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研究及教学工作。曾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了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培训,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学习。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研项目及院基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同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及省部级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研究。2004取得国家级GCP证书,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

  曾获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历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暨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垂体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糖尿病学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内分泌学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暨青少年生长发育学组副组长、陕西省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与专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甲状腺疾病、下丘脑垂体及生长发育障碍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下丘脑垂体疾病、矮小及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展开
  • 尿酸高能不能吃螃蟹

    尿酸高患者可适量吃螃蟹,因其属中等嘌呤含量食物,要选清蒸烹饪方式,把控每次1-2只、每周不超2次的食用量,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疾病的尿酸高患者食用时还有特殊情况需考虑。 螃蟹的嘌呤含量情况 螃蟹属于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每100克螃蟹中嘌呤含量大约在100-150毫克左右。对于尿酸高的患者,若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会使体内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但如果是适量食用,一般不会对尿酸水平造成过大波动。 食用螃蟹的注意事项 烹饪方式选择:尿酸高患者应选择清蒸等较为健康的烹饪方式,避免采用油炸、红烧等高油高盐且可能增加嘌呤摄入的烹饪方法。因为油炸会使螃蟹吸收更多油脂,不利于尿酸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管理;红烧过程中使用的调料等也可能会引入额外的不利于尿酸控制的成分。 食用量把控:建议尿酸高患者每次食用螃蟹的量控制在1-2只左右,并且不要频繁食用,每周食用次数最好不超过2次。这样可以在满足一定蛋白质等营养摄入的同时,将尿酸升高的风险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 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儿童尿酸高患者:儿童尿酸高相对较少见,多与遗传代谢等因素相关。如果儿童尿酸高需要吃螃蟹,更要严格控制食用量,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多摄入嘌呤可能会对其代谢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谨慎食用。 女性尿酸高患者:女性尿酸高患者在食用螃蟹时除了遵循上述一般原则外,还需考虑到女性在生理周期等特殊时期的身体状况变化。例如在月经期间,身体的代谢可能会有所不同,此时更要注意适量食用螃蟹,避免因尿酸波动引发身体不适。 有基础疾病的尿酸高患者:如果尿酸高患者同时还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那么在食用螃蟹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螃蟹的摄入需要综合考虑对血糖、血压等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食用螃蟹要注意搭配合适的主食,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烹饪方式的低盐要求等。

    2025-10-11 10:25:57
  • 糖尿病人的低血糖值是多少

    非妊娠成年糖尿病人血糖值低于3.9mmol/L可定义为低血糖,儿童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0mmol/L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需警惕且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特殊病史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更需谨慎,糖尿病人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应及时纠正,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糖以减少低血糖风险。 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其低血糖的血糖值标准相对更严格,通常血糖低于3.0mmol/L就可能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身体代谢等情况与成人有别,在相同血糖下降幅度时,儿童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相关的不适表现,比如可能出现哭闹、精神萎靡等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为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尤其是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出现紊乱,其低血糖的血糖值标准也有不同。一般认为老年糖尿病人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需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而且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能症状不典型,有时候可能仅仅表现为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容易被忽视,所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糖,因为其低血糖后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如摔倒骨折等。 有特殊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血糖值标准可能需要更谨慎对待。因为低血糖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这类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需要积极处理,避免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而对于曾经有过严重低血糖发作史的糖尿病患者,其低血糖的警戒值可能会更低,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病史情况来调整血糖监测和低血糖预防的策略,以避免再次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低血糖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需要重视的情况,一旦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低血糖,如口服含糖食物等。同时,糖尿病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血糖,以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2025-10-11 10:23:23
  • 甲状腺三级转癌的很多吗

    甲状腺结节TI-RADS三级恶性风险通常小于5%,但并非不会转癌,其转癌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影响,三级患者需定期随访密切关注恶变情况。 影响因素方面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颈部有放射暴露史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三级结节转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时期的细胞对辐射等致癌因素更敏感,细胞分裂活跃,更容易发生恶变。而成年人群中,不同年龄段的风险也有差异,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变化,但具体到甲状腺结节三级转癌的关联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性别因素:女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中,三级结节转癌的情况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不是绝对的主导因素,不过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等不同生理阶段,激素波动可能会对甲状腺结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进而间接影响转癌的概率,但总体来说性别不是决定三级结节转癌与否的单一关键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组织的代谢和细胞稳定性,增加甲状腺结节恶变的风险,包括从三级转癌的可能性;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接触如化学毒物等,也会对甲状腺产生不良影响,提高转癌的几率;而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能干扰甲状腺的正常功能,使得甲状腺结节三级转癌的风险有所上升。 病史因素: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甲状腺结节三级转癌的风险比无家族史的人群要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甲状腺癌的易感性增加;如果既往有过甲状腺疾病史,如甲亢、甲减等没有得到良好控制,也会影响甲状腺的内环境,增加三级结节转癌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甲状腺结节TI-RADS三级转癌的比例不是很高,但不能忽视个体差异及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甲状腺结节三级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密切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恶变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2025-10-11 10:21:47
  • 糖尿病可以吃小麦胚芽吗

    糖尿病患者能适当食用小麦胚芽,其含有的营养成分对糖尿病有一定益处,但要注意控制摄入量,选择健康烹饪方式,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还有特殊考虑,需科学合理食用并关注自身情况调整。 小麦胚芽的营养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 小麦胚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E、B族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等。其中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的波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增加肠道内容物的黏度,影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情况,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健康有积极意义。 食用时的注意事项 控制摄入量:虽然小麦胚芽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益处,但它也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进而引起血糖升高。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小麦胚芽的量控制在适量范围,例如每次10-15克左右,可根据个人的血糖控制情况、总热量摄入等进行调整。 烹饪方式:应尽量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等会增加油脂摄入的做法。可以将小麦胚芽加入粥中、制作成杂粮饭的一部分等,这样既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又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不同情况糖尿病患者的特殊考虑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食用小麦胚芽时,要注意细嚼慢咽,确保其充分消化吸收,同时更要严格控制摄入量,防止因消化问题或血糖波动过大而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脂等疾病,小麦胚芽中的维生素E等成分对改善血脂也有一定帮助,但仍要关注整体的营养平衡和血糖、血脂的综合控制,遵循医生或营养师制定的个性化饮食方案。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小麦胚芽,但要科学合理地食用,在食用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血糖变化等情况,并根据个人具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2025-10-11 10:19:16
  • 甲减可以剧烈运动吗

    甲减患者运动需综合病情控制等因素考量,病情控制稳定时可适度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15-30分钟,心率控在最大心率60%-70%,运动前后做好准备和放松;病情未控制时剧烈运动危险;老年甲减患者选温和低强度运动且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儿童甲减患者一般不建议剧烈运动,选适合轻度运动保安全。 病情控制稳定时的运动建议 当甲减患者甲状腺功能控制平稳,身体一般状况较好时,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例如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可从15-30分钟逐渐增加,运动时心率可控制在自身最大心率的60%-70%左右(最大心率=220-年龄),这样的运动强度既能够起到锻炼的效果,又不会超出身体的承受能力。同时,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运动后也要进行适当的放松,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 病情未控制时的运动禁忌 若甲减患者处于病情较重阶段,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时剧烈运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剧烈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高度协调配合,而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机体代谢率低,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剧烈运动可能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还可能导致肌肉酸痛、疲劳加重等情况,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对于特殊人群的甲减患者,如老年甲减患者,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运动时更要谨慎。老年甲减患者进行运动时应选择更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打太极拳等,且运动强度要更低,运动时间也要更短,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有不适需立即停止运动。而儿童甲减患者,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需要格外慎重,一般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一些适合儿童的轻度运动,如跳绳(但要注意强度和时间)、踢毽子等,运动目的主要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过程中要确保安全,避免因运动不当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1 10:17: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