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研究及教学工作。曾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了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培训,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学习。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研项目及院基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同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及省部级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研究。2004取得国家级GCP证书,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

  曾获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历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暨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糖尿病学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内分泌学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暨青少年生长发育学组副组长、陕西省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与专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及生长发育障碍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下丘脑垂体疾病、矮小及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展开
  • 减重手术能治疗Ⅰ型糖尿病吗

    减重手术对Ⅰ型糖尿病有一定治疗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适用伴有肥胖且内科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成年Ⅰ型糖尿病患者,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考虑,效果有差异;手术有出血、感染等风险,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弱、感染风险高,术后易营养不良,术前需全面评估,术后要遵饮食指导、监测血糖,老年及女性患者需特殊注意。 一、减重手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机制 目前认为减重手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改善胰岛素抵抗:减重手术可改变胃肠道激素分泌,如胃促生长素等分泌减少,同时改善脂肪细胞因子的分泌紊乱,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这对于部分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有研究表明,在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中,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进而对血糖的调节产生作用。 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减重手术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例如,手术引起的体重下降、代谢环境改变等可能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部分修复。一些研究发现,在经历减重手术后,部分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所改善,使得胰岛素的分泌能够更好地适应机体的代谢需求。 二、适用人群及效果差异 适用人群选择:一般来说,Ⅰ型糖尿病患者若同时伴有肥胖(通常体重指数BMI≥32.5kg/㎡),且经过规范的内科治疗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时,可考虑减重手术治疗。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且术后的长期代谢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一般不优先考虑减重手术治疗。而对于成年的Ⅰ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受益后可谨慎选择。 效果差异情况:不同患者接受减重手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患者在术后血糖控制明显改善,甚至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但也有部分患者血糖改善情况相对有限。这可能与患者自身的胰岛β细胞功能基础、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严重的患者,术后血糖改善可能相对不明显。 三、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 手术风险方面:减重手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吻合口瘘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还可能存在特殊的风险,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术后感染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此外,术后也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尤其是在饮食控制不合理的情况下,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和身体的康复。 注意事项:在考虑减重手术治疗Ⅰ型糖尿病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以及糖尿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循饮食指导,逐渐调整饮食结构,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可能的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女性患者如果有妊娠计划,需要在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术后对妊娠的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

    2025-10-17 13:33:39
  • 十八岁还能长高嘛

    人体骨骼生长依赖长骨两端骺软骨增生骨化,女性骨骺线15-18岁左右闭合、男性17-20岁左右闭合但有个体差异,受遗传、营养、激素等因素影响;可通过左手腕部X线片看骨骺线判断十八岁能否长高,若未闭合可通过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和合理饮食促进长高,若已闭合也可通过保持良好体态展现状态且要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一、骨骼生长的基本机制 人体的骨骼生长主要依赖于长骨两端的骺软骨,骺软骨不断增生、骨化,使骨骼变长,从而实现身高增长。一般来说,女性的骨骺线通常在15-18岁左右闭合,男性的骨骺线通常在17-20岁左右闭合。但这也存在个体差异,会受到遗传、营养、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身高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父母身高较高,子女有较大概率继承较高的身高潜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后天因素也能对身高产生显著影响。 (二)营养因素 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身高增长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骨骼细胞增殖的重要原料,像肉类、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牛奶、虾皮、芝麻酱等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可通过晒太阳以及食用深海鱼、动物肝脏等获取。如果在青少年时期营养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限制身高增长。 (三)激素水平 生长激素对身高增长起着关键作用,它由垂体分泌,能促进骨骼、肌肉和内脏的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也参与身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维持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或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导致身高增长受阻。 二、十八岁能否长高的判断方法 可以通过拍摄左手腕部X线片来观察骨骺线是否闭合。如果骨骺线已经完全闭合,那么身高继续增长的空间就非常有限;如果骨骺线尚未完全闭合,那么还有长高的可能性。 三、促进十八岁后长高的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充足睡眠:生长激素在夜间睡眠时分泌旺盛,尤其是深睡眠时期。青少年每天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身高增长。 2.适当运动:有氧运动如篮球、跳绳、游泳等有助于刺激骨骼生长。运动可以刺激骺软骨细胞的活性,促进其增生和骨化。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适度运动是比较合适的,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对骨骼造成损伤。 (二)合理饮食 继续保证均衡的营养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例如,每天保证300-500毫升牛奶的摄入,适量食用瘦肉、蔬菜、水果等,维持身体营养平衡,为身高增长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四、特殊人群情况提示 对于十八岁的青少年,如果骨骺线尚未闭合,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促进身高增长;如果骨骺线已经闭合,也不要过于沮丧,身高虽然基本定型,但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体态等方式展现出良好的身体状态。同时,要避免一些不利于身高增长的因素,如吸烟、酗酒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间接对身高产生不利影响。

    2025-10-17 13:32:43
  • 尿酸高的患者吃什么食物降得快

    蔬菜水果类中黄瓜、芹菜、西红柿为低嘌呤食物,分别有促进尿酸排出、助肾脏排泄尿酸及维持肠道健康、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等作用;谷物类的燕麦、糙米为低嘌呤谷物,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助控重等,糙米含B族维生素等助尿酸代谢及肠道健康;饮品方面白开水可稀释尿液促尿酸排出,适量无添加糖苏打水可碱化尿液,适量咖啡可能助降血尿酸;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应选易消化低嘌呤食物并注意搭配均衡,女性患者除低嘌呤外要兼顾雌激素代谢特点保证营养多样,伴肾脏疾病患者需选低嘌呤且对肾负担小的食物并注意蛋白质摄入等。 一、蔬菜水果类 1.黄瓜:每100克含嘌呤约3.9毫克,属于低嘌呤食物,其含水量高,可增加尿量,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且热量低,有助于控制体重,而肥胖是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2.芹菜:每100克含嘌呤10.3毫克,富含钾元素,钾能促进肾脏排泄尿酸,同时芹菜中的膳食纤维还能辅助维持肠道健康,间接利于尿酸代谢。 3.西红柿:每100克含嘌呤4.2毫克,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可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使尿液呈碱性,减少尿酸在泌尿系统形成结晶的概率。 二、谷物类 1.燕麦:每100克含嘌呤约25毫克,为低嘌呤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帮助控制体重,避免因超重加重尿酸代谢负担,其中的营养成分还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功能,促进尿酸排泄。 2.糙米:每100克含嘌呤约34毫克,属于低嘌呤谷物,含有B族维生素等,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对尿酸的代谢调节有积极作用,同时糙米的膳食纤维也有助于肠道健康及体重管理。 三、饮品方面 1.白开水:每日应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充足的水分能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尿酸浓度,促进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是最经济有效的降尿酸辅助方式。 2.苏打水:适量饮用无添加糖的苏打水,其中的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降低尿酸在尿液中形成结晶的风险,但需注意不可过量饮用,以免影响体内电解质平衡。 3.咖啡:研究显示,适量饮用咖啡(每天3~4杯)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咖啡中的某些成分对尿酸代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要避免饮用过浓的咖啡或添加大量糖的咖啡饮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尿酸高患者: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消化吸收能力可能下降,应选择容易消化的低嘌呤食物,如将燕麦煮成软烂的粥、将糙米煮得更软糯,同时注意食物搭配的均衡性,保证营养摄入全面。 女性尿酸高患者:女性雌激素对尿酸代谢有一定影响,在饮食选择上除遵循低嘌呤原则外,要兼顾雌激素相关代谢特点,保持饮食多样化,确保各类营养素合理摄入,如适当多摄入富含植物雌激素的豆类食物(但要注意控制嘌呤含量,选择低嘌呤的豆制品)。 伴肾脏疾病的尿酸高患者:需在控制尿酸的同时注意肾脏功能状况,选择低嘌呤且对肾脏负担较小的食物,如控制蛋白质摄入量的同时优先选择优质低嘌呤蛋白质来源,像去皮禽肉等,避免因不当饮食加重肾脏损害,影响尿酸代谢及整体健康。

    2025-10-17 13:31:45
  • 甲状腺二次复发好治吗

    甲状腺二次复发的治疗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方法有手术、放射性碘治疗、药物治疗等,其效果受首次治疗方式、复发肿瘤病理类型、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影响,是复杂的个体化过程,部分患者经合适治疗可获较好预后,部分则治疗难度大。 一、治疗方法的选择 1.手术治疗 如果首次治疗是药物治疗后复发,且二次复发的甲状腺病变适合手术,再次手术仍可能是一种选择。但二次手术的难度通常会增加,因为首次手术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粘连等情况。例如,对于一些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复发的患者,如果病灶局限且身体状况允许,再次手术有切除肿瘤的可能。 手术的可行性和效果与患者的个体情况密切相关,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及局部病变的解剖关系等。 2.放射性碘治疗 对于一些分化型甲状腺癌二次复发的情况,放射性碘治疗可能适用。但需要考虑首次治疗后甲状腺组织残留情况、复发肿瘤对放射性碘的摄取能力等。如果首次治疗后甲状腺组织残留较少,复发肿瘤对放射性碘有较好的摄取,放射性碘治疗可以破坏复发的肿瘤细胞。不过,多次放射性碘治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放射性甲状腺炎等,且需要注意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影响。 3.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二次复发情况,可能需要药物调整甲状腺功能。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二次复发,可能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再次使用抗甲状腺药物,但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会受到首次治疗后甲状腺组织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药物抵抗等情况。 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1.首次治疗方式 如果首次治疗是手术,首次手术的彻底性对二次复发的治疗有重要影响。如果首次手术残留较多甲状腺组织或肿瘤细胞,二次复发的治疗难度会加大。如果首次治疗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等情况也会影响二次复发的治疗,例如患者首次药物治疗不规范,导致甲状腺功能控制不佳进而复发,二次治疗时需要重新规范药物使用,但效果可能不如预期。 2.复发肿瘤的病理类型 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例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对预后较好,二次复发后通过合适的治疗仍可能有较好的预后;而一些未分化甲状腺癌恶性程度高,二次复发后治疗效果通常较差。 3.患者的全身状况 年龄较大的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对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的耐受能力可能降低,会影响治疗的选择和效果。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月经、怀孕等特殊生理情况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放射性碘治疗可能对生殖系统有影响,在有生育计划的女性中需要谨慎选择。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可能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手术可能增加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负担,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 甲状腺二次复发的治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总体来说,部分患者经过合适的治疗仍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但也有部分患者治疗难度较大。

    2025-10-17 13:29:36
  • 脑部总共能分泌出多少种激素

    垂体前叶分泌六种激素分别有促进生长发育等不同功能及相应调节机制,垂体后叶储存并释放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等和催产素在分娩及哺乳等有作用,下丘脑分泌多种释放或抑制激素调节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共同参与机体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功能调控且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 一、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 垂体前叶可分泌6种激素,分别为: 1.生长激素(GH):能促进生长发育,参与物质代谢调节,对骨骼、肌肉等组织的生长有重要作用,儿童时期GH分泌异常会导致侏儒症或巨人症等。 2.促甲状腺激素(TSH):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其分泌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控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等,其分泌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调节,同时受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4.促卵泡生成素(FSH):在女性参与卵泡发育成熟,在男性促进精子生成,其分泌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调控。 5.促黄体生成素(LH):在女性引发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同样受GnRH调控。 6.催乳素(PRL):促进乳腺发育与乳汁分泌,其分泌受下丘脑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和催乳素抑制因子(PIF)的双重调节,孕期女性PRL分泌增加为泌乳做准备。 二、垂体后叶分泌的激素 垂体后叶储存并释放2种激素: 1.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升压素):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缺乏时会导致尿崩症,出现多尿症状;在血容量减少等情况下会分泌增加以维持体液平衡。 2.催产素:在女性分娩时促进子宫收缩,帮助分娩,同时在哺乳期促进乳汁排出;在非妊娠状态下,也参与社会行为等方面的调节,如促进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等。 三、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能分泌多种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来调节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主要包括: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前叶分泌TSH。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前叶分泌FSH和LH。 3.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垂体前叶分泌GH。 4.生长激素抑制激素(GHIH,又称生长抑素):抑制垂体前叶分泌GH等。 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使垂体前叶分泌ACTH。 6.催乳素释放因子(PRF):促进垂体前叶分泌PRL。 7.催乳素抑制因子(PIF):抑制垂体前叶分泌PRL。 总体而言,脑部分泌的激素涉及垂体前叶、垂体后叶及下丘脑的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机体生长发育、代谢调节、生殖、水盐平衡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不同激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泌和调节机制相互关联且复杂,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分泌水平及功能发挥,例如青春期女性性激素分泌变化明显,老年人群体激素分泌可能出现生理性下降等情况。

    2025-10-17 13:27:4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