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研究及教学工作。曾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了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培训,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学习。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研项目及院基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同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及省部级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研究。2004取得国家级GCP证书,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
曾获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历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暨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糖尿病学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内分泌学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暨青少年生长发育学组副组长、陕西省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与专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及生长发育障碍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下丘脑垂体疾病、矮小及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怎么预防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合理饮食(控制热量、均衡营养、控盐)、适量运动(选合适方式、坚持规律)、维持健康体重(算BMI、关注特殊人群)、定期体检(监测血糖及其他指标)、戒烟限酒(吸烟增风险要戒烟,限酒防干扰血糖)。 一、合理饮食 1.控制热量摄入:根据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等来确定每日所需热量。例如,成年人若从事轻体力劳动,每千克体重每日约需25-30千卡热量。要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如油炸食品、甜品等。研究表明,长期高热量饮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 2.均衡营养搭配: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合理比例。碳水化合物应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精制谷物的摄入,一般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约占15%-20%;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占20%-30%。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如燕麦中的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血糖波动。 3.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应控制在6克以内。高盐饮食会影响血压等代谢指标,间接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例如高盐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影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二、适量运动 1.选择合适运动方式:不同年龄、身体状况人群可选择不同运动。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打篮球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每天步行3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以运动时稍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例如,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30%-40%。 2.坚持规律运动: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工作中可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如伸展肢体等。规律运动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对于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长期坚持运动能改善身体代谢功能。 三、维持健康体重 1.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正常BMI范围为18.5-23.9。超重或肥胖人群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重,每周减重0.5-1千克较为合适。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每减轻5%-10%,患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25%左右。 2.关注特殊人群体重管理:对于儿童青少年,要避免过度喂养,保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防止肥胖发生,因为儿童期肥胖易延续至成年,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对于老年人,要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运动和合理饮食维持健康体重,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体重管理更需谨慎。 四、定期体检 1.血糖监测:3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人群更应密切监测。例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能更好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其他指标检测:同时检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因为高血压、高血脂与糖尿病常伴随发生,相互影响。如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血脂异常,需同时进行干预,以综合预防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 五、戒烟限酒 1.戒烟:吸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增加患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可通过逐渐减少吸烟量、寻求戒烟辅助工具(如戒烟口香糖等)或咨询医生获取戒烟支持等方式戒烟。 2.限酒:男性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干扰血糖调节,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如男性一天饮用啤酒不超过750毫升,或葡萄酒不超过250毫升,或38度白酒不超过50毫升;女性相应减少。
2025-10-10 12:58:51 -
血脂高尿酸高如何调理才会降
血脂高尿酸高可通过饮食、运动、生活方式调整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调理。饮食要控制总热量、限制高嘌呤和高脂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食物;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生活方式要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儿童青少年及有基础疾病人群需各有注意要点。 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因为这些食物嘌呤含量高,会升高尿酸水平。以每100克食物计算,内脏类嘌呤含量通常在150-500mg,海鲜类也多在100-500mg,而普通蔬菜嘌呤含量多在100mg以下。 减少高脂食物摄入:控制油脂摄入,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g,少吃油炸食品、肥肉等,因为高脂食物会加重血脂升高,比如肥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导致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降低血脂,例如燕麦中的膳食纤维能结合胆固醇,促进其排出体外。 运动调理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km/h)、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是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脂肪代谢,有助于降低血脂和尿酸。例如,坚持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血脂、尿酸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力量训练: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每周2-3次。力量训练能增加肌肉量,肌肉量增加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长期控制体重和代谢指标。但力量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受伤。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加重血脂异常,还会升高尿酸水平,所以必须戒烟。饮酒尤其是啤酒,会促进尿酸生成,应限制饮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饮酒量(ml)×酒精浓度(%)×0.8=酒精克数。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7-8小时。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代谢调节,导致血脂、尿酸代谢紊乱。例如,睡眠不足可能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而影响血糖、血脂和尿酸的代谢。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血脂高尿酸高时,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饮食上更要注意清淡易消化,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g,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尿酸排泄。 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代谢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要注意避免在孕期或哺乳期盲目进行降血脂降尿酸的激进干预,如需干预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孕期和哺乳期的代谢变化与非特殊时期不同。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异常的风险可能增加,更要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如适当增加钙的摄入预防骨质疏松等。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血脂高尿酸高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引起。此时应鼓励健康饮食,如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鼓励规律运动,如每天保证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调理血脂高尿酸高时要特别注意。例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脂尿酸的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降血脂尿酸的某些措施可能会影响血糖,要在医生综合评估下进行调理,确保各项指标平稳。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在调整生活方式时,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血压不稳定可能加重心脑血管损害。
2025-10-10 12:54:47 -
孕期血糖高怎样控制
孕期血糖高需从多方面进行控制,包括饮食上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等并少食多餐;运动选择合适方式、时间和频率;定期监测血糖,包括频率和方法;定期产检,关注相关项目和频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高龄孕妇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有特殊注意事项,要综合多方面措施确保自身和胎儿健康。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避免精制糖和高糖食物。蛋白质约占总热量的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约占总热量的20%-30%,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如橄榄油、鱼油等。 少食多餐:将每日三餐分为5-6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比如,可在两餐之间增加一些低热量的零食,如一小把坚果、半个苹果等。 运动锻炼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适合孕期血糖高的运动有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散步是比较安全且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每天可进行3次,每次20-30分钟,速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孕妇瑜伽可以帮助孕妇保持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同时调节血糖,但要在专业瑜伽教练指导下进行。游泳则是全身性的运动,对关节压力小,适合有条件的孕妇。 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饭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每周运动3-5次,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控制血糖效果。但如果孕妇有先兆流产、胎盘低置等情况,则不宜进行运动锻炼,需遵循医生建议。 血糖监测 监测频率: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一般每天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4.4-6.7mmol/L。如果血糖控制不稳定,可能需要增加监测次数,如每天监测4-7次,包括睡前血糖等。 监测方法: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按照血糖仪的操作说明正确采血和测量血糖。同时,要注意血糖仪的校准和试纸的有效期,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定期产检 产检项目:孕期血糖高的孕妇要定期进行产检,除了常规的产检项目外,还需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它可以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要求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0%。同时,要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通过B超等检查监测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以及羊水、胎盘等情况。 产检频率:一般孕早期每2周产检一次,孕中期每1-2周产检一次,孕晚期每周产检一次。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或有其他并发症,可能需要增加产检频率。 心理调节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孕妇的心理状态会影响血糖水平,长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因此,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可以参加孕妇瑜伽班、孕妇俱乐部等活动,与其他孕妇交流经验,互相鼓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年龄≥35岁)孕期血糖高的风险相对较高,除了上述的饮食、运动、监测等措施外,更要密切关注产检结果,及时发现胎儿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同时,高龄孕妇在运动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剧烈运动,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这类孕妇本身就有较高的孕期血糖高的风险,所以在孕期要更加严格地进行饮食控制和血糖监测。从备孕阶段就可以开始关注血糖情况,提前做好饮食和运动的规划,定期进行产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总之,孕期血糖高的控制需要综合饮食、运动、监测、产检和心理调节等多方面的措施,孕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控制方案,以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10 12:51:34 -
吃什么降糖快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糙米,低糖水果蓝莓、柚子,优质蛋白食物鸡胸肉、鲫鱼,菌类食物香菇、木耳来辅助控糖,但食物降糖不能替代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并密切监测血糖。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燕麦:燕麦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如β-葡聚糖等。研究表明,摄入燕麦后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平稳血糖。例如,糖尿病患者每餐食用50-100克左右的燕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燕麦可以煮成燕麦粥,也可制作成燕麦饭等。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减少燕麦的摄入量,并注意搭配其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老年人食用燕麦时要注意煮烂,便于消化吸收。 2.糙米:糙米保留了外层的麸皮和胚芽,膳食纤维含量比精米高很多。进食糙米后,其消化吸收速度相对较慢,能使血糖上升较为平缓。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将糙米与精米按1:2或1:3的比例搭配食用。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糙米需注意控制量,避免因膳食纤维过多引起胃肠道不适;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糙米时要注意烹饪方式,如提前浸泡后再煮,以改善口感和消化性。 二、低糖水果 1.蓝莓:蓝莓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同时其升糖指数较低。有研究显示,食用蓝莓后,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可能会得到改善。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50-100克蓝莓较为合适。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可将蓝莓作为少量的加餐水果,注意不要一次食用过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有胃肠道功能不佳的情况,可将蓝莓制成果泥后食用,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柚子:柚子含糖量相对较低,且含有类胰岛素成分,有助于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柚子,每次食用100-150克左右。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柚子时要根据年龄和血糖控制情况来调整量;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伴有胃肠疾病,如胃溃疡等,要注意避免在空腹时食用柚子,以免刺激胃黏膜。 三、优质蛋白食物 1.鸡胸肉:鸡胸肉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脂肪含量低。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鸡胸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蛋白质需求,且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可以将鸡胸肉清蒸、烤制或凉拌。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鸡胸肉可切成小块制作成鸡肉泥等形式,便于儿童食用;老年糖尿病患者烹饪鸡胸肉时要尽量清淡,避免添加过多油腻的调料。 2.鲫鱼:鲫鱼富含优质蛋白质,同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食用鲫鱼可以采用清蒸等方式。一般建议每周食用2-3次鲫鱼,每次食用量在100-150克左右。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鲫鱼要注意去骨,防止卡喉;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要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鲫鱼的摄入量,因为鲫鱼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过多摄入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四、菌类食物 1.香菇:香菇含有多糖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的作用。研究发现,香菇多糖可能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可以将香菇用于炒菜、炖汤等。一般每餐可食用50-100克香菇。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香菇要注意烹饪熟透,保证食品安全;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香菇时要注意适量,避免一次食用过多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 2.木耳:木耳中的多糖成分对血糖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木耳可以凉拌、炒菜或煲汤。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10-15克左右的木耳较为适宜。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木耳要注意切碎等处理,方便食用;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胃肠蠕动较慢,可将木耳煮得更软烂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降糖的效果是相对的,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在通过饮食控制血糖时,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并且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0 12:50:15 -
糖尿病抽烟危害有什么呢
糖尿病患者抽烟会带来诸多危害,包括加重血管病变风险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风险增加、影响血糖控制使血糖波动增大、增加感染风险、加重眼部病变发展致视力受影响甚至失明、损害神经系统使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加重,且对女性、老年、年轻等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危害更甚,所以各类糖尿病患者都应坚决戒烟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加重血管病变风险 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存在糖代谢紊乱,而抽烟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表明,吸烟会使体内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了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同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弹性减退,影响血液循环,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例如,有长期抽烟史的糖尿病患者,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抽烟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下肢溃疡、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二、影响血糖控制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能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同时,抽烟还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效果,从而干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抽烟后,血糖波动幅度增大,难以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不利于病情的长期管理。比如,原本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较为平稳的糖尿病患者,在开始抽烟后,可能需要调整降糖方案才能勉强控制血糖,但效果往往不如不抽烟时理想。 三、增加感染风险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本身就容易发生感染,而抽烟会进一步削弱患者的免疫力。抽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使呼吸道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同时,抽烟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生皮肤破损等情况,由于免疫力降低和血管病变等因素,伤口更容易感染且难以愈合。例如,糖尿病患者抽烟时,口腔内的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增加牙周炎等口腔感染的发生风险,而牙周炎又可能反过来影响血糖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四、对眼部病变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抽烟会加重这一病变的发展。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视网膜的血管,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加速视网膜病变的进程。研究显示,抽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概率比不抽烟者高很多。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底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失明。 五、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抽烟会加重神经的损伤。烟草中的毒素会直接损害神经纤维,影响神经的传导功能。糖尿病患者抽烟后,更容易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而且病情进展可能会加快。例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抽烟后,原本已经出现的轻微手脚麻木症状会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的触觉感知和肢体活动。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抽烟的危害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女性本身的生理特点使得其在抽烟后更容易受到心血管等系统的不良影响;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其身体机能本身就处于衰退状态,抽烟会进一步加重各器官的损伤,导致病情恶化速度加快;而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抽烟不仅会影响当下的病情控制,还可能对未来的健康产生长期的、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无论是哪个年龄段、何种性别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坚决戒烟,以减少上述各种危害的发生,更好地控制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025-10-10 12:4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