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展开
  •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临床诊断需考虑多数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及心肌损害表现如精神萎靡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病原学可分离病毒或抗体滴度升高等,心电图可见ST-T改变等异常,超声心动图能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还需与风湿性心肌炎等其他心肌损害疾病鉴别。 一、临床诊断依据 1.前驱感染史:多数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段儿童前驱感染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儿可能以非特异症状为主。 2.心肌损害表现:患儿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婴儿可表现为拒食、发绀、四肢凉、嗜睡等;体征可见心率异常(过快或过缓)、心音改变(低钝等)、心脏扩大,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奔马律、发绀及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体征等。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儿童该指标的正常范围有差异,需结合儿童生理特点判断异常。 病原学检查:可从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出病毒,或恢复期血清同型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病毒类型,有助于病因诊断。 2.心电图检查:可见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QRS波低电压等异常,不同心律失常表现可反映心肌受损程度和部位,婴儿心电图异常可能更隐匿,需多次复查对比。 3.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心腔扩大、心包积液等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能直观评估心脏形态及收缩舒张功能,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段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超声表现需结合生理发育特点分析。 三、鉴别诊断 需与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其他可能引起心肌损害的疾病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及进一步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尤其要关注不同年龄儿童可能混淆疾病的临床特点差异。

    2025-10-09 11:12:36
  • 心电肢体导联低电压什么意思

    心电肢体导联低电压是指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振幅算术和肢体导联<0.5mV、胸导联<0.8mV,有生理性(体型、过度通气)和病理性(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肌病、肺气肿等)因素,单纯低电压无特异性症状,伴症状提示器官病变,需结合病史等,进一步行心脏超声、胸部X线或CT等检查明确原因。 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情况 生理性因素: 体型因素: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较厚,电流传导时衰减增加,可能出现肢体导联低电压。例如,一些体重指数较高的个体,脂肪层对心电信号的阻挡作用使得心电图上肢体导联的电压表现较低。 过度通气:剧烈过度通气时,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电肢体导联低电压。比如长时间剧烈哭闹的儿童过度通气后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病理性因素: 心包积液:中等量以上的心包积液可使心肌与电极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导致心电信号衰减,出现肢体导联低电压。例如一些患有结核性心包炎等导致心包积液的患者。 胸腔积液:大量胸腔积液时,胸腔内液体影响了心电信号的传导,也可能引起肢体导联低电压。如患有肺炎旁胸腔积液的患者。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病患者,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心肌的电活动异常,可能出现肢体导联低电压。 肺气肿:肺气肿患者肺部含气量增多,肺组织对心电信号的传导作用改变,可导致肢体导联低电压。 临床意义及进一步检查 临床意义:单纯的心电肢体导联低电压本身可能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但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如果同时伴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心脏或肺部等重要器官的病变。 进一步检查:当发现心电肢体导联低电压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比如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包情况、心肌厚度等;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了解胸腔、肺部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要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心脏彩超等检查来排除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低电压情况。例如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儿童,更要重视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2025-10-09 11:11:20
  • 心脏动脉硬化症状有哪些

    心脏动脉硬化的症状表现因人群而异,可有心绞痛(劳累或情绪激动时胸骨后等部位压榨性等疼痛,休息或服药可缓解,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持久,伴多种症状及并发症,不同人群风险及表现有别)、心力衰竭(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不同人群相关因素不同)、心律失常(表现多样,不同年龄人群及有特定病史者情况不同),部分早期或轻症者可无症状仅体检发现,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出现无症状情况。 心绞痛:多见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年龄较大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女性在更年期前后可能心绞痛表现与男性有一定差异,长期吸烟、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更高且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有家族心脏病史、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老年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可能症状更隐匿,易被误诊。 心力衰竭: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开始可能是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年龄较大者心脏功能本身可能有所减退,有长期心脏疾病病史者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女性在围绝经期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 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悸、心慌、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不同年龄人群心律失常表现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多,心律失常更易诱发其他严重情况,有心脏动脉硬化且合并糖尿病等病史者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更高。 无症状表现:部分早期或病情较轻的心脏动脉硬化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时发现异常,长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易出现这种情况,中年男性在高压工作生活下若有不良生活方式也易出现无症状的心脏动脉硬化情况。

    2025-10-09 11:09:04
  • 上腹增强ct能检查心脏么

    上腹增强CT一般不用于检查心脏,上腹增强CT主要对上腹部器官成像,心脏检查有专门手段如心脏超声、心脏MRI、心脏冠脉CT等,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人群在心脏检查时需考虑各自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式。 一、上腹增强CT的成像范围与重点 上腹增强CT扫描的层面主要集中在上腹部区域,射线投射方向等设置使得其对心脏的显示效果不佳。心脏有其自身特定的解剖位置和形态,需要专门针对心脏的检查手段,如心脏超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或心脏CT(专门的心脏冠脉CT等)来进行详细评估。 二、心脏检查的专门手段及原因 1.心脏超声:可实时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肌厚度、心腔大小、瓣膜运动等,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有重要诊断价值,而且是无辐射的检查方法,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对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更具优势。 2.心脏MRI:能清晰显示心脏的解剖结构,包括心肌、心腔、大血管等,还可评估心肌的活性等,对于心肌病变、心脏肿瘤等的诊断有较高价值,不过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有一定限制。 3.心脏冠脉CT: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情况,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有无狭窄等,但同样是针对心脏特定血管的检查手段。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进行任何检查都需考虑辐射影响,而上腹增强CT有辐射,若不是病情必需,一般不选择上腹增强CT来检查心脏,而更倾向于无辐射或辐射小的心脏超声等检查方法。 孕妇:孕妇对辐射较为敏感,上腹增强CT的辐射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若涉及心脏检查需求,会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式,如必要时可能选择心脏超声等检查。 有基础疾病人群:比如本身有心脏疾病且需要评估心脏情况的患者,若考虑进行心脏检查,会根据患者具体基础疾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如对于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选择需要使用造影剂的心脏CT等检查时需谨慎评估风险,而心脏超声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之一。

    2025-10-09 11:08:13
  • 什么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Ⅰ型与Ⅱ型,Ⅰ型P-R间期渐长伴P波受阻及RR间期渐短,Ⅱ型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且下传QRS多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病因有多种心脏疾病、健康人或运动员等,临床表现依阻滞程度和心室率而异,诊断靠心电图,无症状轻度者定期随访,有症状或重者依情况可能植入起搏器,儿童因先天或感染等需关注原发病优先非药物干预,成人多与后天心脏疾病相关依基础病选方案,特殊病史者兼顾原发病管理及心脏功能评估。 一、定义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指心房冲动部分不能传入心室,表现为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按心电图表现分为两型:Ⅰ型(文氏型或莫氏Ⅰ型)与Ⅱ型(莫氏Ⅱ型)。 二、心电图特征 Ⅰ型(文氏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RR间期逐渐缩短,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 Ⅱ型(莫氏Ⅱ型):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下传的QRS波群多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三、病因 可由多种心脏疾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见于健康人或运动员,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四、临床表现 取决于阻滞程度和心室率快慢。轻度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无症状;较重时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特征明确阻滞类型及程度。 六、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轻度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定期随访,无需特殊治疗。 有症状或阻滞程度较重者:需根据病因等情况,可能采取植入起搏器等治疗。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问题或感染等引起,需密切关注原发病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治疗时充分考虑儿童生理特点,避免不恰当治疗。 成人:多与后天心脏疾病相关,治疗时结合基础疾病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治疗方案,优先非药物干预措施。 特殊病史人群:如有冠心病等病史者,需在治疗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兼顾原发病的管理,定期评估心脏功能等指标。

    2025-10-09 11:07: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