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男科中心,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社会任职:中国性学会性医学分会常委和男科学组秘书,中国中药学会男科药物研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分会委员兼生殖专业组秘书,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和男科手术学组委员,亚洲男科学会委员、《中华男科学杂志》通讯编委。
专长:常年从事泌尿男科疾病的诊治工作,专长前列腺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孕不育的诊断和治疗、男科手术及男性不育的显微外科治疗。
展开-
突然尿频怎么回事
突然尿频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等。可通过就医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等,尿频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可能不同,需特别关注。 1.生理原因: 饮水过多:短时间内饮用大量水或饮料,会导致尿量增加,出现尿频。 精神因素:紧张、焦虑、压力等情绪可能导致尿频。 怀孕:女性在怀孕期间,子宫会逐渐增大,压迫膀胱,容易引起尿频。 2.疾病原因: 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前列腺疾病:男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尿频。 其他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尿崩症等也可能引起尿频。 3.治疗建议: 明确原因:如果尿频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液检查、超声检查等,以明确原因。 针对病因治疗: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前列腺疾病、控制血糖等。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饮水、避免憋尿、注意个人卫生等。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缓解尿频症状的药物,如阿托品、托特罗定等。 4.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突然尿频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包茎、心理因素等有关。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尿频可能与前列腺增生有关,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此外,老年人的肾脏功能可能逐渐减退,也容易出现尿频。 孕妇:尿频是怀孕期间的常见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尿频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 总之,突然尿频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果尿频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注意个人卫生也有助于预防尿频的发生。
2025-10-15 12:41:45 -
刚割完包茎要注意什么
刚割完包茎后需注意伤口护理(保持清洁干燥、按要求换敷料、注意排尿后擦干、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留意儿童抓挠)、适当休息与活动(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等、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青少年避免性冲动)、排尿注意(小心排尿避免溅到、采取合适方式、排尿困难及时咨询、婴幼儿密切观察)、饮食清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戒烟戒酒)、疼痛管理(轻微疼痛可耐受、明显疼痛遵医嘱缓解、儿童转移注意力、疼痛持续加重及时告知医生)。 休息与活动 术后需要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剧烈运动。休息时可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减轻局部肿胀。一般建议休息1-2天,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在术后1周内要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篮球等。对于青少年患者,要告知他们避免性冲动,因为性冲动可能会引起阴茎勃起,导致伤口疼痛、出血甚至裂开。 排尿注意事项 排尿时要小心,尽量避免尿液溅到伤口上。可以采取前倾坐位等方式排尿,减少尿液污染伤口的几率。如果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不要强行用力排尿,应及时咨询医生。对于婴幼儿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其排尿情况,确保排尿顺畅,若发现排尿异常,要及时处理。 饮食方面 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伤口愈合。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阴茎勃起,不利于伤口恢复。同时,要戒烟戒酒,因为吸烟和饮酒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 疼痛管理 术后可能会有轻微疼痛,一般是可以耐受的。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一些缓解措施,如冷敷等,但要注意冷敷的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通过安抚、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感受。如果疼痛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
2025-10-15 12:40:46 -
龟头过于敏感如何治疗
行为干预可通过降低局部敏感度(如冷水温水交替冲洗、包皮环切术)和心理调节(保持放松、加强沟通)改善龟头敏感;药物治疗有外用麻醉剂(如复方利多卡因凝胶)和口服药(需谨慎);龟头敏感严重影响性生活质量时应及时就医评估,儿童、老年患者及女性伴侣有相应注意事项。 心理调节:部分患者龟头过于敏感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比如焦虑、紧张等情绪。应保持放松的心态,避免过度关注性相关的焦虑情绪。伴侣之间应加强沟通,营造良好的性生活氛围,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这对改善龟头敏感可能有一定帮助。例如在性生活前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亲昵行为等,缓解紧张情绪。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一些局部外用的麻醉剂可以降低龟头敏感度,如复方利多卡因凝胶等。这类药物通过暂时麻痹神经末梢,从而降低龟头的敏感性,延长性生活时间,但使用时需注意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药物吸收过多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性伴侣可能也会受到药物影响。 口服药物:目前也有一些口服药物用于改善龟头敏感情况,但相对较少且需谨慎使用。例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患者不可自行随意服用。 就医评估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就医评估:如果龟头过于敏感严重影响性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疾病因素,如泌尿系统感染等。例如会询问患者的性生活情况、是否有排尿异常等症状,进行局部的检查等。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一般不建议采用针对龟头敏感的成人治疗方法,因为儿童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如果是老年患者出现龟头过于敏感情况,应考虑是否有基础疾病影响,如糖尿病等,同时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等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女性伴侣也需要注意在性生活中给予理解和配合,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
2025-10-15 12:39:43 -
阴茎的发育是否会突然加速
儿童期阴茎生长相对平稳青春期随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活雄激素增加致阴茎等快速发育伴第二性征其发育受遗传营养健康状况影响青春期男孩需关注心理发育异于同龄人应及时就医并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儿童期阴茎发育特点 儿童期(通常指12岁前)阴茎处于相对平稳的生长状态,阴茎长度、周径等增长幅度较小,每年增长较为缓慢,此阶段主要受基础生理过程调控,性激素分泌水平较低,阴茎生长变化不显著。 二、青春期阴茎发育的突然加速表现及机制 1.表现:男孩一般在12-14岁左右进入青春期,随着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活,雄激素分泌显著增加,促使阴茎海绵体等组织快速生长,可出现阴茎长度、周径较明显的增加,可能在数月内观察到较明显的发育变化,同时常伴随阴囊皮肤增厚、颜色加深、阴毛出现等第二性征同步变化。 2.机制:雄激素刺激阴茎海绵体间质细胞增殖,促进组织生长发育,从而引发阴茎在青春期出现突然加速的发育情况。 三、个体差异与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父母青春期发育情况可影响个体,若家族中青春期发育较早,个体可能较早出现阴茎发育的突然加速。 2.营养状况:良好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饮食,有助于青春期阴茎正常发育,营养不良可能影响发育速度。 3.健康状况:慢性疾病等可干扰激素分泌和代谢,如内分泌疾病会影响雄激素正常分泌,导致阴茎发育速度异常。 四、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青春期男孩,需关注其心理变化,阴茎发育的突然加速可能引起心理困惑或担忧,家长及监护人应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身体变化;若青春期发育明显异于同龄人(如14岁后仍无明显阴茎发育加速等),应及时就医评估,排查潜在内分泌等疾病问题,同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因不必要因素干扰正常发育评估。
2025-10-15 12:38:02 -
阴茎何时开始能够勃起
胎儿期开始发育勃起相关结构奠定后续基础,新生儿期有因母体残留激素的短暂生理性勃起,婴幼儿及儿童早期因性激素低无明显性唤起勃起,男孩青春期随性腺轴成熟性激素增加出现规律性勃起与性成熟相关受个体发育差异影响需正确认识该现象。 一、胎儿期阴茎勃起的初始发育 在妊娠10-12周时,胎儿阴茎的勃起组织开始逐步发育,此时虽无自主的性唤起相关勃起,但已开启勃起相关结构的形成过程,这是阴茎后续具备勃起功能的解剖学基础阶段,受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调控等因素影响,为后续性发育奠定结构基础。 二、新生儿期的短暂生理性勃起 部分男婴在新生儿期可能出现短暂的阴茎勃起现象,这主要与胎儿期从母体获得的残留激素有关,属于非病理性、一过性的生理表现,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无需特殊干预,是正常的生理过渡情况,与性成熟无直接关联,是胎儿期激素残留作用的结果。 三、婴幼儿及儿童早期阴茎勃起情况 在婴幼儿期到儿童早期阶段,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较低,阴茎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由性唤起引发的勃起,此阶段阴茎主要处于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以体积和结构的缓慢增长为主,无因性冲动等导致的功能性勃起,是性发育尚未启动的正常表现。 四、青春期阴茎勃起的规律性出现 男孩一般在12-14岁左右进入青春期,随着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逐渐成熟,性激素(如睾酮等)分泌增加,阴茎会出现规律性的勃起,这标志着性发育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勃起与性成熟相关,可能因睡眠中梦遗等情况出现夜间勃起,也可能因心理性或生理性的性唤起因素引发勃起,是正常的性发育过程体现,受个体生长发育速度差异影响,部分男孩青春期启动时间可能略有提前或推迟,但一般范围在10-16岁之间。需注意青春期男孩应正确认识阴茎勃起现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因过度关注而产生心理负担。
2025-10-15 12: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