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硕士,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余年来,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贺福初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中国人群SNP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胆盐在饮食脂肪吸收中的作用是什么
胆盐可乳化大脂肪滴增大与胰脂肪酶接触面积以利脂肪消化,还能与脂肪消化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促进其被肠黏膜细胞吸收,胆道疾病人群胆盐分泌可能减少或受阻易致脂肪泻需控脂肪摄入,婴幼儿胆盐分泌相对不足对脂肪吸收调节弱要关注脂肪摄入必要时干预防营养缺乏。 一、胆盐乳化脂肪增加接触面积 胆盐具有乳化作用,可将饮食中的大脂肪滴乳化成微小的脂肪微粒,显著增大脂肪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为脂肪的消化分解创造有利条件。这是胆盐参与脂肪吸收的首要关键步骤,通过物理性的乳化作用改变脂肪的存在状态,使得后续的酶解过程能够更高效地进行。 二、形成混合微胶粒促进消化产物吸收 在小肠中,脂肪经胰脂肪酶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一酯等消化产物后,胆盐能与这些消化产物结合形成混合微胶粒。混合微胶粒具有水溶性,可穿过小肠绒毛表面的水层,将脂肪消化产物转运至肠黏膜细胞表面,进而促进脂肪酸、甘油一酯等被肠黏膜细胞吸收。这一过程是脂肪消化产物被机体摄取利用的重要环节,胆盐通过形成混合微胶粒搭建了脂肪消化产物从肠腔到肠黏膜细胞的运输桥梁。 三、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对于患有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道梗阻等)的人群,其胆盐分泌可能减少或受阻,会明显影响脂肪的乳化和消化产物的吸收,易出现脂肪泻等症状。此类人群在饮食上需注意控制脂肪摄入的量和种类,可适当咨询医生调整饮食结构以保证营养吸收。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胆盐分泌相对不足时,对脂肪吸收的调节能力较弱,若脂肪吸收异常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应关注其脂肪摄入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干预,避免因脂肪吸收不良导致营养缺乏等问题。
2025-10-27 09:46:22 -
消化道出血如何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禁食等)、补充血容量(输液输血等)、止血措施(药物止血如用抑酸剂、血管加压素等,内镜止血、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止血措施针对不同情况,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和操作)。 禁食: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需暂禁食,待出血控制后可逐渐恢复饮食,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可能减退,恢复饮食需更加谨慎,遵循逐步过渡原则。 补充血容量 输液输血:根据失血程度补充晶体液、胶体液,必要时输血,对于贫血或失血较多的患者,尤其是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输血要严格掌握指征,密切观察输血反应等情况。 止血措施 药物止血: 抑酸剂: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可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有利于溃疡等部位止血,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适用。 血管加压素:可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起到止血作用,但有引起心绞痛等不良反应风险,使用时需关注患者心血管情况,老年患者等心血管功能较差者需慎用。 内镜止血:对于消化道内镜可及部位的出血,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内镜下注射药物、电凝止血、钛夹夹闭等,能直接针对出血病灶进行止血,效果较确切,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需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确保安全。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经药物、内镜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选择性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等,通过栓塞出血的血管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手术治疗:经积极内科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出血病因等决定,不同年龄、基础疾病不同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不同,需综合评估。
2025-10-27 09:45:47 -
肠痉挛的主要症状
肠痉挛主要症状是腹痛多在脐周呈突然发作的阵发性绞痛不同年龄段儿童表现有差异婴幼儿常频繁哭闹、面部潮红、双下肢蜷曲年长儿能表达时可明确指出脐周疼痛部分患儿伴呕吐因肠道痉挛致胃肠道蠕动紊乱逆蠕动引起年龄较小患儿更易面色苍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腹痛发作时腹部检查可见紧张度轻度增高但无固定压痛点不同年龄患儿腹部体征表现略有不同新生儿期肠痉挛腹部体征较难准确判断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评估。 一、腹痛 肠痉挛最主要的症状是腹痛,多发生在脐周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绞痛。儿童患者往往难以准确描述疼痛部位,常表现为哭闹不安、双手捧腹等。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可能会出现频繁的哭闹,面部潮红,双下肢蜷曲等;年长儿能表达腹痛时,可明确指出脐周的疼痛。 二、伴随症状 1.呕吐:部分肠痉挛患儿会出现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肠道痉挛导致胃肠道蠕动紊乱,引起逆蠕动从而出现呕吐。儿童发生肠痉挛时呕吐的频率和程度因个体差异不同,有的可能仅呕吐1-2次,有的则可能频繁呕吐。 2.面色改变: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的情况,这与肠痉挛引起的腹部不适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年龄较小的患儿更易出现面色改变,由于其血液循环和自主神经调节相对不完善,肠痉挛带来的不适更易影响面色。 3.腹部体征:在腹痛发作时,腹部检查可能会发现腹部紧张度轻度增高,但是一般没有固定的压痛点,这与其他腹部器质性疾病有所区别。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腹部体征的表现可能略有不同,比如新生儿期的肠痉挛,腹部体征相对较难准确判断,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评估。
2025-10-27 09:44:43 -
如何区分打嗝和打饱嗝
打嗝是膈肌不自主间歇性收缩由神经反射等机制引发,声响急促频率不定无明显饱食诱因,儿童多因玩耍时进食快冷食等,老年人长期频繁需警惕胃肠等病;打饱嗝是饱食后胃内气体反流经口腔排出因进食过快等,有明显进食背景声响舒缓伴饱胀感,儿童常见于进食量大快可调整,老年人打饱嗝可通过调整进食等缓解频繁需排查健康状况。 一、定义与产生机制差异 1.打嗝(呃逆):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由神经反射等机制引发,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产生短促声响,其发生与神经调节、胃肠道等多因素相关,持续时间可短可长且可能反复出现。 2.打饱嗝:是饱食后胃内气体反流至食管,经口腔排出的现象,主要因进食过快、过多摄入产气食物或胃肠蠕动功能导致胃内压力变化,使气体排出。 二、表现特点区别 1.打嗝:声响较急促、频率不定,通常无明显饱食诱因,可能因情绪激动、进食过冷过热食物等多种因素引发,收缩频率较快且声响相对突兀。 2.打饱嗝:往往在进食后出现,伴随明显饱胀感,气体排出相对较缓,有明确的进食相关背景,声响相对舒缓且与饱胀感关联紧密。 三、不同人群情况考量 儿童:儿童打嗝可能因玩耍时进食过快、过急,或摄入生冷食物等;打饱嗝常见于进食量较大或进食速度快的儿童,一般调整进食节奏可改善,而频繁打嗝的儿童需关注是否存在消化不良等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若长期频繁打嗝需警惕是否存在胃肠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潜在健康问题;打饱嗝一般通过调整进食速度、避免过量进食产气食物来缓解,若打饱嗝伴随不适且频繁出现也需进一步排查健康状况。
2025-10-27 09:43:53 -
一岁半便秘怎么办
一岁半宝宝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排便时间)、适当增加活动量来改善,若便秘持续不改善或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经检查后遵儿科原则处理。 保证充足水分:让宝宝适量饮用温开水,水分可使肠道内粪便保持湿润,有助于排便。每天可分多次给宝宝喂水,根据宝宝的需求调整饮水量,一般每天饮水量在100-200毫升左右。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固定排便时间:每天尝试在固定的时间让宝宝坐马桶,比如饭后15-30分钟,每次坐马桶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让宝宝形成排便反射。这是因为肠道在一天中特定时间会有蠕动加快等生理活动,固定时间坐马桶有助于宝宝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 适当增加活动量 鼓励宝宝爬行、走路:一岁半的宝宝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家长可以多鼓励宝宝爬行、走路等运动。适当的运动能促进宝宝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从而改善便秘情况。例如,在室内为宝宝创造安全的爬行空间,或者带宝宝到户外在安全的环境下走路玩耍。 就医评估与处理 及时就医:如果宝宝便秘情况持续较长时间,通过上述调整饮食、培养排便习惯、增加活动量等方法仍无改善,或者伴有腹胀、哭闹不安、呕吐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会根据宝宝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必要时可能会使用开塞露等,但会非常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和治疗原则。 对于一岁半的宝宝,家长要密切关注其便秘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改善便秘问题,同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保障宝宝的健康。
2025-10-27 09:4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