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展开
  • 肋间动脉是发自哪里

    肋间动脉是自胸主动脉发出的11-12对肌膈动脉,沿第1-11肋的肋沟前行,分支分布于胸前壁、腹壁肌和皮肤,主要分支有肌支、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 1.肌支: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和膈肌。 2.腹壁上动脉:起自第7-9肋间动脉,分布于腹直肌。 3.腹壁下动脉:起自第12对肋间动脉,分布于腹直肌鞘和下腹壁的皮肤。 需要注意的是,肋间动脉的具体分支和分布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您有相关的健康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的医生。

    2025-07-31 14:42:32
  • 变异性心绞痛的症状是什么

    变异性心绞痛症状有:通常休息时无诱因发作,疼痛剧烈、持续久,程度比稳定型重;发作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是重要特征;部分伴心律失常、血压波动,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或有差异,中老年人、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冠心病家族史者等为高危人群。 胸痛发作特点:通常在休息时发作,没有明显的诱因。疼痛程度一般较为剧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发作持续15分钟甚至更久。这种胸痛往往程度比稳定型心绞痛更重,患者可能会感到压榨性、闷痛或剧痛等。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性别上,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病,但有研究显示男性发病比例可能相对略高一些;从生活方式来看,有吸烟、高脂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有冠心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也是高危人群。 心电图表现: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这是变异性心绞痛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性表现,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相应导联的ST段呈一过性抬高,而缓解后ST段可恢复正常。对于有胸痛症状且怀疑变异性心绞痛的患者,心电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中,通过心电图捕捉到ST段抬高的表现对于诊断变异性心绞痛具有关键意义。 其他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等;也可能出现血压的波动,发作时血压可能升高,缓解后血压可恢复至基础水平,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在特殊人群中,比如老年患者,可能伴随症状表现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和检查来明确诊断;女性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核心的胸痛及心电图改变等特征是相似的;有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由于基础疾病的影响,变异性心绞痛的症状可能会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

    2025-07-24 12:32:29
  • 休克早期血压变化是什么

    休克早期属于代偿期,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且脉压差减小,不同人群休克早期血压变化意义类似,儿童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脉压差减小更敏感,女性无本质差异但需考虑特殊因素,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者代偿受干扰,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早期识别休克。 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在休克早期,机体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等激素,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外周血管收缩,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此时部分患者的血压可处于正常范围,甚至可能出现轻度升高的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感染性休克早期,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血压仍可维持在正常水平,这是机体通过自身调节试图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的表现。 脉压差减小:虽然收缩压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但舒张压往往升高,导致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减小。这是因为外周小血管收缩更为明显,使得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更为显著。脉压差减小是休克早期比较重要的血压变化指标,通过监测脉压差可以较早发现休克早期的情况。比如在创伤性休克早期,脉压差减小常常是早期预警的一个重要信号,因为外周血管收缩导致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上升,而收缩压在早期由于心脏代偿性输出尚可维持正常或轻度升高,从而出现脉压差减小的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休克早期血压变化的意义类似,但需要结合各自特点进行观察。例如儿童休克早期,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脉压差减小等表现可能更为敏感;女性在休克早期的血压变化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需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等因素对休克代偿的影响;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休克早期的血压变化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干扰,其代偿机制的启动和血压变化可能与无基础疾病者不同,需要更密切监测血压及脉压差等指标来早期识别休克。

    2025-07-24 12:30:09
  • 心绞痛分型有哪些

    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类。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由体力劳动等诱因诱发,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基础上心肌需氧量增加,中老年人等易患,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不稳定,发作频繁等,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有关,各年龄段可发病,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易患,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处理,老年人、绝经后女性需特别关注。 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诱因诱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相对稳定。 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心肌需氧量的增加。例如,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地增加供血,从而引发心绞痛。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内皮易受损,更易发生稳定型心绞痛。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增加患病风险。 不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病情相对不稳定,疼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可在休息时发作。 发病机制:多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有关,如斑块破裂、糜烂,继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更易患病,其生活方式往往存在不良因素,如长期大量吸烟、过度劳累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相较于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变化更快,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及时的处理。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血管调节能力下降,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对于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需要特别关注其激素水平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025-07-24 12:28:04
  • 血压高低压差多少正常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脉压差一般在30-40mmHg,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会影响脉压差,老年人脉压差偏大较常见需关注,儿童脉压差小,脉压差异常可能提示疾病,妊娠期女性脉压差也会有变化需密切监测。 一、影响脉压差的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大动脉弹性减退,脉压差会逐渐增大。例如,年轻人动脉弹性好,脉压差相对较小;老年人动脉弹性下降,脉压差往往偏大。 2.生活方式 饮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可能影响脉压差。长期高盐摄入导致钠水潴留,收缩压升高,若舒张压影响相对较小,脉压差可能增大。 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和心脏功能,对脉压差有积极影响。而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动脉弹性降低,脉压差异常。 3.病史:某些疾病会影响脉压差。例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舒张期血液反流,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心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可正常或降低,脉压差增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可能导致脉压差减小。 二、特殊人群脉压差情况 1.老年人:老年人脉压差偏大较为常见,这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弹性减退密切相关。应注意监测血压,积极控制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如控制血脂、血糖,戒烟限酒等。同时,由于老年人血压波动较大,要注意平稳降压,避免血压过度波动对心脑等重要器官造成不良影响。 2.儿童:儿童的脉压差通常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儿童血管弹性较好。但如果儿童出现脉压差异常改变,可能提示某些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需及时就医检查。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脉压差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一般早期变化不明显,中晚期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因素,可能会出现脉压差的改变。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以保障母婴健康。

    2025-07-24 12:26: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