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硕士,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余年来,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贺福初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中国人群SNP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灌肠是怎么做的疼吗
灌肠操作步骤为患者左侧卧位屈膝暴露臀部,准备物品后将涂有润滑剂的肛管插入直肠,成人深约7-10cm、小儿约4-7cm,再缓慢灌入灌肠液;正常操作下多数人疼痛轻微,不规范操作或特殊人群疼痛感受有差异;儿童灌肠要轻柔选合适肛管并安抚情绪,老年人操作要缓慢轻柔并观察反应保护皮肤,肛肠疾病患者操作要小心避免加重损伤。 1.准备工作:患者需采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暴露臀部。准备好灌肠液、肛管、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橡胶单、治疗巾等物品。灌肠液的温度一般保持在39~41℃,成人量一般为500~1000ml,小儿为200~500ml。 2.插入肛管:将肛管前端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直肠,成人插入深度约7~10cm,小儿约4~7cm。 3.灌肠:固定肛管后,缓慢灌入灌肠液。 灌肠时的疼痛情况 1.疼痛程度:一般来说,正常操作下多数人不会有剧烈疼痛,可能会有轻微的坠胀感。但如果操作不规范,比如肛管插入过深或过快,可能会引起较明显的疼痛。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直肠黏膜相对娇嫩,可能会感觉更明显的不适,但通过轻柔操作大多可减轻不适。 2.个体差异影响疼痛感受:疼痛感受存在个体差异。例如,本身有直肠炎、肛裂等肛肠疾病的患者,灌肠时可能会感觉到较明显的疼痛;而肠道功能正常、没有肛肠疾病的人,疼痛相对较轻。 不同人群灌肠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灌肠时要更加轻柔,肛管选择要合适,避免损伤儿童直肠黏膜。要安抚儿童情绪,使其配合操作,减少因紧张导致的不适加重。因为儿童的直肠和肛门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善,过度用力操作可能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灌肠时动作要缓慢、轻柔。老年人可能存在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等情况,灌肠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反应,如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要立即停止操作。老年人的皮肤相对脆弱,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擦伤。 3.肛肠疾病患者:患有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等的患者,灌肠时要格外小心。操作时肛管插入不宜过深、过快,避免加重局部损伤引起疼痛和出血。如果患者本身疼痛耐受较差,可在操作前适当沟通,采取更温和的操作方式。
2025-10-17 11:15:51 -
慢性胃炎为什么不能吃花生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不建议吃花生,因花生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其质地硬及油炸花生含多油脂会刺激胃黏膜,儿童、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及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慢性胃炎患者食用花生更易加重不适或损伤胃黏膜,影响病情恢复。 一、慢性胃炎患者食用花生可能加重胃部负担 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花生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进食后,胃需要分泌较多的胃酸和消化酶来消化花生,这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可能导致胃部不适症状加重,如腹胀、腹痛等。例如,有研究表明,正常人群消化花生都需要一定时间,而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胃动力和消化酶分泌等方面的问题,消化花生的能力更弱。 二、花生的某些特性可能刺激胃黏膜 花生质地相对较硬,在胃内不易被充分磨碎,会对已经受损的胃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尤其是一些油炸花生,经过油炸后质地更硬,且可能含有较多的油脂,油脂会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复。比如,油炸花生进入胃部后,其粗糙的质地和过多的油脂会直接接触胃黏膜,引发不适。 三、不同年龄段慢性胃炎患者需特别注意 儿童慢性胃炎患者: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食用花生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儿童慢性胃炎患者食用花生后,发生腹胀、腹痛等不适的概率更高,所以更应避免食用花生。 老年慢性胃炎患者:老年人的胃肠功能逐渐衰退,消化能力下降。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食用花生后,消化困难的情况更为明显,而且胃黏膜修复能力也较弱,食用花生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更严重的刺激和损伤,因此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也不宜吃花生。 四、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慢性胃炎患者需谨慎 对于那些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慢性胃炎患者,食用花生会进一步加重胃部的负担和对胃黏膜的刺激。因为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此时再食用花生,会使胃部的不适状况雪上加霜,所以这类患者更要严格避免食用花生。 总之,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胃的消化和黏膜状况等因素,一般不建议吃花生,以防止加重胃部不适,影响病情恢复。
2025-10-17 11:14:30 -
一个人一天要放多少个屁才算正常
正常人一天放屁次数大致在十个至二十个左右,受饮食因素(如大量食用易产气食物、进食过快等致吞咽空气多)、年龄因素(儿童因消化系统等原因稍多,成人相对稳定)及特殊人群情况(肠道疾病患者等可能异常,老年人突然明显变化伴体重下降、便血需警惕器质性病变)影响,若放屁次数显著异于该范围且伴腹痛、腹泻、便血、消瘦等症状提示肠道可能病变需及时就医,儿童异常增多伴生长发育迟缓等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消化系统异常。 一、正常放屁次数范围 一般而言,正常人一天放屁次数大致在10~20个左右。这一范围是基于大多数健康人群的日常生理表现,受正常的肠道气体产生与排出平衡影响。 二、影响放屁次数的因素 (一)饮食因素 1.产气食物摄入:若大量食用豆类(如黄豆、黑豆)、洋葱、红薯、萝卜等易产气食物,肠道内会产生较多气体,从而导致放屁次数增加。例如,豆类中的低聚糖不易被小肠吸收,到达大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2.吞咽空气:进食过快、边吃边说话、嚼口香糖等习惯,会使人体吞咽较多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肠道后也会通过放屁排出,导致放屁次数增多。 (二)年龄因素 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肠道菌群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因进食方式等原因易吞咽空气,一般放屁次数可能较成年人稍多,但只要无其他异常表现仍属正常。成年人随着消化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放屁次数相对趋于相对稳定的10~20个范围。 (三)特殊人群情况 肠道疾病患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其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出现放屁次数异常增多或减少的情况,同时常伴有腹痛、腹泻、便秘等其他不适症状。若老年人出现放屁次数突然明显变化且伴随体重下降、便血等情况,需警惕肠道器质性病变可能。 三、异常放屁情况的提示 若放屁次数显著异于10~20个范围,且伴有腹痛、腹泻、便血、消瘦等症状,可能提示肠道存在病变,如肠道感染、肿瘤等,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对于儿童,若放屁次数异常增多且伴随生长发育迟缓、频繁哭闹等情况,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异常。
2025-10-17 11:13:14 -
胰腺炎严重吗有生命危险吗
胰腺炎分为轻症与重症,轻症相对严重程度低多数经积极治疗可痊愈,病理表现为胰腺局部炎症反应有腹痛等症状经常规治疗多能缓解预后好;重症病情凶险具生命危险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有高病死率还易并发多种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患胰腺炎病情进展更迅速发生重症风险高恢复更漫长需密切监测护理,有基础病史人群患胰腺炎易恶化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感染风险增胆道疾病患者炎症反应加重致病情向重症发展几率升高需重视基础病管理及及时救治。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情况 轻症急性胰腺炎相对而言严重程度较低,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痊愈,一般不会直接危及生命。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胰腺局部的炎症反应,如胰腺水肿等,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经过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抑制胰液分泌等常规治疗措施后,病情多能逐渐缓解,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情况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较为凶险,具有较高的生命危险。重症急性胰腺炎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例如,肺部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肾脏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引起少尿、无尿等;还可能并发胰腺坏死、感染、假性囊肿、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据相关临床研究统计,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较高,约在15%-30%左右,部分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原因失去生命。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患胰腺炎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恢复过程可能更漫长,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精心的护理,以降低生命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患有糖尿病、胆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患胰腺炎时更容易出现病情恶化。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炎后,血糖波动更难控制,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胆道疾病患者本身胆道存在病变,胰腺炎发作时会加重胆道及胰腺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病情向重症发展的几率升高,需格外重视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及胰腺炎的及时救治。
2025-10-17 11:12:15 -
酒后胃难受恶心想吐该如何治疗
酒后胃难受恶心想吐时,首先要休息并选合适体位,补充水分,恶心呕吐明显可短时间禁食,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保护胃黏膜药物,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剧烈呕吐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更要重视。 一、一般处理措施 (一)休息与体位 酒后胃难受恶心想吐时,首先应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休息,最好采取半卧位或坐位,这样可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需注意体位,避免因呕吐导致不良后果。 (二)补充水分 适量饮用温水或淡盐水,以补充因呕吐和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儿童,要控制饮用量,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引起呕吐加重;老年人则要注意缓慢饮用,防止呛咳。 二、饮食调整 (一)短期禁食 在恶心呕吐较为明显时,可短时间内禁食,一般禁食1-2小时,让胃部得到一定的休息,缓解胃的负担。但对于儿童,禁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营养供应,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二)逐步恢复清淡饮食 禁食后可先尝试饮用少量米汤,观察胃部反应,若无不适,逐渐过渡到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稀粥、藕粉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胃的负担,延缓胃部恢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选择饮食时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老年人则要考虑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要更加软烂易消化。 三、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等,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要谨慎评估。儿童一般不建议自行使用成人胃黏膜保护药物,如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 四、就医情况 如果酒后胃难受恶心想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剧烈呕吐、呕血、黑便、腹痛剧烈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可能存在急性胃炎、胃穿孔等严重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胃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出现上述情况更应及时就医,因为他们的身体耐受能力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025-10-17 11: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