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研究及教学工作。曾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了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培训,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学习。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研项目及院基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同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及省部级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研究。2004取得国家级GCP证书,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
曾获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历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暨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糖尿病学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内分泌学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暨青少年生长发育学组副组长、陕西省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与专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及生长发育障碍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下丘脑垂体疾病、矮小及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甲亢突眼怎么治好
甲亢突眼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护眼睛、控制甲亢病情)、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适用于特定患者)、手术治疗(眼眶减压术、眼肌矫正术),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患者)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并关注特殊人群特点。 控制甲亢病情: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关键。通过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等)、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因为甲亢病情的稳定有助于控制突眼的进展。例如,有研究表明,将甲状腺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后,部分患者的突眼可能不再进一步恶化。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中、重度活动期甲亢突眼的常用药物。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例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眼外肌及球后组织的水肿。但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免疫抑制剂也有较多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使用时要谨慎评估。 放射治疗 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不宜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通过照射眼外肌和球后组织,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突眼症状。一般采用低剂量分次照射的方法,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副作用,如可能出现的放射性角膜炎等。 手术治疗 眼眶减压术:当甲亢突眼导致严重的视力威胁或外观畸形时,可考虑眼眶减压术。通过去除部分眼眶骨壁,增加眼眶容积,缓解眶内压力,从而减轻对眼球的压迫。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全身状况等。例如,对于出现视神经受压导致视力下降明显的患者,可能是手术的合适指征,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眼外肌损伤等。 眼肌矫正术:如果甲亢突眼伴有眼肌麻痹导致斜视等情况,可考虑眼肌矫正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位置和长度,改善眼球的运动和眼位。但手术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眼肌病变情况来决定是否适合手术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甲亢突眼相对较少见,但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严格的眼部保护等。药物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等,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对于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的眼部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术风险相对更高。 老年患者:老年甲亢突眼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如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药物治疗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警惕老年人常见的并发症,如感染、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可能更倾向于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如眼部保护和控制甲亢病情等,当需要手术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
2025-10-17 13:40:52 -
沥米饭对糖尿病的好处
沥米饭相对普通米饭升糖指数可能较低,对糖尿病有好处,能稳定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不同人群食用需注意,成年患者要精准控量、搭配营养,儿童患者要在专业指导下纳入合理方案保证营养均衡,老年患者要考虑消化功能煮软烂并关注血糖变化。 一、沥米饭的营养特点与糖尿病关联 沥米饭是经过沥水过程处理的米饭,其相对普通米饭而言,碳水化合物的释放速度可能有所不同。从营养角度看,沥米饭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人体消化吸收时,由于沥水去除了部分表层的可快速溶解的碳水化合物相关成分,使得其升糖指数(GI)可能相对降低。研究表明,低GI的食物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因为低GI食物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较为缓慢,血糖上升速度相对平缓,能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动。 二、对血糖控制的潜在益处 1.稳定血糖水平:由于沥米饭相对较低的GI特性,食用后血糖不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够帮助维持相对稳定的血糖状态,减少血糖波动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风险,比如减少对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长期损害。例如,有研究观察发现,长期食用低GI饮食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往往更易控制在较为理想的范围,HbA1c是反映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参考值一般在4%-6%,糖尿病患者若能将HbA1c控制在7%以下通常被认为控制较好,而低GI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向这个目标靠近。 2.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一些研究显示,长期摄入低GI的食物可能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帮助。胰岛素敏感性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程度,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沥米饭因为其碳水化合物的特殊消化吸收特性,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使得胰岛素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三、不同人群食用沥米饭的注意事项 1.成年糖尿病患者:成年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沥米饭时,仍需注意整体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进行精准控制。可以将沥米饭作为主食的一种选择,但要搭配合适的蛋白质食物(如瘦肉、豆类等)和蔬菜,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沥米饭的食用量和搭配的饮食结构。 2.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食用沥米饭时要特别注意控制量,因为儿童的能量需求和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将沥米饭纳入合理的儿童糖尿病饮食方案中,确保既能满足其生长发育对能量的需求,又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并且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避免因长期单一食用沥米饭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儿童的生长。 3.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在食用沥米饭时要考虑其消化功能可能相对较弱的情况。可以适当将沥米饭煮得更软烂一些,便于消化吸收。同时,老年患者要密切关注食用沥米饭后血糖的变化情况,因为老年人对血糖波动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出现血糖异常波动要及时调整饮食和就医。
2025-10-17 13:39:21 -
男生过了18岁还可以不可以长高吗
男生过了18岁是否还能长高需综合多因素,骨骼线闭合情况是关键,可拍左手手腕X线片判断;遗传因素占较大比重但非绝对;后天营养要充足均衡、运动要适当、睡眠要充足,若骨骼线未闭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有长高可能,若已闭则身高基本稳定,不同个体有差异,特殊人群需关注营养等。 人体的长高主要依赖于长骨两端的骨骺软骨不断生长和骨化。一般来说,男生18岁时大部分人的骨骼线已经接近闭合状态,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骨骼线尚未完全闭合,那么仍有一定的长高空间;若骨骼线已经完全闭合,那么理论上身高基本不会再明显增长。可以通过拍摄左手手腕部的X线片来判断骨骼线是否闭合,这是一种较为常用且准确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观察骨骺与干骺端的融合情况来确定骨骼生长潜力。 遗传因素对18岁后身高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身高的决定中占据较大比重。如果父母双方身高较高,那么子女在18岁后仍有一定长高可能性的概率相对较大;反之,如果父母身高较矮,那么18岁后身高进一步明显增长的空间可能相对有限,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后天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高的最终表现。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以解释约70%-80%的身高变异,但剩余的20%-30%则受到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后天生活方式对18岁后身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营养因素: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身高增长的物质基础。需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素。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骨骼生长和修复的原料,像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牛奶、豆制品、虾皮等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可通过适当晒太阳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等来获取。如果营养摄入不足,即使骨骼线未完全闭合,也可能影响身高的增长潜力。 运动因素: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板,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例如篮球、跳绳、游泳等纵向运动有助于拉伸骨骼,刺激骨骺软骨的生长。运动还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为骨骼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但要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骨骼损伤。 睡眠因素: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旺盛,尤其是深度睡眠阶段。男生18岁后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身高增长也很重要。一般来说,青少年每天需要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 对于男生过了18岁是否还可以长高,需要综合考虑骨骼线是否闭合、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营养、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因素。如果骨骼线未闭合,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还有一定的长高可能;若骨骼线已闭合,身高则基本趋于稳定。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关注身高相关情况。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本身有慢性疾病影响营养吸收或生长发育的男生,更需要密切关注营养状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干预,以最大程度保障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情况。
2025-10-17 13:37:35 -
血清尿酸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血清尿酸偏高常见原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减少。尿酸生成过多有嘌呤摄入过多(长期大量食高嘌呤食物及年龄性别影响)和内源性嘌呤合成增加(疾病致嘌呤合成代谢紊乱或全身性疾病致核酸分解增加);尿酸排泄减少有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功能异常)、药物因素(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尿酸排泄)及其他因素(肥胖致尿酸代谢及排泄受干扰、脱水致尿酸排泄减少)。 一、尿酸的正常代谢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体内尿酸的生成与排泄处于动态平衡。嘌呤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嘌呤主要来自食物中嘌呤的摄入,内源性嘌呤则由体内氨基酸、核苷酸及其他小分子物质合成和核酸分解产生。尿酸生成后,约2/3经肾脏排泄,1/3经肠道排出。 二、血清尿酸偏高的常见原因 (一)尿酸生成过多 1.嘌呤摄入过多 长期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例如,每100克猪肝中嘌呤含量较高,长期大量食用会使外源性嘌呤摄入显著增加,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导致尿酸生成增多。 年龄和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由于体内激素等因素影响,嘌呤代谢相对女性更容易出现失衡。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肾脏的排泄功能,也会影响尿酸的代谢,老年人尿酸偏高的概率相对较高。 2.内源性嘌呤合成增加 某些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可导致体内嘌呤合成代谢紊乱。例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症,该酶是嘌呤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增高会使嘌呤合成加速,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等,由于细胞增殖活跃,核酸分解增加,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进而引起血尿酸升高。在化疗或放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大量破坏,核酸分解加速,也会短时间内导致血尿酸急剧升高。 (二)尿酸排泄减少 1.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的重要原因。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疾病,会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的滤过减少,从而导致血尿酸升高。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受损,尿酸排泄障碍。 肾小管分泌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如范科尼综合征,可导致肾小管对尿酸等多种物质的重吸收障碍,同时伴有分泌功能异常,使尿酸排泄减少。 2.药物因素 一些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导致尿酸排泄减少。长期服用这些利尿剂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氢氯噻嗪控制血压时,可能会出现血尿酸升高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小剂量时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而使血尿酸升高。 3.其他因素 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同时肥胖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也会干扰尿酸的排泄。例如,中心性肥胖的人群,内脏脂肪堆积,更容易出现尿酸偏高的情况。 脱水状态下,如大量出汗、严重腹泻等,会使血容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升高。
2025-10-17 13:36:15 -
甲亢会一直瘦吗
甲亢患者不一定会一直瘦,其体重变化与病情控制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情初期及未有效控制时,因代谢率升高致消耗增加,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病情得到控制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等因素会影响体重变化,特殊人群病情控制后体重变化又各有特点,甲亢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监测指标以维持健康。 病情初期及未有效控制时 代谢率升高致消耗增加:在甲亢发病初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甲状腺激素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会使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显著增高。人体的能量消耗加快,即使患者的食欲可能增加,但由于机体消耗的能量远远超过摄入的能量,患者会出现体重持续下降、消瘦的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加速,身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蛋白质分解增加,肌肉组织消耗,从而表现为体重不断减轻、身形消瘦。 不同人群差异 儿童甲亢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亢导致的代谢紊乱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儿童甲亢时,除了体重消瘦外,还可能伴有身高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等情况。因为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干扰儿童正常的生长激素分泌及作用,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 老年甲亢患者:老年甲亢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基础代谢率升高带来的消耗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系统功能减退等情况,即使食欲有变化,也难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来弥补机体的高消耗,所以更容易出现持续消瘦的状况,但需要注意与老年其他慢性疾病导致的体重下降相鉴别。 病情得到控制后 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当通过规范的治疗,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使甲状腺激素水平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后,机体的代谢率会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此时,如果患者能够合理调整饮食,保证摄入的能量与机体消耗的能量达到平衡,体重会逐渐停止下降并有可能回升至正常范围。例如,经过有效治疗后,甲亢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恢复正常,身体的能量代谢恢复平衡,体重会趋于稳定,消瘦的状况得到改善。 特殊人群的病情控制后体重变化 妊娠期甲亢患者:妊娠期甲亢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体重变化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妊娠本身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要注意合理增加营养摄入,保证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因之前的消瘦而过度进补导致体重增长过快,同时也要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确保营养平衡。 合并其他疾病的甲亢患者:对于本身合并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的甲亢患者,在甲亢病情控制后,体重变化还受到其他疾病的影响。比如合并糖尿病的甲亢患者,在甲亢得到控制后,需要同时关注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情况,因为糖尿病也会影响体重,要综合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来使体重恢复并维持在合理范围。 总之,甲亢患者不一定会一直瘦,病情的发展阶段、治疗情况以及不同的个体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体重变化,甲亢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体重等指标,以更好地控制病情,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2025-10-17 13: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