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硕士,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余年来,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贺福初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中国人群SNP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急性胃肠炎重要体征
急性胃肠炎患者生命体征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方面异常表现;腹部体征包括腹部压痛、肠鸣音及腹肌紧张等情况;还会有脱水体征及精神状态改变等其他体征,如脱水时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等,脱水加重时精神逐渐萎靡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 一、生命体征 1.体温:急性胃肠炎患者体温可能出现异常,部分患者会有发热表现,这是身体对感染等因素的免疫应答反应。发热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是由于胃肠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炎症介质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出现体温升高情况;也有部分患者体温正常,这与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数量及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2.脉搏:通常会有变化,当患者因呕吐、腹泻导致脱水时,脉搏会增快,以试图维持血液循环,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这是因为脱水使血容量减少,心脏需要加快搏动来弥补血容量不足对组织灌注的影响;而在病情较轻、未发生明显脱水时,脉搏可能在正常范围内。 3.呼吸:一般情况下呼吸频率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如果病情较重,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呼吸节律和频率。例如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呼吸会加深加快,通过排出更多二氧化碳来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4.血压:轻度急性胃肠炎患者血压多无明显变化,当出现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这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外周血管灌注压降低所致。 二、腹部体征 1.腹部压痛: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多集中在脐周及下腹部。这是因为胃肠道炎症刺激腹膜及周围组织,当用手按压腹部相应部位时,患者会感到疼痛。不同患者压痛程度可能不同,与炎症累及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相关,炎症越重,压痛可能越明显。 2.肠鸣音:多数患者肠鸣音亢进,这是由于胃肠道受到刺激后,蠕动增强所致。肠道蠕动加快时,气体和液体通过肠道产生的声音会增强,可听到较响亮的咕噜声等。但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肠道麻痹等情况,肠鸣音则会减弱或消失。 3.腹肌紧张:一般轻度急性胃肠炎患者腹肌紧张不明显,当炎症较重,累及腹膜时,可能会出现腹肌紧张,但通常程度较轻,与外科急腹症的腹肌紧张有明显区别。例如急性阑尾炎等外科急腹症腹肌紧张往往较显著,而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肌紧张相对较轻,通过进一步检查可鉴别。 三、其他体征 1.脱水体征:若存在脱水情况,可见皮肤弹性减退,比如用手指按压患者手背或前臂内侧皮肤,松开后皮肤回缩缓慢;眼窝可能有凹陷,这是因为脱水导致体内水分减少,眼内组织液丢失,使眼窝出现凹陷表现;口唇干燥,是由于水分丢失,口腔黏膜失去润泽。婴幼儿患者脱水时还可能出现囟门凹陷等表现,因为婴幼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脱水时颅内压力降低可导致囟门凹陷。 2.精神状态:轻度脱水患者精神状态可能尚可,但随着脱水加重,患者精神会逐渐萎靡,严重脱水时可出现烦躁不安甚至意识障碍等情况,这是因为脱水影响了脑部的血液灌注和代谢,从而导致精神状态改变。对于儿童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因为儿童对脱水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精神状态的变化能较早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2025-09-29 13:00:21 -
大便干结很硬拉不出是怎么回事
大便干结很硬拉不出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有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入不够;生活习惯上有排便习惯不良、缺乏运动;疾病因素包括肠道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药物因素有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特殊人群中儿童因饮食和排便习惯等,老年人因肠道功能衰退、患多种疾病及行动不便等易出现该情况。 一、饮食因素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若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取过少,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长期只吃精细米面,很少吃蔬菜,就会导致肠道内食物残渣量少,粪便干结。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儿童根据年龄有所差异,如6~12岁儿童每天约20~25克。 水分摄入不够:饮水不足会使肠道内粪便中的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导致大便干结。不同生活方式下水分需求不同,比如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运动量较大的人需要摄入更多水分,而活动量少的人若不注意主动饮水,就容易出现大便干结。 二、生活习惯因素 排便习惯不良:长期抑制排便反射,比如经常有便意时不及时去厕所,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不同年龄人群排便习惯不同,儿童若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也易出现此类问题。 缺乏运动:运动量少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影响粪便的正常排出。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长时间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大便干结。不同年龄人群运动需求不同,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需要适当运动来维持肠道蠕动功能。 三、疾病因素 肠道疾病:如肠梗阻,肠道发生梗阻时,内容物通过受阻,会导致大便干结无法排出;肠道肿瘤也可能会阻塞肠道,影响粪便的正常通过,从而引起大便干结很硬拉不出。不同年龄阶段肠道疾病的发生情况不同,老年人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减慢,肠道蠕动也会减慢,容易出现大便干结;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起大便干结。不同年龄人群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不同,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对常见,而糖尿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便秘的副作用,比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离子拮抗剂等。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大便干结影响。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大便干结很硬拉不出可能与饮食中食物过于精细、排便习惯未养成等有关。比如幼儿添加辅食过程中,过早引入精细的加工食品,而蔬菜、水果等添加过少,容易导致大便干结。同时,儿童好奇心强,可能会有意识地抑制排便,也会引起大便干结。 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肠道蠕动减慢,同时可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服用的药物也较多,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老年人出现大便干结很硬拉不出的风险。而且老年人可能因为行动不便,不能及时去厕所排便,进一步加重大便干结的情况。
2025-09-29 12:58:05 -
慢性胃炎一般治疗多久能好
慢性胃炎治疗恢复时间有个体差异,受病因、病情程度、特殊人群等因素影响。病因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恢复时长;病情程度分轻、中、重度,恢复时长分别约2-3个月、3-6个月甚至更长、半年以上甚至数年;特殊人群中儿童相对成人恢复稍快,老年人因胃功能等减弱恢复较长,女性恢复时长主要由病情等决定。 一、慢性胃炎一般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 慢性胃炎的治疗恢复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病因方面,若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若能规范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一般经过1-2周左右的初始治疗后会有初步效果,但整体彻底恢复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因为还需要关注胃黏膜修复情况等;如果是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等引起的慢性胃炎,在纠正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后,一般可能需要1-3个月左右逐步缓解症状并促进胃黏膜修复,但如果生活方式不能持续保持良好,病情容易反复,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二、不同病情程度的恢复时长 1.轻度慢性胃炎:如果患者症状较轻,仅表现为偶尔的上腹部不适、轻度消化不良等,在去除诱因并进行规范治疗后,一般2-3个月左右可能会明显好转。例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使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等,胃黏膜能够较好地修复,症状逐渐消失。 2.中度慢性胃炎:当病情处于中度,有较明显的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时,治疗时间相对会延长,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因为此时胃黏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需要更多时间来修复,而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重度慢性胃炎:重度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损伤较严重,可能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情况,治疗周期会更长,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有的可能需要数年。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还可能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等监测病情发展,并且要更加严格地规范生活方式等。 三、特殊人群的恢复特点 1.儿童:儿童患慢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恢复时间可能相对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慢性胃炎多与饮食不节、感染等因素有关,由于儿童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避免滥用药物等。一般在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进行针对性治疗后,可能1-2个月左右会有较好恢复,但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饮食和症状变化,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持续性。 2.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胃炎患者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因为老年人胃黏膜萎缩等退行性变相对明显,胃的消化功能和修复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胃炎时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所以恢复时间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3.女性:女性慢性胃炎患者恢复时间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要注意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恢复,比如生理期身体抵抗力可能相对下降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营养补充等,以促进胃黏膜修复,总体恢复时长还是主要由病情本身、治疗情况等因素决定。
2025-09-29 12:56:54 -
一吃东西就胃胀想吐怎么办
一吃东西就胃胀想吐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少食多餐、选易消化食物)、改善进食方式(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喝)、就医排查疾病并针对性处理、适当运动及保持良好作息来改善,不同年龄段人群各有注意事项,有基础病史者需特殊留意。 一、调整饮食习惯 1.少食多餐:对于一吃东西就胃胀想吐的人,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将三餐分成5-6小餐。这样能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比如每餐吃七八分饱,避免一次进食过多食物给胃肠造成过大压力。不同年龄段人群都适用,儿童也可将原本的一顿饭分成几次进食,成人同样如此。生活方式上,日常工作学习较忙的人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食,但要保证营养均衡。 2.选择易消化食物: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蒸蛋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强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像油炸食品、辣椒、浓茶、咖啡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比如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更要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例如胃溃疡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导致胃胀想吐症状加重。 二、改善进食方式 1.细嚼慢咽: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这样有助于食物在胃肠道内更好地消化。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儿童在进食时家长要引导其慢慢咀嚼,避免狼吞虎咽。比如一顿饭花20-30分钟慢慢吃,而不是快速吃完。 2.避免边吃边喝:不要边吃边喝大量的水或饮料,因为这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胃胀。不同年龄人群都要注意这一点,儿童如果边吃边喝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成人同样如此,有胃部疾病史的人更应格外注意。 三、就医检查与针对性处理 1.排查疾病因素:如果调整饮食习惯后症状仍无改善,应及时就医检查,排查是否由疾病引起,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幽门梗阻等疾病。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就医检查的频率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胃胀想吐需排查是否有肠道寄生虫等问题;老年人则要重点排查是否有肿瘤等严重疾病。有长期胃部不适病史的人更要及时就医,进行胃镜、腹部B超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2.针对疾病治疗:若确诊为某种疾病导致,需根据具体疾病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胃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保护胃黏膜等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胆囊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抗炎等治疗。但所有治疗都要基于科学的临床诊断和循证医学依据。 四、运动与生活习惯调整 1.适当运动:餐后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在饭后短时间内缓慢行走;成人饭后15-30分钟可进行15-30分钟的散步;老年人则选择舒缓的慢走等运动方式。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运动要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保持良好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胃肠功能的正常节律。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熬夜等不良作息习惯都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胀想吐等问题。有睡眠障碍的人群要积极调整睡眠,可通过改善睡眠环境等方式来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胃肠正常功能。
2025-09-29 12:55:53 -
浅表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
浅表性胃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螺旋形结构钻入胃黏膜引发炎症,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高,儿童与家庭密切接触有关,成年人与饮食卫生、环境差等有关)、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暴饮暴食致胃负荷加重损伤胃黏膜,喜欢刺激性食物直接刺激胃黏膜,饮食不规律打乱胃消化节律)、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影响植物神经系统致胃肠道功能紊乱)、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易感性使个体易受致病因素影响发病)、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影响胃黏膜健康增加患病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暴饮暴食:过度进食会使胃的负荷加重,胃黏膜长时间处于被过度扩张的状态,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炎症。例如,经常一次性进食过多食物,超过了胃的正常消化承受能力,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患浅表性胃炎的风险。 喜欢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过烫或过冷的食物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比如,长期吃辣椒的人,辣椒素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引发浅表性胃炎;经常饮用过烫的茶水或食用过冷的冰淇淋,也会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 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定时进餐,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更新。比如,经常不吃早餐,胃在空腹状态下会分泌胃酸,而没有食物中和,胃酸就会侵蚀胃黏膜,久而久之容易引发浅表性胃炎;晚餐过饱且进食后很快入睡,也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长期服用可能会损伤胃黏膜,从而引发浅表性胃炎。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导致炎症发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服用这类药物时更需谨慎,因为老年人胃黏膜本身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一些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人群,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会出现紊乱,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引发浅表性胃炎。儿童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家庭环境等精神压力下,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增加患浅表性胃炎的可能性。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虽然遗传因素在浅表性胃炎发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部分研究发现,某些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上述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浅表性胃炎。例如,有家族史的人群,其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在相同的外界因素刺激下,相比无家族史者更易出现胃黏膜炎症。 环境因素:长期生活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比如空气中含有较多有害物质,或者水源受到污染等,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胃黏膜健康,增加患浅表性胃炎的风险。另外,气候变化等环境变化也可能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与浅表性胃炎的发生相关。
2025-09-29 12: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