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硕士,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余年来,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贺福初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中国人群SNP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吃胃药能不能喝酒
吃胃药期间不建议喝酒,因会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影响药物代谢,且老年人、有胃部基础疾病人群、儿童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吃胃药时喝酒危害更大。 胃药通常用于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等,而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吃胃药期间喝酒会使胃黏膜受到双重刺激,可能导致原本受损的胃黏膜进一步恶化,影响胃药的治疗效果,甚至引发胃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酒精会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让胃酸更容易损伤胃壁,若此时正在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胃药,这种削弱作用会干扰胃药发挥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影响药物代谢 酒精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而很多胃药也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吃胃药期间喝酒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可能影响胃药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异常,既可能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无法很好地发挥药效,又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不同的胃药代谢途径虽有差异,但总体都会受到酒精的干扰。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年人:老年人的肝脏、肾脏功能相对较弱,吃胃药期间喝酒对肝脏代谢药物的影响更为显著,更容易出现药物代谢异常等问题,而且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可能就有所减退,酒精和胃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叠加,会使胃肠道不适的风险大幅增加,应绝对避免在吃胃药时喝酒。 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患有胃溃疡、胃炎等较严重胃部疾病的人,吃胃药期间喝酒会极大加重胃部病情,可能导致溃疡加重、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为这类人群的胃黏膜已经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酒精和胃药的刺激会雪上加霜。 儿童:儿童的肝脏、胃肠道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吃胃药期间喝酒会对其尚未发育完善的器官造成严重损害,所以儿童在服用胃药时不仅不能喝酒,家长还需严格监督,确保儿童远离酒精,以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避免因不当行为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2025-10-27 10:00:35 -
肠胃炎该吃什么药
肠胃炎可使用蒙脱石散吸附肠道内病毒细菌及毒素改善腹泻,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调节菌群平衡缓解不适,伴胃酸过多等用铝碳酸镁抑酸护胃,儿童患肠胃炎应选安全药并遵医嘱补水清淡饮食,孕妇用药需咨询医生,老年人选对肝肾影响小的药且监测,同时要清淡饮食、适量补水防脱水。 一、止泻类药物 蒙脱石散是常用止泻药,其主要通过吸附肠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等发挥作用,能改善肠胃炎导致的腹泻症状,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 二、调节肠道菌群类药物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益生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肠胃炎发生时肠道菌群易失调,此类药物能帮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环境,缓解因菌群失调引发的腹痛、腹泻等不适,尤其适合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的肠胃炎患者。 三、抑酸护胃类药物 若肠胃炎患者伴有胃酸分泌过多、胃痛等症状,可使用铝碳酸镁等药物,铝碳酸镁能中和胃酸,同时保护胃黏膜,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改善胃部不适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肠胃炎时,应避免使用成人强效止泻药,优先选择安全性高、适合儿童的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孕妇:孕妇患肠胃炎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咨询医生后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同时要关注自身及胎儿的状况,保证营养和水分摄入。 老年人:老年人患肠胃炎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身体状况,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五、非药物干预补充 肠胃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非药物干预,如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肠胃负担;适量补充水分,预防因腹泻、呕吐导致的脱水情况,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等。
2025-10-27 09:58:20 -
肝上有囊肿是什么原因
肝囊肿成因包括胚胎发育中胆管形成障碍致先天性较常见且可能有遗传倾向、肝脏受外伤后坏死组织液化包裹成创伤性、肝脏慢性炎症致胆管阻塞分泌物潴留成炎症性、棘球绦虫幼虫感染成寄生虫性,儿童先天性肝囊肿需关注大小定期超声监测,成年人有基础肝病、外伤史或接触寄生虫流行区者要定期体检或留意肝脏状况及时就医。 一、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发育异常是肝囊肿最常见的原因。在胚胎时期,胆管形成障碍,局部胆管扩张逐渐形成囊肿,这种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肝囊肿较为多见,且可能有一定遗传倾向,部分人群可检测到相关基因变异与先天性肝囊肿的发生相关。 二、创伤性因素 肝脏受到外伤后,局部组织出现血肿或坏死,之后坏死组织液化,周围组织增生包裹形成囊肿。例如腹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情况,可能引发创伤性肝囊肿。 三、炎症性因素 肝脏的慢性炎症(如胆管炎等)可导致胆管阻塞,胆汁等分泌物潴留,进而逐渐形成囊肿。长期存在的肝脏炎症刺激使得胆管结构和功能异常,促使囊肿形成。 四、寄生虫性因素 肝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引起,幼虫在肝脏内寄生生长,形成寄生虫性肝囊肿。多在流行地区因接触感染源(如接触受污染的羊、狗等动物)而发病,寄生虫在肝脏内逐渐发育增殖,形成囊肿样结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先天性肝囊肿需关注囊肿大小变化,定期通过超声等检查监测,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囊肿可能随年龄增长有不同变化,若囊肿过大可能影响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需及时评估处理。 成年人群:成年人要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基础肝病病史(如肝炎等)的人群,更需密切监测肝囊肿情况,警惕囊肿增大或出现并发症;对于有外伤史或接触过寄生虫流行区域的人群,也应留意肝脏状况,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2025-10-27 09:57:17 -
为什么会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引发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及其他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年龄增长、慢性疾病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容易引发慢性胃炎。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对胃黏膜产生持续的刺激,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辣椒的人群,胃黏膜受到的刺激较多,患慢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经常吃零食、喝碳酸饮料等,也会破坏胃内环境,增加患慢性胃炎的可能。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引发慢性胃炎。老年人由于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因此老年人患慢性胃炎因药物因素的比例相对较高。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炎症。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壁细胞受损会影响胃酸分泌,内因子受损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进而可能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等并发症。自身免疫性胃炎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女性患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比例可能略高于男性。 其他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也会影响胃的功能,导致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失调,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风险。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患慢性胃炎的几率比年轻人高。还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肝硬化等,也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引发慢性胃炎。
2025-10-27 09:56:45 -
胃肠炎吃啥药好
针对腹泻的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内病原体、毒素等保护肠道黏膜减少腹泻次数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炎腹泻;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可缓解胃肠炎呕吐但儿童用需严格遵儿童用药安全规范;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但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需医生评估后严格遵医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助胃肠炎后肠道功能修复;口服补液盐可补充胃肠炎导致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儿童用需注意剂量和冲调方法,老年人有心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用需咨询医生评估补液风险。 一、针对腹泻症状的药物 蒙脱石散是常用药物,其主要通过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毒素等,起到保护肠道黏膜、减少腹泻次数的作用,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炎腹泻症状。 二、针对呕吐症状的药物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可缓解胃肠炎引起的呕吐,但需注意特殊人群,例如儿童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安全规范,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三、抗感染药物 若胃肠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可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但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对特殊人群产生不良影响,需在医生评估后严格遵医嘱使用。 四、调节肠道菌群药物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的微生物环境,促进胃肠炎后的肠道功能修复,适用于多数胃肠炎患者,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使用时也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五、补液相关药物 口服补液盐可用于补充胃肠炎导致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有应用,但儿童在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冲调方法,确保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合理性,以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若存在心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口服补液盐时需咨询医生,评估补液风险。
2025-10-27 09:5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