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展开
  • 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如何急救

    首先确保现场环境安全,判断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若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先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然后使用AED,打开电源、粘贴电极片、分析心律并除颤,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要尽快呼叫EMS并持续急救操作。 一、判断环境与患者状态 1.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远离危险区域。然后迅速判断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情况。如果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仅有喘息、大动脉(如颈动脉)搏动消失,高度怀疑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 二、进行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双手交叠,手指交叉抬起,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对于儿童(1-8岁),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厘米),婴儿(1岁以下)用两拇指或一手环抱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4厘米),频率同样为100-120次/分钟。 2.开放气道:在胸外按压30次后,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清除口腔内异物等。 3.人工呼吸: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持续1秒以上,确保胸廓起伏。 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打开AED:迅速取出AED,打开电源,按照AED的语音提示操作。 2.粘贴电极片:将电极片按照AED的指示粘贴在患者胸部,一个贴在右锁骨下,另一个贴在左乳头外侧。 3.分析心律并除颤: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如果提示需要除颤,在患者身体不接触他人的情况下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特别注意力度和部位,因为儿童的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在使用AED时,要使用儿童专用电极片(如果有),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准确调整按压和通气的比例等操作。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时,要更加轻柔地操作,避免造成额外的损伤,同时要尽快呼叫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尽快将患者转运到有进一步治疗条件的医院。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心脏病史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在急救过程中要尽量记录患者发病前后的症状等信息,为后续的医疗救治提供参考。同时,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2025-10-09 11:55:39
  • 急性心梗心电图有什么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有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高尖T波、ST段斜型抬高)、急性期(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出现病理性Q波、T波倒置)、亚急性期(ST段恢复至基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慢性期(Q波持久存在、T波可恢复或稳定)等特点,对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重要,需结合症状等综合判断并启动救治。 超急性期 ST段抬高: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高尖T波,随后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此阶段心肌严重缺血但尚未坏死,若能及时开通血管,部分心肌可避免坏死。对于有胸痛等症状且心电图出现超急性期改变的患者,需高度警惕急性心梗,尤其是年轻患者、女性患者等特殊人群,因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易被忽视,应尽快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急性期 ST段弓背向上抬高: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型,抬高的ST段可呈单向曲线,随后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反映心肌坏死)。Q波的出现提示心肌已经发生不可逆损伤,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Q波出现时间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遵循这一演变规律。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心肌代偿能力相对较弱,ST段抬高及Q波出现的演变可能相对更为迅速明显。 T波倒置:随着病情进展,抬高的ST段可逐渐回落,T波开始倒置,由直立逐渐变为倒置加深。 亚急性期 ST段恢复至基线:抬高的ST段在数日至2周左右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此阶段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由于其心血管并发症风险较高,更需密切关注ST段恢复情况,积极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促进心肌恢复。 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T波倒置的深度逐渐减轻,倒置的T波可能逐渐趋于平坦等改变。 慢性期 Q波持久存在:病理性Q波大多永久存在。部分患者可能形成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对于有陈旧性心梗病史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长期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控制,以降低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T波可恢复或趋于稳定:T波可能不再进一步加深或倒置情况趋于稳定,但也可能长期存在倒置等改变,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随访观察心肌情况。 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点对于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出现疑似急性心梗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应迅速启动救治流程。

    2025-10-09 11:52:24
  •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改变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较常见心电图现象,其心电图改变有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V2-V5导联常见,幅度0.1-0.6mV左右)、J点抬高与ST段延续、常伴ST段抬高出现T波高耸;本身良性但需与急性心肌梗死等鉴别,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心电图改变需结合其生理特点综合评估。 ST段抬高: 形态: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这是早期复极综合征最典型的ST段改变特征。在V2-V5导联较为常见,也可出现在其他导联。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ST段抬高出现在V2-V5导联。 范围:ST段抬高的幅度一般在0.1-0.6mV之间,少数患者可超过0.6mV。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ST段抬高幅度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青壮年人群ST段抬高幅度相对较青壮年女性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总体上主要依据ST段形态和幅度来判断。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ST段抬高的形态和幅度变化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心电图表现。 J点抬高:J点是QRS波群终点与ST段起始点的交点,早期复极综合征时J点常抬高,与ST段抬高相延续,形成ST段抬高的起始部分。J点抬高可使ST段起始部上移,与正常心电图的ST段起始形态不同。 T波改变:常伴随ST段抬高出现T波高耸,T波升支与ST段抬高部分相连,降支相对较陡。在ST段抬高的导联,T波振幅增高,例如在V2-V5导联,T波高耸较为常见。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运动人群,其T波改变可能与非运动人群有一定区别,但总体上早期复极综合征的T波改变是在ST段抬高基础上的伴随表现。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在判断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改变时,需要结合家族史综合分析,因为家族史可能提示遗传等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背景。 早期复极综合征本身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心电图变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儿童的心脏电生理特点与成人有一定差异,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儿童中的心电图改变可能在ST段抬高幅度、导联分布等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来准确判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对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一定变化,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也需要结合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2025-10-09 11:51:41
  • 羟丁酸和乳酸脱氢酶高是心肌炎吗

    羟丁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高可能提示心肌炎,但非特异性指标,心肌炎时它们升高是因心肌细胞受损释放,不过肝脏疾病、骨骼肌疾病等也可致其升高,心肌炎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病原学、心脏超声等诊断,儿童和老年人患心肌炎时需特殊关注并综合多方面判断。 一、羟丁酸脱氢酶(HBDH)与乳酸脱氢酶(LDH)的特点 羟丁酸脱氢酶:是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之一,其升高常见于心肌损伤等情况。在心肌细胞受损时,细胞内的HBDH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HBDH水平升高。 乳酸脱氢酶: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如心肌、骨骼肌、肝脏等。当这些组织发生损伤时,LDH可释放进入血液,使血清LDH水平升高。 二、心肌炎时羟丁酸和乳酸脱氢酶高的机制 当发生心肌炎时,心肌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损伤,细胞内的HBDH和LDH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液中HBDH和LDH水平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HBDH和LDH升高并非心肌炎所特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它们升高,比如: 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细胞受损时,也会释放LDH入血,同时HBDH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骨骼肌疾病: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等骨骼肌疾病,骨骼肌细胞内的LDH等释放,可导致血清LDH及HBDH升高。 三、心肌炎的其他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有发热、乏力、心悸、胸痛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差、拒食等非特异性表现。 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异常,如ST段压低、T波倒置,或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抗体检测等查找病因,如柯萨奇病毒抗体等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病毒性心肌炎。 心脏超声检查:可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心脏结构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肌运动减弱、心腔扩大等改变。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儿童:儿童患心肌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HBDH和LDH升高需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综合判断。儿童的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患心肌炎时,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HBDH和LDH升高的情况下,要更全面地评估心脏功能和寻找可能的病因,因为老年人的病情往往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5-10-09 11:50:54
  • 冠心病会引起头晕吗

    冠心病有可能引起头晕,其机制包括心输出量减少和心律失常,不同人群如老年、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者头晕特点不同,出现头晕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治疗措施改善脑部供血缓解头晕。 冠心病导致头晕的机制 心输出量减少:冠心病患者若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当心输出量不能满足脑部的血液供应时,就可能引起头晕。例如,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心脏射血功能下降,脑部灌注压降低,从而引发头晕症状。 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会打乱心脏的正常节律,影响心脏的有效泵血,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不稳定,引起头晕。比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输出量可减少20%以上,容易出现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人群冠心病引起头晕的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脑动脉硬化相对常见。当冠心病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或脑供血进一步不足时,头晕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老年人对头晕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头晕可能会影响其平衡功能,增加跌倒的风险。 女性人群:女性冠心病患者在头晕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除了心输出量减少等因素外,女性的内分泌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例如,在更年期前后,女性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使得冠心病引起头晕的情况在女性中可能有其独特的表现。 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脂异常等情况,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病变,增加头晕发生的可能性。比如,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血脂升高,易在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加重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头晕。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头晕的发生风险更高。高血压会使血管压力增加,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这些基础疾病与冠心病相互影响,共同导致脑部供血异常,引发头晕。例如,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会影响脑部小血管的功能,加上冠心病导致的大血管病变,双重作用下更容易出现头晕症状。 如果冠心病患者出现头晕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脑部供血,缓解头晕症状。

    2025-10-09 11:49: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