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研究及教学工作。曾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了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培训,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学习。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研项目及院基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同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及省部级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研究。2004取得国家级GCP证书,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
曾获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历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暨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糖尿病学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内分泌学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暨青少年生长发育学组副组长、陕西省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与专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及生长发育障碍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下丘脑垂体疾病、矮小及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孕妇甲状腺低怎么办
孕妇甲状腺低即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早期筛查诊断后需用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并监测调整,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碘摄入均衡、保证作息与适度运动,孕妇作为特殊人群要遵医嘱、定期产检、保持良好心态,家人给予支持。 一、孕妇甲状腺低的定义及影响 孕妇甲状腺低即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是指孕妇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导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状态。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胎儿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妊娠前3个月),胎儿自身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完全依赖母体供应。若孕妇甲状腺低未得到及时纠正,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胎儿智力低下等问题。 二、孕妇甲状腺低的检测与诊断 孕妇一般在妊娠早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等。正常妊娠时,由于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具有类似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孕妇的甲状腺功能发生一定变化,但一般TSH应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当TSH升高,FT4降低时,可诊断为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 三、孕妇甲状腺低的治疗 1.药物治疗:一旦确诊孕妇甲状腺低,通常需要补充左甲状腺素钠进行治疗。左甲状腺素钠可以补充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来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水平。 2.监测调整: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根据TSH、FT4等指标的变化来调整左甲状腺素钠的剂量,以确保孕妇甲状腺功能维持在合适范围,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 四、孕妇甲状腺低的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孕妇应保证摄入足够的碘,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富含碘的食物有海带、紫菜、海鱼等,但也不宜过量摄入碘,以免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其他不良影响。同时,要保证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来维持甲状腺功能的稳定。 2.作息与运动:孕妇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每天睡眠7-9小时。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对维持甲状腺功能可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五、特殊人群(孕妇)的温馨提示 孕妇作为特殊人群,在面对甲状腺低的情况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监测。要定期产检,除了关注甲状腺功能外,还要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通过超声检查等了解胎儿的大小、结构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家人要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孕妇顺利度过妊娠期。
2025-10-17 12:46:46 -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低是什么意思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低意味着甲状腺功能可能异常,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全身性严重疾病等,会影响机体代谢、心血管等系统,相关检查需结合甲状腺功能全套及临床症状病史,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T3低有不同情况及应对方式,需综合评估诊断并针对性处理。 常见原因及相关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当发生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本身病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减少,反馈性引起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增多,同时T3合成也会减少。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手术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T3降低。 全身性严重疾病:如重症肝炎、全身性消耗性疾病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和分泌,进而出现T3降低的情况。 对机体的影响及相关表现 代谢方面:T3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T3低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患者可能出现怕冷、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儿童时期如果T3低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等;对于成年女性可能会影响月经周期等。 心血管系统:T3低时可能会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等,长期T3低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关检查及诊断评估 甲状腺功能全套检查:除了T3外,还需要检查甲状腺素(T4)、TSH等指标。如果T3低,TSH升高,多考虑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果T3低,TSH降低,可能是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 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医生会结合患者是否有怕冷、水肿、乏力等症状,以及既往是否有甲状腺疾病史、手术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比如有甲状腺手术史的患者出现T3低,要考虑手术导致甲状腺组织减少引起功能减退的可能。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时期T3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如果是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导致的T3低,可能需要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并且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保证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孕妇:孕妇体内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孕妇T3低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孕妇出现T3低时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若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且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确保孕妇甲状腺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保障胎儿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T3低时要考虑多种因素,可能是甲状腺本身的退行性变,也可能是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在治疗上要谨慎,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与年轻人不同,要根据具体病因和身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2025-10-17 12:43:31 -
罗汉果糖尿病人能吃吗
糖尿病人可以食用罗汉果,但需注意,其含有可能调节血糖的成分,食用时要监测血糖、把握量,注意与其他饮食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和老年糖尿病人食用更需谨慎,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合理食用。 一、罗汉果的营养成分与对血糖的潜在影响 罗汉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多糖等。有研究表明,罗汉果中的某些多糖成分可能具有一定调节血糖的作用。例如,相关动物实验发现,罗汉果多糖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等途径,对血糖产生一定的调控效果,但这还需要更多人体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二、糖尿病人食用罗汉果的注意事项 1.血糖监测方面:糖尿病人在食用罗汉果后,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个体差异较大,不同糖尿病人对罗汉果的血糖反应可能不同。一般建议食用后1-2小时监测血糖,观察血糖的波动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自身对罗汉果的耐受程度。 2.食用量的把握:应控制罗汉果的食用量。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统一的糖尿病人食用罗汉果的具体量,但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可从少量开始尝试,如每次食用1-2颗(根据罗汉果大小),观察身体反应后再调整食用量。这是因为即使罗汉果可能对血糖有一定调节作用,但过量食用仍可能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影响,而且糖尿病人的饮食需要综合管理,要考虑到整体的碳水化合物等摄入情况。 3.与其他饮食药物的相互作用:要注意与其他药物和饮食的相互作用。如果糖尿病人正在服用其他降糖药物等,食用罗汉果可能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虽然目前相关研究还不是非常充分,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食用罗汉果。同时,不能因为食用罗汉果而随意减少其他正规降糖饮食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特殊糖尿病人群的情况 1.儿童糖尿病人:儿童糖尿病人食用罗汉果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身体对食物的反应和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目前关于儿童糖尿病人食用罗汉果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一般不建议儿童糖尿病人自行食用罗汉果,应在专业医生评估后,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生长发育需求等情况来决定是否可以食用以及食用量等问题。 2.老年糖尿病人:老年糖尿病人食用罗汉果时,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等情况。老年糖尿病人往往同时伴有其他如心血管疾病等问题,罗汉果的食用也需要综合其整体健康状况来考量。例如,如果老年糖尿病人同时伴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由于罗汉果的一些成分需要通过肾脏代谢等,就需要更加严格评估食用罗汉果的安全性,最好在医生的全面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食用。 总之,糖尿病人可以食用罗汉果,但需要谨慎对待,在食用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血糖等指标变化,最好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食用。
2025-10-17 12:42:23 -
糖皮质激素是什么
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甾体激素,具多种生理功能,在临床广泛应用,不同特殊人群使用需注意相关事项,其有代谢调节、抗炎、免疫抑制等生理功能,可用于自身免疫性、过敏性等疾病治疗及抗休克等,儿童、孕妇、老年人使用各有注意要点。 化学结构与来源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是含有21个碳原子的类固醇,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和分泌,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调节。 生理功能 代谢调节方面: 对糖代谢的影响:能促进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升高血糖。例如,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使血糖水平升高以满足机体能量需求,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药物性糖尿病。 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长期大量应用可导致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脂肪分解,重新分布脂肪,使四肢脂肪分解增加,而面部、肩部、背部脂肪合成增加,出现向心性肥胖等表现。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例如,在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通过抗炎作用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 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减少免疫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免疫反应。在器官移植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机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 临床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通过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来控制病情。 过敏性疾病:像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等,能减轻过敏引起的炎症和症状。 抗炎治疗:对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如结肠炎、肺炎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抗休克治疗:在感染性休克等休克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可以发挥抗休克作用,但其具体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等有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由于儿童处于生长阶段,HPA轴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使用后可能抑制生长激素分泌等,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孕妇:孕妇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权衡利弊,因为某些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例如可能增加胎儿腭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风险,但在病情需要时,如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仍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老年人:老年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率增加。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同时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加重骨质疏松风险。
2025-10-17 12:39:29 -
骨钙素的定义
骨钙素是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非胶原蛋白,含49个氨基酸残基及3个γ-羧基谷氨酸残基,需维生素K参与羧化,主要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也有其他细胞少量合成,参与骨矿化、调节糖代谢和能量代谢,可用于骨代谢疾病诊断及一些代谢性疾病辅助诊断与病情监测,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情况全面分析。 化学结构方面 骨钙素由4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分子中含有3个γ-羧基谷氨酸(Gla)残基,这些Gla残基对于骨钙素与钙的结合至关重要。成骨细胞在合成骨钙素时,需要维生素K参与γ-谷氨酸残基的羧化过程,经羧化后的骨钙素才能更好地结合钙离子,从而在骨代谢中发挥作用。 来源与合成部位 骨钙素主要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此外,一些其他细胞如破骨细胞、软骨细胞等也能少量合成骨钙素。成骨细胞在骨形成过程中活跃,通过基因表达合成骨钙素,并将其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参与骨的矿化等过程。 生理功能相关 参与骨矿化:骨钙素能够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促进钙盐在骨基质上的沉积,有助于维持骨的正常矿化程度。研究表明,骨钙素可以通过与骨矿化前沿的钙磷复合物相互作用,影响晶体的生长和聚集,从而对骨的机械强度等特性产生影响。 调节糖代谢:近年来发现骨钙素还具有调节糖代谢的作用。它可以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也能影响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机体的糖代谢水平。例如,有研究显示,骨钙素水平降低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一些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补充骨钙素可以改善血糖代谢紊乱的状况。 调节能量代谢:骨钙素还参与能量代谢的调节。它可以通过作用于脂肪组织,影响脂肪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脂质代谢,进而对机体的能量平衡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骨钙素水平与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提示其可能在维持机体能量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应用价值 骨代谢疾病的诊断:血清骨钙素水平可以作为评估骨代谢状态的指标之一。在骨质疏松症、Paget病等骨代谢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存在骨代谢紊乱,血清骨钙素水平可能会出现异常改变,但其具体变化情况需要结合其他骨代谢标志物以及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与病情监测:由于骨钙素与糖代谢、能量代谢等的关联,它也可作为一些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等的辅助诊断指标以及病情监测指标。在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随访中,动态监测骨钙素水平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进展以及治疗效果等情况。不过,在临床应用中,骨钙素水平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能仅依据骨钙素一项指标做出诊断或病情判断。
2025-10-17 12: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