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60多岁的老人老是拉肚子怎么回事
60多岁老人老是拉肚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道功能衰退、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胆胰疾病)、药物因素、饮食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如精神压力大、腹部受凉),老人老是拉肚子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相关事项来改善。 一、肠道功能衰退相关原因 60多岁老人老是拉肚子可能与肠道功能衰退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会逐渐下降,肠道黏膜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导致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对肠道内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出现腹泻症状。例如,研究发现老年人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相对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影响肠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进而引发腹泻。 二、慢性疾病因素 1.糖尿病:若老人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糖尿病性肠病,影响胃肠道的神经功能和血管病变,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出现腹泻症状。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肠道的自主神经,使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腹泻或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表现。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肠道的蠕动速度,导致肠道排空加快,引起腹泻。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机体的兴奋性,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使得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水分吸收不充分,进而出现腹泻。 3.肝胆胰疾病: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慢性胆囊炎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胆汁分泌异常会导致脂肪消化不完全,引起脂肪泻;慢性胰腺炎会影响胰液的分泌,胰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起关键作用,胰液分泌不足会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出现腹泻。 三、药物因素 老人可能因患有其他疾病而长期服用一些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腹泻的不良反应。例如,一些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还有一些降压药等也可能会对肠道功能产生影响,引发腹泻症状。 四、饮食因素 60多岁老人的饮食结构如果不合理,也可能导致老是拉肚子。比如,过多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可能刺激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加快或肠道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出现腹泻。另外,老人如果对某些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饮用牛奶后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 五、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老人肠道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也较为常见,这些病毒感染肠道后,会侵犯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腹泻,常伴有呕吐等症状。 六、其他因素 老人如果精神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焦虑等,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另外,腹部受凉也可能刺激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 当60多岁老人老是拉肚子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保持心情舒畅等。
2025-09-28 13:13:14 -
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严重吗
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严重程度需综合胃镜下表现(如黏膜损伤程度、胆汁反流范围)、症状表现(如轻微或严重症状)及不同人群特点(如年轻人代偿能力强、老年人易现并发症等)考量,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评估治疗。 1.胃镜下表现相关影响 黏膜损伤程度:当胃镜下显示胃黏膜只是散在的点状充血、水肿,没有明显的溃疡形成,此时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损伤相对局限,病情一般较轻。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30%的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初始胃镜表现为轻度黏膜损伤,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如果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大片的糜烂、出血灶,甚至有融合性病变,说明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强烈,黏膜修复困难,病情相对严重,发生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胆汁反流范围:若胆汁反流主要局限在胃窦部位,对胃体等其他部位影响较小,病情相对轻些;要是胆汁反流从胃窦向上蔓延至胃体,甚至胃底,意味着更多的胃黏膜受到胆汁的侵蚀,这种情况通常更严重,因为更多的胃组织处于胆汁刺激的环境中,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变的可能性增大。 2.症状表现相关影响 轻微症状情况:患者仅表现为偶尔的上腹部隐痛,疼痛程度较轻,不影响正常的进食和日常生活,进食后饱胀感也不明显,这种情况下病情相对较轻。一般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症状多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比如一些年轻患者,生活方式较为健康,偶尔出现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通过改变饮食习惯,症状可明显缓解。 严重症状情况:当患者出现频繁呕吐胆汁,呕吐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同时伴有严重的上腹痛,疼痛剧烈,影响患者的睡眠和进食,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这往往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因为频繁呕吐胆汁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而严重的腹痛和体重下降可能预示着胃黏膜损伤较严重,可能已经影响到消化吸收功能,需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例如一些老年患者,本身胃肠功能较弱,若出现严重的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症状,更需要积极处理,否则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3.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年轻人:年轻人如果只是轻度的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在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浓茶的摄入等)后,病情往往容易得到控制。因为年轻人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只要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也较好。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任由不良生活方式持续,也可能使病情逐渐加重。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所以即使是轻度的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也需要更加谨慎对待。老年人出现胆汁反流时,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而且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上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和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老年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压控制或对胃黏膜有较强刺激的药物。 总之,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胃镜下表现、症状轻重以及不同人群的特点来综合判断,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评估和治疗。
2025-09-28 13:11:03 -
怎么判断喉炎和食道炎
喉炎与食道炎在症状表现、发病部位、相关检查及病因方面存在差异。症状上喉炎儿童起病急、有犬吠样咳嗽等,成人相对轻;食道炎主要有烧心、反酸、吞咽困难等。发病部位分别在喉部和食管。喉炎可通过喉镜检查,食道炎靠胃镜等检查。喉炎由感染、用声过度、外伤等引起,食道炎由胃酸反流、药物、感染等所致。 一、症状表现差异 (一)喉炎相关症状 1.儿童群体:小儿喉炎常起病较急,多有发热,可伴咳嗽,典型的犬吠样咳嗽是小儿喉炎较具特征性的表现,还会出现声音嘶哑,严重时可出现吸气性喉鸣、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喉部炎症导致喉部水肿,影响气道通畅,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气道较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2.成人群体:成人喉炎也有声音嘶哑,可伴有喉部疼痛、咳嗽,一般全身症状相对儿童较轻,但若炎症累及喉部黏膜较严重时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二)食道炎相关症状 1.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即胸骨后烧灼感,多在进食后出现,尤其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或饱食后易加重;还可伴有反酸,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部分患者有吞咽困难,初期可能是进食固体食物时有哽噎感,后期可能固体及流质食物均有吞咽困难,这是因为食道炎症导致食管黏膜受损,食管蠕动功能异常等。 二、发病部位及相关检查鉴别 (一)发病部位 1.喉炎:发病部位在喉部,喉部是呼吸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接咽部,下连气管。 2.食道炎:发病部位在食管,食管是连接咽部和胃的管道。 (二)相关检查 1.喉镜检查:对于喉炎,喉镜检查可见喉部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声带充血肿胀等炎症表现,通过喉镜可以直接观察喉部的病变情况。 2.胃镜检查:食道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胃镜下可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性质。另外,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也有助于食道炎的诊断,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胃酸反流情况。 三、病因方面的差异 (一)喉炎病因 1.感染因素:病毒(如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或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是常见病因,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感染引发喉炎,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易并发喉炎。 2.用声过度:成人长期过度用声,如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长时间大声讲话、唱歌等可引起喉部黏膜损伤,导致喉炎。 3.外伤:喉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也可引发喉炎。 (二)食道炎病因 1.胃酸反流:是最常见的病因,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可防止胃酸反流,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时,如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就容易出现胃酸反流至食管,损伤食管黏膜引发食道炎;另外,肥胖、妊娠等因素可增加腹压,促进胃酸反流。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抗生素等,长期服用可能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食道炎,尤其是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3.感染因素:真菌、细菌等感染食管也可引起食道炎,例如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容易发生食管真菌感染引发食道炎。
2025-09-28 13:10:05 -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体征有腹部压痛等)、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C反应蛋白等变化)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治疗分轻症和重症,轻症需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抑制胰液分泌等,重症需监护、液体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内镜或手术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需考虑各自特点进行相应诊疗。 一、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程度较剧烈,可向腰背部放射,常在饮酒、饱食后发作,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晰需仔细观察其反应。 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存在,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为重症胰腺炎发热可持续较长时间。 2.体征 腹部压痛:上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轻症胰腺炎压痛可能较局限,重症胰腺炎可有腹膜刺激征,表现为腹肌紧张、反跳痛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但要注意病情程度与淀粉酶升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儿童由于生理特点其淀粉酶变化需结合年龄等综合判断。 2.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3.C反应蛋白(CRP):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程度的指标,在重症胰腺炎时CRP明显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形态等,早期可见胰腺肿大,对发现胆道结石等病因有帮助,儿童检查时需考虑其腹部脂肪厚度等因素影响。 2.CT检查: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胰腺有无坏死、渗出等情况,区分轻症与重症胰腺炎,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时需合理控制辐射剂量等。 二、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减少胰液分泌,胃肠减压可减轻腹胀等症状。 2.补液治疗: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脱水等情况计算补液量,儿童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 3.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儿童需加强生命体征的频繁监测频率。 2.液体复苏: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根据中心静脉压等调整补液量,儿童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以防心肺功能负担过重。 3.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继发感染等情况。 4.营养支持:在患者胃肠功能允许时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可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儿童营养支持需考虑其生长发育需求,保证营养均衡。 5.内镜治疗:对于由胆道结石等病因引起的胰腺炎,在适当时机可进行内镜下胆道减压等治疗,如ERCP等,儿童进行内镜操作需谨慎评估风险。 6.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术等。
2025-09-28 13:08:58 -
女生反胃怎么回事
反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妊娠相关,女性怀孕早期激素变化可致反胃;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致反胃、上腹不适等)、胃溃疡(幽门螺杆菌等致餐后痛、反胃等);肝胆疾病,如肝炎(病毒、药物等致反胃、乏力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致右上腹痛、反胃等);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致反胃;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反胃,不同人群受不同因素影响需相应关注与调节。 一、妊娠相关 女性怀孕早期:女性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这可能会导致反胃等早孕反应,一般在停经6周左右出现,12周左右逐渐减轻。对于育龄期有性生活且月经推迟的女性,若出现反胃需考虑妊娠可能,可通过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测明确。孕妇要注意保持轻松心态,可通过少食多餐等方式缓解反胃症状。 二、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 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暴饮暴食等也可引发胃炎导致反胃。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患病风险有所不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病。例如,长期酗酒的男性患酒精性胃炎的风险较高;经常服用止痛药物的中老年女性可能因药物刺激引发胃炎。 症状:患者可出现反胃、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等症状,部分人还可能伴有腹胀、嗳气等表现。 胃溃疡: 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长期精神紧张、不良饮食习惯等也可诱发。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均可患病,一般来说,长期压力大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比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的中青年人群。 症状:典型症状为餐后痛,还可能伴有反胃、反酸、嗳气等症状,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 三、其他系统疾病引发 肝胆疾病: 肝炎: 病因: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如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炎与服用肝损伤药物有关;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不同年龄人群易患类型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感染甲肝病毒患病;中老年药物性肝炎相对多见。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免疫力变化也可能影响肝炎发病。 症状:患者可出现反胃、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胆囊炎: 病因:多由胆囊结石梗阻胆囊管引发,细菌感染也可导致。肥胖、妊娠、高脂饮食等是常见诱因。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女性。 症状: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有反胃、恶心、发热等症状。 四、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出现反胃的副作用,例如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化疗药物等。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需关注是否出现反胃等不良反应,若出现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考虑调整用药方案。 五、心理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可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反胃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均可受心理因素影响,比如备考的学生(各年龄段)、工作压力大的中青年人群等,女性在面对生活重大事件时可能更易出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胃肠不适。通过心理调节,如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可能有助于缓解反胃症状。
2025-09-28 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