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硕士,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获郑州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余年来,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参加贺福初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中国人群SNP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一岁宝宝拉肚子吃什么好的最快
一岁宝宝腹泻时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米汤、苹果泥、山药粥等适宜食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服用口服补液盐、适量喂白开水)、注意腹部保暖、观察病情变化(关注腹泻次数、性状和精神状态)来护理,还需特别注意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根据天气增减衣物保证休息充足,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调整饮食结构 1.适宜食物选择 米汤:将大米煮烂后取上层清液。大米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经过煮制后,易于宝宝消化吸收,能为宝宝补充能量,且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研究表明,米汤中的碳水化合物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肠道渗透压,对缓解腹泻有帮助。 苹果泥:苹果含有果胶,果胶具有吸附肠道毒素、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可以将苹果洗净、去皮、切块,蒸熟后压成泥状给宝宝食用。不过,要注意选择成熟度适中的苹果,未成熟的苹果中鞣酸含量较高,可能会加重便秘。 山药粥:山药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与大米一起煮成粥。山药中的黏蛋白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二、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口服补液盐:腹泻会导致宝宝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口服补液盐可以有效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预防脱水。按照说明书正确冲调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喂给宝宝,一般每千克体重每小时可补充50-100毫升。对于一岁的宝宝,要密切观察其服用情况,确保补液量足够。 2.白开水:在两次服用口服补液盐之间,可以给宝宝适量喂些白开水,以满足日常生理需要,但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宝宝对补液盐中电解质的吸收。 三、注意腹部保暖 1.一岁宝宝腹部着凉容易加重腹泻症状。可以给宝宝穿上肚兜,或者用温热的毛巾(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宝宝)热敷腹部,但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宝宝皮肤,可垫一层薄布。腹部保暖有助于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泻带来的不适。 四、观察病情变化 1.腹泻次数和性状:密切关注宝宝腹泻的次数和大便的性状。如果腹泻次数逐渐减少,大便性状由水样便逐渐变为糊状便,说明病情在好转。如果腹泻次数增多,大便中出现脓血、黏液等异常情况,或者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发热、哭闹不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肠炎等其他疾病的可能。 2.精神状态:注意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宝宝精神好,能正常玩耍、进食,说明病情相对稳定;如果宝宝精神差,嗜睡,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或其他严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处理。 特殊人群提示(一岁宝宝) 一岁宝宝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腹泻期间要特别注意护理。要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然后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的发生。同时,要避免给宝宝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辣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宝宝肠道,加重腹泻症状。另外,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宝宝增减衣物,保证宝宝休息充足,有利于身体恢复。
2025-10-17 13:11:01 -
突然肚子痛拉肚子怎么办
首先初步判断病情轻重,若偶尔肚子痛、拉肚子不影响生活等为轻微情况,若肚子痛剧烈、拉肚子频繁伴高热等为严重情况需立即就医;接着有非药物缓解措施,包括让患者适当休息、补充水分、腹部保暖;然后是饮食调整,急性期暂时禁食后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食物,缓解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且避免油腻辛辣等;最后若处理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据情况检查并治疗。 一、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1.轻微情况:如果只是偶尔的肚子痛、拉肚子,不影响正常生活,没有发热、脱水等表现,可能是饮食不当等引起的轻度胃肠不适。例如吃了少量不洁食物或生冷食物后出现的短暂症状。 对于儿童,要考虑是否是添加新的辅食不太适应等情况。 2.严重情况:如果肚子痛剧烈,拉肚子频繁,伴有高热(体温≥38.5℃)、呕吐不止、大便带血、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婴儿每日尿量少于200ml,幼儿少于300ml,儿童少于400ml)等情况,可能是感染性肠炎、肠梗阻等严重疾病,需立即就医。 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病情发展较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1.休息与体位 让患者适当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平卧,膝盖下可垫个枕头,稍微抬高腿部,这样有助于缓解肚子痛。 儿童要保证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剧烈活动加重不适。 2.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防止脱水。可以每10-15分钟喝10-20ml左右。 对于儿童,要注意用小勺慢慢喂水,避免呛咳。如果拉肚子严重,还可以考虑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冲调,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3.腹部保暖 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可在热水袋外面裹上毛巾,放置在腹部,每次热敷15-20分钟左右。 儿童腹部保暖时要更小心,温度控制在40℃左右,并且密切观察皮肤情况。 三、饮食调整 1.急性期饮食 在肚子痛拉肚子急性期,应暂时禁食4-6小时,让胃肠得到休息。 对于儿童,禁食时间可适当缩短,如2-3小时。之后可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汤、稀藕粉等。 2.缓解期饮食 随着症状缓解,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面条、馒头、蒸蛋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冰淇淋等。 老年人在饮食调整时要注意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去刺)、豆腐等,但要煮得软烂易消化。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后,肚子痛拉肚子的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出现了前面提到的严重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例如,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如果是肠梗阻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等处理。
2025-10-17 13:09:29 -
浅表性胃炎怎么治愈
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作息及心理调节)、药物治疗(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规范治疗)及定期复查,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各治疗环节有不同需注意之处,通过综合措施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方案以助康复。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规律进食,避免过饥过饱。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浅表性胃炎的症状。同时,应减少腌制、烟熏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不利于消化的成人化刺激性食物;老年人则需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便于消化吸收。 作息方面: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影响身体的生物钟,干扰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不利于浅表性胃炎的康复。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时长需求不同,儿童一般需要10-14小时睡眠,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5-7小时左右,应根据自身情况保证合理作息。 2.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加重胃炎症状。不同性别在心理调节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影响,需更注重情绪的自我调节,可通过听音乐、冥想、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 二、药物治疗 1.保护胃黏膜药物:如铝碳酸镁等,这类药物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适用于大多数浅表性胃炎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儿童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剂型。 2.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包括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更强、更持久,适用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明显胃痛、反酸等症状的患者。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胃酸分泌功能与成人不同,不当使用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三、病因治疗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浅表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如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等。不同年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治疗需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药物的耐受性等。 四、定期复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的变化。对于患有浅表性胃炎的不同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病情可能会有潜在的变化,更需密切关注;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和胃黏膜的恢复情况。通过定期复查,医生可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合适的治疗。
2025-10-17 13:07:13 -
乙状结肠息肉的症状
乙状结肠息肉症状多样,因息肉大小、数量、有无并发症等而异,有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或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有便血表现为大便表面带鲜血;长期慢性失血可致全身贫血;部分较大息肉可脱垂,脱垂后可能嵌顿,出现相关不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治疗措施。 一、肠道刺激症状 腹泻或排便习惯改变:较小的息肉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导致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数次甚至十余次,粪便性状多为不成形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发生变化,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原本每天清晨排便一次,患病后变为每天数次排便,且大便稀薄。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出现,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 腹痛:较大的息肉可能阻塞肠道,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从而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轻度胀痛,也可能在进食后或活动后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成人则能较清晰地表述疼痛的部位和程度。 二、便血 便血特点:息肉表面的血管比较丰富,当大便通过时可能摩擦息肉导致出血,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多为鲜红色,一般不与粪便相混合。如果是低位的乙状结肠息肉,便血可能更明显地附着在粪便表面。这种便血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但需要注意与其他肛肠疾病引起的便血相鉴别。对于有长期便血情况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就医检查。 出血量差异:少量息肉出血时,出血量较少,可能仅在粪便表面见到少量血丝;而较大的息肉或数量较多的息肉出血时,出血量可能相对较多,但一般不会出现大量呕血样的出血情况(大量出血多提示肠道内有较严重的病变,如肠道肿瘤等,但乙状结肠息肉大量出血相对少见)。 三、全身症状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尤其是儿童患者,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成年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容易感到疲劳,工作耐力下降。对于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因为贫血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其他特殊情况 息肉脱垂:部分较大的乙状结肠息肉可能随着排便过程脱垂至肛门外,尤其是在排便用力时更易发生。儿童患者发生息肉脱垂时可能会因不适而哭闹,成人则能明显感觉到肛门有肿物脱出,脱出后可自行回纳或需要用手辅助回纳。如果息肉脱垂后不能及时回纳,可能会引起嵌顿,导致局部疼痛、水肿等症状。 总之,乙状结肠息肉的症状具有多样性,不同个体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尤其是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肠镜等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7 13:06:16 -
慢性胃炎症状及表现是什么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早饱、餐后饱胀、嗳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人群表现有差异,老年、孕妇、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人群相关症状可能更明显或特殊。 一、常见症状 1.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例如,部分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进而出现隐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中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相对更模糊,而年轻患者可能能更准确指出疼痛位置。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暴饮暴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可能相对更顽固。 2.消化不良症状 早饱:患者进食量比正常时明显减少就感觉已经吃饱,例如正常能吃一碗饭,现在吃半碗就觉得很饱,不能再进食。 餐后饱胀:进食后一段时间内(通常是1-2小时),上腹部出现胀满感,感觉食物在胃内难以消化。年龄较大的人群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餐后饱胀。女性在生理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状。有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吃辛辣、油腻食物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明显。 嗳气:患者会不自觉地频繁嗳气,将胃内气体通过口腔排出。部分患者在情绪紧张时,嗳气症状可能会加重。 二、其他表现 1.食欲减退 患者对食物的欲望降低,不想进食,食量明显减少。不同年龄层表现有别,儿童如果患有慢性胃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阶段,需要充足营养,食欲减退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女性在孕期如果患有慢性胃炎,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这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孕期需要保证胎儿的营养供应,食欲减退可能影响母婴健康。有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也容易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 2.恶心、呕吐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会出现恶心感,严重时可导致呕吐。呕吐物一般为胃内的容物,可能是未消化的食物。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衰退,恶心、呕吐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发生。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孕妇,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会因为孕期激素变化等因素而加重,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因频繁呕吐导致脱水等并发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可能在感染活动期更为明显。 3.反酸、烧心 反酸:患者感觉有酸性物质从胃内反流至口腔。例如,经常在空腹时或进食后出现反酸现象。 烧心: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烧灼感,通常是由于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年轻女性如果长期穿紧身衣物,可能会加重烧心症状,因为紧身衣物会增加腹部压力,促进胃酸反流。有肥胖问题的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堆积,也更容易出现反酸、烧心症状。
2025-10-17 13:0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