (三)苯二氮类药物(谨慎使用) 1.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类,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但这类药物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受性、依赖性,且对于神经衰弱失眠患者,长期单纯使用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有所下降的患者,使用苯二氮类药物时要严格评估其成瘾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日间困倦等不良反应。 二、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一)心理干预 1.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于神经衰弱失眠患者,CBT-I是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手段。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如过度关注睡眠、对失眠过度焦虑等,以及调整睡眠相关行为,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例如帮助患者制定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无论夜间睡眠如何,早晨都按时起床等。这种干预方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都适用,尤其对于那些因心理因素导致神经衰弱失眠的患者效果较好,而且没有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二)生活方式调整 1.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的睡眠质量。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但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运动前需要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2.饮食调整:一些食物可能有助于改善睡眠,如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像牛奶、香蕉等。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原料,适量摄入有助于调节睡眠。但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晚餐过饱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睡眠。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在饮食调整上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例如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选择食物时要考虑易消化性等因素。
2025-09-30 13:25:45 -
脑梗一定会有后遗症吗
脑梗不一定都会有后遗症,其与脑梗部位、面积、治疗及时性等多种因素相关。小面积且部位非关键功能区的脑梗,中青年身体状况好或老年恢复不完全但程度轻;大面积或关键功能区脑梗易留明显后遗症,老年及基础病史控制不佳者更易;及时治疗能挽救脑组织、降低后遗症概率,年轻自身修复强、生活方式好者更有利,治疗不及时则易加重损伤致后遗症。通过早期识别、及时有效治疗及积极康复等可减少或减轻后遗症。 一、脑梗部位与面积影响 1.小面积脑梗且部位非关键功能区 若脑梗发生在相对不重要的脑区,例如某些脑叶的小范围梗死,由于该区域对整体神经功能的影响较小,在及时治疗后,患者可能几乎不遗留明显后遗症。从神经解剖学角度看,这些脑区主要负责一些相对次要的功能,如部分感觉的精细处理或不太关键的认知辅助功能等。在年龄方面,中青年患者如果基础身体状况较好,血管条件相对良好,小面积脑梗在积极治疗后恢复的可能性更大,后遗症出现的概率较低;而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血管弹性下降、代偿能力减弱,即使是小面积脑梗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不完全,但相比大面积脑梗或关键部位脑梗,后遗症程度通常较轻。 2.大面积脑梗或关键功能区脑梗 当脑梗面积较大时,会导致大量脑组织受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往往会遗留明显后遗症。关键功能区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梗死,这些区域涉及运动、语言、认知等重要功能。例如,梗死部位影响了运动皮层,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肢体瘫痪,难以恢复到正常的运动功能;影响语言中枢则会导致失语等严重语言障碍。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脑梗后身体恢复能力较弱,更容易遗留后遗症;而年轻患者如果脑梗面积大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再灌注治疗等,也可能遗留较严重后遗症。另外,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脑梗后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会影响脑组织的修复,增加后遗症发生的风险。 二、治疗及时性的影响 1.及时治疗(发病后尽快就医) 如果脑梗患者能够在发病早期(通常指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等情况)就得到及时的治疗,如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或取栓治疗等,能够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减少脑组织的坏死范围,从而降低后遗症发生的概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及时治疗的意义相似,但年轻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在及时治疗后恢复良好、遗留后遗症少的可能性相对更高;老年患者虽然修复能力弱,但及时治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降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有良好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平时坚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脑梗后在及时治疗基础上,身体恢复的潜力更大,后遗症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而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即使及时治疗,由于基础身体状况差,血管病变严重,也可能更容易遗留后遗症。 2.治疗不及时 若脑梗患者就诊不及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脑组织缺血时间过长导致大量细胞坏死,那么遗留后遗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无论是哪个年龄层的患者,治疗不及时都会使脑梗对脑组织的损伤加重。老年患者本身血管条件差,再加上治疗不及时,脑组织损伤难以修复,后遗症更易出现;年轻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也会因为脑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功能严重受损,遗留明显后遗症。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治疗不及时时,血管病变进一步恶化,会加重脑梗对脑组织的破坏,使得后遗症更加严重。 总之,脑梗患者不一定都会有后遗症,通过早期识别、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患者自身积极的康复等综合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或减轻后遗症的严重程度。
2025-09-30 13:24:13 -
脑溢血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脑溢血需从多方面入手,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部等相关体检,还要注重情绪管理,通过多种方式调节不良情绪,以降低脑溢血发生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溢血的风险也会增加。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高糖食物的过量摄入,适当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等。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更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妊娠糖尿病可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增加脑溢血的潜在风险。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脑溢血的发生几率。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调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以下,对于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目标值。有家族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更应早期关注血脂情况,进行定期筛查。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同时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例如,地中海饮食模式被证实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该饮食模式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等,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包括脑溢血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重点略有不同,年轻人应注重饮食的多样性以保证营养均衡,老年人则要注意易消化和营养的合理搭配。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每次运动时间可逐渐增加,从10-15分钟开始,慢慢延长至30分钟以上。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运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运动干预研究显示,坚持规律运动的人群脑溢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运动或运动较少的人群。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硬化,增加脑溢血风险,所以应坚决戒烟。男性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白酒、啤酒、葡萄酒等各种酒类都应限制。长期大量饮酒不仅会升高血压,还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脑溢血的可能性。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尤其是有家族脑溢血病史或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积极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 脑部检查:定期进行脑部相关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脑部血管的异常情况,如微小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脑部基础检查,有家族脑溢血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缩短检查间隔时间,每半年甚至3个月进行一次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脑溢血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如果有先天性脑血管异常家族史等特殊情况,也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关脑部检查。 情绪管理 长期的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脑溢血的发生几率。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如冥想、瑜伽、听音乐等。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调节情绪的方式可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可以通过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情绪压力,老年人可以参与社交活动来保持心情愉悦。有基础疾病且情绪易波动的人群更要注重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
2025-09-30 13:23:01 -
脑卒中是什么病引起的
脑卒中的病因包括血管因素和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因素相关病因。血管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重要病因,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有关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心源性因素如心房颤动等可致脑卒中;血液成分异常包括凝血机制和血小板异常易引发血栓进而致脑卒中,血流动力学因素中严重低血压及颈部血管受压迫等可导致脑部灌注不足或血流改变从而引发脑卒中 一、血管因素相关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重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会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减少。研究表明,约半数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沉积等病理过程。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年龄越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也越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总体趋势相似,但具体个体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所差异。 2.心源性因素:心脏疾病可导致脑卒中。例如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时,就会阻塞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据统计,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7倍。其他心源性因素还包括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等。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若不进行规范的抗凝等治疗,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不同年龄、性别的心源性脑卒中风险有所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在相同心脏疾病情况下的风险差异可能因个体差异等因素存在,但总体上心源性因素是重要的脑卒中病因之一。 二、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相关病因 1.血液成分异常: 凝血机制异常: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凝血机制异常,易形成血栓引发脑卒中。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研究发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另外,长期使用某些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或处于高凝状态的孕妇等特殊人群,也可能因血液成分异常增加脑卒中风险。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特殊人群如孕妇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评估凝血相关风险。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增多或功能异常也可导致脑卒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多,活性增强,容易形成血栓。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脑卒中。不同年龄的血小板异常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较大者可能因血管本身存在一定病变基础,合并血小板异常时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在血小板异常导致脑卒中的风险方面,总体趋势相似,但个体情况需具体分析。 2.血流动力学因素: 低血压:严重的低血压可导致脑部灌注不足,引起缺血性脑卒中。例如,一些老年人在突然大量失水、失血或服用降压药物不当等情况下,血压急剧下降,可能引发脑梗死。对于老年人,其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低血压更容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需要注意避免快速降压等可能导致低血压的情况。 血流动力学改变:颈部血管受到压迫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脑部血流动力学,导致脑卒中。例如,颈椎病变压迫颈部动脉,会使脑部血流减少,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颈部血管受压迫的风险不同,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的人,颈椎病变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影响脑部血流动力学,增加脑卒中风险。
2025-09-30 13: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