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硕士,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余年来,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贺福初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中国人群SNP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直肠炎通常伴随什么症状
直肠炎有消化道相关症状,直肠黏膜受炎症刺激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感染性直肠炎可伴里急后重感,腹痛多为下腹隐痛、胀痛或坠胀感,排便前可能加重、后稍缓;全身有感染性炎症明显时可发热,炎症致乏力,长期慢性者消瘦,儿童腹泻频繁易水电解质紊乱需关注精神尿量,老年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且可加重基础病,女性经期可能症状加重,妊娠期需注意药物安全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一、消化道相关症状 1.腹泻:直肠黏膜受炎症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严重时可出现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使得黏液分泌增加及红细胞渗出,不同病因导致的直肠炎腹泻特点略有差异,如感染性直肠炎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即频繁有便意但排便量少。 2.腹痛:多表现为下腹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坠胀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在排便前可能加重,排便后可稍有缓解,炎症累及直肠周围组织时,腹痛范围可能稍有扩大,但主要集中在下腹部区域。 二、全身相关症状 1.发热:当直肠炎为感染性因素引起且炎症反应较明显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可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低热(体温37.3~38℃),若为严重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直肠炎活动期,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38~39℃),极少数情况下可出现高热(体温>39℃)。 2.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有乏力感,这是因为炎症状态下身体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增多,同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生理功能;长期慢性直肠炎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与肠道吸收功能受影响,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有关,儿童患者若长期直肠炎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 三、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直肠炎:儿童直肠炎时腹泻症状可能更频繁,由于儿童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频繁腹泻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提示可能有脱水,要及时采取补液等干预措施;儿童对腹痛的表述可能不精准,需家长仔细观察其腹部表现及行为变化。 2.老年直肠炎:老年人体质较弱,直肠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腹泻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易被忽视,且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直肠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如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需定期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及肠道症状变化。 3.女性直肠炎:女性在经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直肠炎的症状表现,部分女性经期直肠炎症状可能加重,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更明显;妊娠期女性患直肠炎时,需特别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避免影响胎儿发育,主要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调整饮食等。
2025-10-27 12:22:00 - 
                        
胃酸烧心反流是什么原因
胃酸烧心反流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肥胖、怀孕时腹腔压力升高等可致其压力降低)、胃酸分泌过多(饮食因素如辛辣油腻等刺激及胃溃疡等疾病致胃酸分泌过多)、胃排空延迟(老年人胃肠蠕动弱、糖尿病等自主神经病变致胃排空慢),还有药物影响、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妊娠、肥胖等因素也会诱发。 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 食管下括约肌是位于食管末端与胃连接处的一组肌肉,正常情况下它收缩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时,就容易出现胃酸烧心反流。比如,一些肥胖人群,过多的脂肪堆积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怀孕的女性,随着子宫增大,腹腔压力升高,也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受压,使其压力降低,从而引发胃酸烧心反流。 二、胃酸分泌过多 1.饮食因素:大量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像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刺激胃黏膜分泌更多胃酸。例如,长期喜欢吃火锅的人,由于火锅底料多为辛辣油腻,容易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出现烧心反流症状。 2.疾病因素:某些胃部疾病也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在这些疾病状态下,胃黏膜受到损伤,胃酸分泌的调节机制紊乱,使得胃酸分泌量超出正常范围,引发胃酸烧心反流。比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其胃酸分泌往往比正常人增多,容易出现空腹时的烧心感。 三、胃排空延迟 胃排空延迟会使胃内食物停留时间过长,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时,就容易引起胃酸反流。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胃排空速度比年轻人慢,所以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胃排空延迟,进而发生胃酸烧心反流。另外,一些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胃肠蠕动,导致胃排空延迟,引发胃酸反流问题。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或胃酸分泌等,从而诱发胃酸烧心反流。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导致胃酸反流发生。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会对食管下括约肌和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吸烟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饮酒会刺激胃酸分泌,还可能损伤胃黏膜,这些都容易引发胃酸烧心反流。比如,每天大量饮酒的人,出现胃酸烧心反流的概率相对较高。 3.妊娠: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压迫胃部,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同时孕期体内激素变化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使得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容易出现胃酸烧心反流,这是孕期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 4.肥胖:肥胖者腹腔内脂肪堆积较多,会增加腹压,压迫胃部,使食管下括约肌承受更大压力,容易导致其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胃酸烧心反流。
2025-10-27 12:21:04 - 
                        
女性脾胃不好的症状
女性脾胃不好会出现多种症状,消化系统方面有食欲改变(食欲减退或亢进)、腹胀、腹痛;身体外观及精神状态方面有面色萎黄、疲倦乏力、舌苔异常;还有大便异常等情况,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女性症状有差异,需调整生活方式,症状不缓解要及时就医。 腹胀:较为常见,常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尤其在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食物停滞在胃肠道内,不能及时运化排出,就会产生气体积聚,引起腹胀。比如进食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后,腹胀感会更加明显。通过腹部触诊可以发现腹部胀满,叩诊呈鼓音。 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隐痛、胀痛等。如果是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多为隐隐作痛,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这是因为寒邪侵袭脾胃,导致脾胃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疼痛;而脾胃湿热导致的腹痛可能表现为胀痛伴有灼热感等。疼痛部位多在胃脘部,部分女性可能会牵连腹部其他部位。 身体外观及精神状态相关症状 面色萎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气血生成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就会出现面色萎黄无光泽的表现。长期脾胃不好的女性,往往面色看起来暗淡、发黄,缺乏健康的红润色泽。 疲倦乏力:由于脾胃运化失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身体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就会经常感到疲倦乏力,即使没有进行重体力劳动,也会觉得浑身没劲,容易困倦,活动耐力下降。例如,很多脾胃虚弱的女性日常活动后就会明显感觉疲惫不堪,需要长时间休息才能恢复。 舌苔异常:观察舌苔可以辅助判断脾胃状况。脾胃不好的女性常见舌苔厚腻,这是因为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湿浊内生,上泛于舌面所致;也可能出现舌苔剥脱等情况,提示脾胃气阴两虚等。正常舌苔是薄白均匀,如果出现舌苔的上述异常改变,往往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 其他相关症状 大便异常:大便溏稀是常见表现之一,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谷混杂而下,导致大便不成形,质地较稀,次数可能增多。而有些女性可能出现大便干结难解的情况,这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肠道津液输布失常,大肠失于濡润,导致大便干结。比如脾胃阴虚的女性,肠道津液不足,就容易出现大便干结如羊屎状等。 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女性脾胃不好的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女性如果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如经常吃外卖、快餐等),更容易出现上述消化系统及身体外观等方面的症状;中年女性由于生活压力大、过度劳累等因素,脾胃不好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老年女性脾胃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脾胃不好的症状可能会更顽固。对于有脾胃不好症状的女性,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和合理饮食,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
2025-10-27 12:19:19 -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有什么药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抑制胃酸强度稍弱);保护胃黏膜的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能形成保护层、促进相关物质分泌及抗菌)和弱碱性抗酸剂(如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缓解症状等,多为辅助治疗);若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还需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联合用药方案,抗生素选择需考虑特殊人群情况。 一、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1.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能高效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常用药物。例如奥美拉唑,其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一步,从而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疼痛症状,加速溃疡的愈合,且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2.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它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雷尼替丁可用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不适,临床应用中也有较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溃疡的修复,但相对质子泵抑制剂,其抑制胃酸分泌的强度稍弱。 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1.铋剂:常见的有枸橼酸铋钾,铋剂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的侵袭。同时,铋剂还可促进前列腺素和碳酸氢盐分泌,从而保护胃黏膜,并且能与幽门螺杆菌结合,发挥一定的抗菌作用,有助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枸橼酸铋钾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中的有效性。 2.弱碱性抗酸剂:像铝碳酸镁,它能中和胃酸,短暂缓解疼痛,还能吸附胃蛋白酶,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铝碳酸镁可快速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反酸、烧心等症状,且安全性较高,适合不同年龄段(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情况,儿童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不同病史的患者使用,但作用相对较局限,多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 如果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还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案,比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以阿莫西林为例,它是常用的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杀菌作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能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从而从根源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但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等,抗生素的选择需要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病史等因素,避免使用不合适的药物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孕妇一般不建议使用阿莫西林,需在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其他合适的替代药物。
2025-10-27 12:18:18 - 
                        
肝功能检查项目
谷丙转氨酶存肝细胞胞质中正常参考值一般为五至四十单位每升升高常见肝细胞受损及生活方式等致暂时性升高儿童需结合临床判断谷草转氨酶存肝细胞线粒体中正常参考值为五至三十七单位每升AST/ALT比值对肝病诊断有辅助意义女性特殊时期及老年人需注意总胆红素包括直接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等溶血胆道梗阻肝细胞损伤等可致其变化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成年人需排查相关疾病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正常参考值四十至五十五克每升慢性肝病肝硬化等可致降低老年人孕妇有波动球蛋白正常参考值二十至三十克每升白球比正常一点五至二点五比一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可引起特殊人群需综合评估。 一、谷丙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中,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40U/L,其升高常见于肝细胞受损,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生活方式方面,熬夜、过量饮酒、剧烈运动等可导致ALT暂时性升高;儿童因代谢特点,ALT参考值可能与成人略有不同,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若儿童出现ALT异常升高,需排查是否存在感染或遗传性肝病等情况。 二、谷草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正常参考值为5~37U/L,AST/ALT比值对肝病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如比值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严重损伤。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生理性波动;老年人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谷草转氨酶异常需警惕慢性肝病进展。 三、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间接胆红素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0~6.8μmol/L,间接胆红素1.7~10.2μmol/L。溶血、胆道梗阻、肝细胞损伤等均可引起总胆红素及直接、间接胆红素变化。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生理性黄疸与总胆红素升高相关,需密切监测新生儿总胆红素水平,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成年人若总胆红素异常升高,需排查胆道系统疾病或溶血性疾病等。 四、白蛋白(ALB)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正常参考值40~55g/L,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慢性肝病、肝硬化等可导致白蛋白降低。老年人肝脏储备功能下降,白蛋白水平可能偏低;孕妇由于生理变化,白蛋白数值可能有一定波动,但需在正常范围内。 五、球蛋白(GLB)与白球比(A/G) 球蛋白正常参考值20~30g/L,白球比正常1.5~2.5:1,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可引起球蛋白变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异常;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合并肝病患者,需综合评估球蛋白及白球比变化对病情的影响。
2025-10-27 12:1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