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硕士,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余年来,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贺福初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中国人群SNP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割除胆囊后有哪些可能的后遗症
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反流性胆管炎、肠道菌群失调、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及胆管结石复发风险增加等情况,儿童患者需注重营养支持,老年患者饮食要循序渐进且密切关注异常症状,有基础病史人群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定期监测胆道及肠道情况以减少不良预后。 一、消化不良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当胆囊被割除后,胆汁持续流入肠道,缺乏了胆囊的调节,在进食高脂食物时,可能出现脂肪消化障碍,表现为进食后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研究表明,约20%-30%的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消化相关的消化不良表现,这是因为胆汁无法像正常胆囊存在时那样在进食高脂餐时快速释放以充分乳化脂肪,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 二、反流性胆管炎 胆汁通常在肠道内发挥消化作用后被排出,但胆囊切除后,胆汁反流至胆管的风险增加。胆汁反流进入胆管可引发炎症,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这是由于胆管失去了胆囊的屏障等调节机制,胆汁反流导致胆管内环境改变,引发炎性反应。 三、肠道菌群失调 胆囊切除可能会对肠道微生态产生影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胆汁排泄模式改变有关,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如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方面。 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部分患者在胆囊切除后仍会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胆管损伤、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部不适等情况。 五、胆管结石复发风险增加 虽然胆囊被割除,但胆管仍可能出现结石。这是因为胆汁的成分和排泄路径改变后,胆管内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胆汁中的成分析出形成结石,尤其是有胆道疾病既往史等特殊人群,胆管结石复发的风险相对更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胆囊切除术后恢复需更加关注营养支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脂肪消化障碍可能影响营养摄入,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避免因消化不良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循序渐进,从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同时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腹痛、发热等异常症状,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胆道疾病既往史、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等人群,胆囊切除术后需更严格遵循医生的饮食和随访建议,定期监测胆道及肠道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并进行干预,以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2025-10-27 12:12:45 - 
                        
食道炎的治疗用什么方式
食道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因)、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手术治疗(有适应证及相应原理),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治疗需注意不同要点,一般治疗从生活方式调整和避免诱因入手,药物治疗分两类,手术有适应证和原理,特殊人群治疗各有考量。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对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食道炎患者,白天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反流。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注意其睡眠姿势,防止反流加重食道损伤。 饮食:避免进食过饱,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可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导致反流。 2.避免诱因:戒烟限酒,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因为肥胖是食道炎的危险因素之一,体重减轻可减少腹内压,降低反流发生的概率。 二、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是治疗食道炎的常用药物,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食道黏膜愈合。如埃索美拉唑等,适用于大多数食道炎患者,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影响,如营养物质吸收等问题,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2.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竞争结合胃壁细胞上的H受体,抑制胃酸分泌,疗效较PPI稍弱,适用于轻至中度食道炎患者。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如食道狭窄经扩张治疗无效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权衡利弊。 2.手术原理:通过重建抗反流屏障,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 四、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食道炎:儿童食道炎多与反流有关,治疗上首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调整喂养方式等。药物治疗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食道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PPI时要注意对钙吸收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手术安全。 3.妊娠期食道炎:由于处于特殊生理时期,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药物治疗往往是首选,如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使用需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进行。
2025-10-27 12:11:20 - 
                        
久泻为患病难愈 临证分析要全面
久泻中医层面因脾胃虚弱、肾阳不足、湿邪留恋致运化失司等,西医维度涉感染未彻底控制、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临证需详尽问询病史、重点腹部检查,用粪便常规等辅助检查;小儿久泻重喂养等及并发症,成人重慢病及心理因素;诊疗秉持中西医结合,优先非药物干预,制定个性化方案并体现人文关怀。 一、久泻病因剖析 1.中医层面:脾胃虚弱致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则清浊不分;肾阳不足使温煦无权,固摄失职而肠道失约;湿邪留恋肠道,阻滞气机,影响正常运化功能,进而引发久泻。例如《景岳全书》提及“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强调脾胃功能对泄泻的关键作用。 2.西医维度:感染性腹泻未获彻底控制,病原体持续存在可致病程迁延;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其病理机制涉及肠道免疫异常,常表现为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情绪波动等可诱发或加重久泻。 二、临证分析关键要点 1.病史问询细则:需详尽了解腹泻病程时长、大便频次、性状(如稀水样、黏液脓血便等)、有无腹痛、发热、体重变化等。小儿久泻要询问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态势,成人则需追问既往病史、用药史及精神心理状态,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慢性腹泻,需结合血糖控制等情况综合分析。 2.体格检查重点:腹部检查是关键,留意有无压痛、包块等异常;小儿久泻需观察营养状况、囟门开闭等,评估机体整体状态。 3.辅助检查运用:粪便常规及培养可明确有无感染及病原体类型;肠镜检查有助于排查肠道器质性病变,如息肉、肿瘤等;怀疑吸收不良者可进行营养相关指标检测,如维生素、电解质等水平测定。 三、不同人群久泻特性与分析 1.小儿久泻特点:小儿脾胃功能薄弱,喂养不当易致久泻,需排查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等情况,分析时结合生长发育指标,警惕因久泻引发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关注其消化功能恢复及营养补充情况。 2.成人久泻特性:成人久泻要重点排查慢性疾病影响,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致肠道蠕动改变引发腹泻,分析时需完善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同时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影响,综合评估心理状态与肠道症状的关联。 四、综合临证策略 秉持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相结合原则,全面剖析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小儿久泻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小儿推拿等方法调理脾胃;成人可通过心理疏导、规律作息等改善胃肠功能,同时依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考量标准,避免低龄儿童滥用药物,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医疗严谨性。
2025-10-27 12:10:44 - 
                        
肠胃炎有哪些症状
肠胃炎消化系统症状有不同病因致的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排便次数及性状多样的腹泻(病毒引起的较频繁)、因炎症刺激蠕动紊乱致的恶心呕吐;全身症状包括感染引发的体温波动发热及应激代谢等致的乏力;特殊人群中儿童易脱水,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但易水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低下人群症状重恢复慢易反复且可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表现。 一、消化系统主要症状 1.腹痛:多表现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肠胃炎腹痛特点有差异,例如细菌性肠胃炎所致腹痛相对较明显,多因细菌感染引发肠道炎症刺激肠道神经导致。2.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糊状或带有黏液、脓血等,腹泻频率从每日数次到十余次不等,病毒性肠胃炎引起的腹泻有时较为频繁,这是由于病毒感染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肠液分泌增多、吸收减少而引发腹泻。3.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先出现恶心感,随后可能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吐出胆汁等,这是因为胃肠道受到炎症刺激,蠕动紊乱,胃内容物反流所致。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因感染等因素引发的肠胃炎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波动在37.5℃~39℃左右,感染程度不同体温升高幅度有别,若为重度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体温升高可能更明显,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因子的应激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2.乏力:患者会感觉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影响日常活动,这是因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增多,同时炎症反应会释放一些炎性介质,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和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表现。 三、特殊人群表现 1.儿童:儿童肠胃炎除上述一般消化系统及全身症状外,更易出现脱水症状,表现为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这是由于儿童体液调节能力较弱,在发生腹泻、呕吐时,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较快,若不能及时补充,就容易发生脱水,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和液体出入情况。2.老年人:老年人肠胃炎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腹泻表现可能较轻,但更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特别是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肠道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等均下降,对体液变化的代偿能力减弱,所以即使肠胃炎症状不重,也需警惕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肠胃炎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恢复较慢,容易反复,同时可能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相关表现,这是因为其自身免疫力低下,无法有效对抗病原体,使得肠道炎症持续不愈,且易受到其他条件致病菌的侵袭。
2025-10-27 12:09:44 - 
                        
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胃肠功能紊乱有多样症状表现,胃肠道症状包括疼痛部位不固定程度不一的腹痛、有胀满感伴膨隆的腹胀、反复恶心继而呕吐的恶心呕吐、次数增多质地稀薄的腹泻、排便困难干结次数减少的便秘;全身症状有感觉全身疲倦没力气的乏力、伴有失眠或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这与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双向调节有关,特殊生理时期人群更易受影响。 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综合征,其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胃肠道症状 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例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进食后可能无明显缓解或稍有加重。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述疼痛性质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女性在生理期前后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腹痛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腹胀:腹部有胀满感,可伴有腹部膨隆。患者自觉腹部饱胀,进食少量食物就会有饱腹感。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更容易出现腹胀情况;有胃肠道病史的人,如曾经患过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胃肠道功能恢复不佳时也易出现腹胀。 恶心呕吐:可出现反复恶心,继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对于儿童来说,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恶心呕吐可能会影响其进食和营养摄入,需要特别关注;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也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的恶心呕吐症状,但需与妊娠剧吐等情况鉴别。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可为稀水样便、糊状便等。有的患者可能是间歇性腹泻,有的则是持续性腹泻。长期腹泻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易受到影响;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胃肠功能紊乱时腹泻症状可能会加重。 便秘: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一些生活方式西方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便秘;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等原因,也较易发生便秘。 二、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长期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的人,更容易出现乏力症状;老年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降低等因素,乏力表现可能更为明显。 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部分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会伴有失眠,难以入睡或睡眠浅、易醒等;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与胃肠道和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调节有关,例如胃肠道的不适感觉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导致精神方面的症状。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水平波动,更容易出现精神症状与胃肠功能紊乱相互影响的情况。
2025-10-27 12: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