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硕士,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余年来,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贺福初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中国人群SNP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弥漫性空回肠溃疡是怎么回事
弥漫性空回肠溃疡是累及回肠和空肠的慢性溃疡病变,病因不明,有免疫、感染等可能,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消瘦贫血等,诊断靠内镜、影像学及病理活检,治疗分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性别上无明显的特异性差异。 症状表现:患者常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还可能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部分患者会有消瘦、贫血等表现,这是因为溃疡导致营养吸收障碍以及可能的慢性失血等原因。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通过小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空回肠黏膜的溃疡情况,能清晰看到溃疡的大小、形态、分布等,是诊断弥漫性空回肠溃疡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 小肠造影:可发现小肠黏膜皱襞改变、溃疡龛影等情况,但相对内镜检查准确性稍低。 CT或MRI检查:能从不同层面了解肠道病变的范围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 病理活检:在内镜下取溃疡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排除其他类似病变,如肿瘤等。 治疗相关要点 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根据病情使用一些药物,如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因为胃酸可能会加重溃疡的损伤;还有调节免疫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来选择。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如出现大量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弥漫性空回肠溃疡时,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药物选择上要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如饮食调整等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以满足儿童生长需求。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等情况,药物使用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在护理方面要注重防止老年患者因溃疡相关症状导致的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孕期或哺乳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如非必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等。
2025-10-17 11:53:55 -
大便黑褐色是怎么回事
大便黑褐色可能由饮食、药物因素导致,也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肠道肿瘤、肠道炎症性疾病等疾病因素引起。饮食因素中食用富含黑色素食物或服用含铁剂、铋剂药物可致;疾病因素里上消化道出血会使大便呈柏油样黑褐色,肠道肿瘤、炎症性疾病也会导致。发现大便黑褐色,有饮食或用药史可回顾,无则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特殊人群就医需详告情况以明确病因并治疗。 药物因素导致大便黑褐色:某些药物也可引起大便黑褐色,像含铁剂的药物,铁剂在肠道内会与硫化氢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变黑。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可能更易受到药物影响,而且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需关注。一些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服用后也可能使大便呈黑褐色。 疾病因素导致大便黑褐色 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可能引起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大便呈黑褐色,表现为柏油样便,质地黏稠且有特殊臭味。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患溃疡等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更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导致大便黑褐色的情况;儿童也可能因某些特殊原因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比如误服尖锐物体损伤消化道等,但相对较少见。 肠道肿瘤:肠道的良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大便黑褐色,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破溃出血,血液混入大便中导致颜色改变。中老年人是肠道肿瘤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等组织发生病变的风险增加;儿童患肠道肿瘤较为罕见,但也有个别病例报道。 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等病变,会有出血情况,进而导致大便黑褐色。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患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但也有相关病例,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成年人患溃疡性结肠炎较为常见,与生活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当发现大便黑褐色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近期有特殊饮食或服用特殊药物史,可回顾饮食和用药情况;若没有明显饮食及药物因素,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胃镜、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就医时需更详细地告知医生相关病史、生活方式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2025-10-17 11:52:48 -
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腹泻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多种病毒(轮状、诺如等)可致腹泻,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感染引发肠道炎症性腹泻,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侵入肠道致腹泻;非感染性因素有饮食(过多生冷、油腻、过敏等)、药物(抗生素致菌群失调)、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全身性疾病(甲亢致蠕动加快、乳糖不耐受)等。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发腹泻,如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导致腹泻;诺如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毒,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高发,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感染后导致肠道黏膜炎症,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2.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引起肠道分泌功能亢进导致腹泻;沙门氏菌感染多因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肠道炎症性腹泻;志贺菌感染可导致细菌性痢疾,出现黏液脓血便伴腹泻等症状。 3.寄生虫感染:例如阿米巴原虫,可侵入肠道黏膜,引起肠黏膜溃疡、坏死,导致腹泻、腹痛及黏液血便;贾第虫感染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寄生在小肠内,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引发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 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如大量进食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可刺激肠道,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引发腹泻; 摄入油腻食物过量,超出肠道消化能力,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引起脂肪泻; 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乳糖、某些海鲜等过敏,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发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腹泻、皮疹等症状;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使用后可导致腹泻,如抗生素的使用,在杀灭致病菌群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 3.肠道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影响肠道动力和分泌功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其发病还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有关,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引发腹泻; 4.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包括胃肠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泻症状; 乳糖不耐受人群,因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充分消化摄入的乳糖,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引起渗透压增高,导致腹泻。
2025-10-17 11:51:38 -
急性肠胃炎发热怎么办
急性肠胃炎发热时,可通过物理降温,如儿童用湿毛巾轻柔擦拭、成人用退热贴等,同时补充水分,可喝温开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以防呕吐加重;若发热不退、有严重脱水、腹痛剧烈或精神萎靡等要及时就医;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儿童注意食物温度,老年人饮食软烂营养均衡。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各年龄段:对于急性肠胃炎发热的患者,首先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对于儿童,可使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成人,也可采用同样的擦拭方法,还可以使用退热贴,退热贴中的成分有助于散热。物理降温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着凉。 2.特殊人群考虑:婴幼儿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选用柔软的毛巾,避免损伤皮肤;老年人皮肤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擦拭时温度不宜过低,时间不宜过长。 二、补充水分 1.各年龄段通用:急性肠胃炎发热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丢失大量水分,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喝温开水,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呕吐腹泻较严重,可少量多次饮用,防止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呕吐加重。 2.特殊人群注意:儿童要注意饮水的速度和量,避免快速大量饮水导致呕吐;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水,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可分次饮用。 三、就医评估 1.各年龄段需关注的情况: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眼眶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或者出现腹痛剧烈、精神萎靡等情况,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2.特殊人群需更加谨慎: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出现发热等情况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等,及时就医;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更要重视病情变化,尽早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四、饮食调整 1.各年龄段原则:在发热期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可选择米汤、粥类、软面条等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2.特殊人群饮食:儿童要注意食物的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肠胃;老年人的饮食要更加软烂,便于消化吸收,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可适当摄入一些蛋白质,如鸡蛋羹等,但要注意量的控制。
2025-10-17 11:50:46 -
总胆汁酸的标准值是多少
总胆汁酸正常参考值因检测方法、人群等不同有差异,成人一般0~10μmol/L,儿童出生后有生理波动,性别影响不大,饮食、饮酒等生活方式及肝脏、胆道疾病等病史会影响,检测超值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分析。 不同检测方法下的差异 酶循环法:成人空腹血清总胆汁酸参考值多在0~10μmol/L。 高效液相色谱法: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也在类似的范围区间内。 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儿童的总胆汁酸参考值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一般新生儿出生后总胆汁酸会有一个生理波动过程,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总胆汁酸可高达10~50μmol/L,出生后48小时降至20μmol/L以下,72小时后应降至10μmol/L以下。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总胆汁酸逐渐接近成人正常参考值范围。例如,1~3岁儿童血清总胆汁酸参考值一般在0~12μmol/L左右,具体还需参考不同实验室的参考区间。 性别因素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性别对总胆汁酸的参考值影响不大,男女在无疾病状态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一般都在各自对应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内。 生活方式的影响 饮食:进食后可能会引起总胆汁酸短暂升高。例如,进食高脂饮食后,胆汁分泌增加,血清总胆汁酸可能会轻度升高,但一般不会超出正常参考值过多。所以,检测总胆汁酸时通常要求空腹状态,以避免饮食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肝脏的胆汁代谢功能,可能导致血清总胆汁酸升高。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在检测总胆汁酸时,其结果可能会超出正常参考值,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肝脏功能情况。 病史因素的影响 肝脏疾病:当患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时,肝细胞受损,胆汁代谢障碍,血清总胆汁酸会明显升高。例如,在急性肝炎时,血清总胆汁酸可显著升高,甚至可达正常参考值的数倍至数十倍;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也常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胆道疾病:如胆道梗阻时,胆汁排泄受阻,反流入血,也会引起血清总胆汁酸升高。比如胆总管结石导致胆道梗阻,会使总胆汁酸水平升高。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由于肝脏负担加重等因素,总胆汁酸也可能出现一定变化,但一般也应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检测发现总胆汁酸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症状、其他肝功能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2025-10-17 11: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