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经常放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经常放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产气食物摄入过多、进食过快;消化系统问题有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肠道疾病;其他因素涉及内分泌与代谢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均可能出现经常放屁的情况。 一、饮食因素 1.产气食物摄入过多:某些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经常放屁。例如豆类,像黄豆、黑豆等,其中含有低聚糖,这种物质人体难以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会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还有洋葱、大蒜,它们含有硫化物等成分,在肠道内被代谢时也会产生较多气体;此外,红薯、土豆等薯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也易产气。不同年龄人群对产气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多食用产气食物可能更易出现放屁多的情况;成年人如果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这类食物,也会引发放屁频繁。 2.进食过快:吃饭时狼吞虎咽,会吸入较多空气,同时未充分咀嚼的食物进入胃肠道后,也会影响消化,导致肠道产气增多。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进食过快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可能因吃饭不专注等原因进食快,成年人则可能因生活节奏快等因素导致进食过快。 二、消化系统问题 1.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会使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受阻。例如胃肠动力不足时,食物排空时间延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被细菌发酵的时间增加,产生气体增多。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腹部着凉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消化不良;成年人则可能因压力大、饮食不节等引发消化不良。 2.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因为使用抗生素、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会使食物发酵过程异常,产生过多气体。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儿童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可能导致菌群失调;成年人在生病、长期熬夜等情况下也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 3.肠道疾病:某些肠道疾病也会导致经常放屁,比如肠炎,包括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等,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导致产气增多;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敏感性增高,容易出现胃肠蠕动异常和气体产生增多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肠道疾病导致放屁多,儿童可能因感染等患肠道炎症;成年人则可能因多种因素患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其他因素 1.内分泌与代谢因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胃肠蠕动加快,可能导致产气增多。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可能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女性相对更易患病,患病后会出现经常放屁等代谢加快相关的表现。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肠道产气增多的不良反应,比如一些降糖药、抗生素等。不同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产气增多副作用,儿童使用药物时更要谨慎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

    2025-09-28 12:47:01
  • 大便黑色拉稀什么原因

    大便黑色拉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食物染色、特殊药物或食物影响;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可致;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息肉、结肠癌会引发;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如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出现此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儿童出现时需格外重视。 一、饮食因素 食物染色:食用大量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鸭血、猪血等)、动物肝脏,其中的铁元素在肠道内会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变黑,同时若食物较稀可能出现拉稀情况。例如大量食用鸭血后,可能出现大便黑色且较稀的现象。 特殊药物或食物:服用含铋剂的药物(如枸橼酸铋钾),也可能导致大便变黑,部分人可能伴随胃肠道不适出现拉稀症状。 二、上消化道出血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受损,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过消化道消化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变黑,出血量大时可能出现拉稀症状。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性别均可发病,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会增加患病风险。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十二指肠黏膜受损出血,同样会出现大便黑色拉稀的情况,其发病因素与胃溃疡类似,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诱因之一,生活不规律等也会影响病情。 三、下消化道出血 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患者肠道内息肉表面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血液混入大便中可导致大便变黑,若息肉刺激肠道,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出现拉稀症状。结肠息肉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结肠癌: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容易发生坏死出血,血液使大便变黑,同时肿瘤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拉稀等排便习惯改变的症状。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是重要的发病相关因素。 四、其他系统疾病影响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黑色拉稀。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自身凝血状态变化影响病情。血友病患者因体内缺乏凝血因子,也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导致大便黑色拉稀的情况,有家族遗传病史,男性发病为主。 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患者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出血,出现大便黑色(出血量大时)且拉稀,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患病,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 当出现大便黑色拉稀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隐血试验、胃镜、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出现此类情况,需格外重视,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要及时排查可能的病因,如是否有食物过敏、感染等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处理。

    2025-09-28 12:45:51
  • 为什么慢性胃炎反反复复

    慢性胃炎反复的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未彻底清除、不良生活方式持续存在、胃黏膜自身修复功能障碍以及药物等因素的持续影响。幽门螺杆菌未规范足疗程用药易残留复发;长期嗜食刺激性食物、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反复刺激胃黏膜;自身免疫病患者及老年人胃黏膜修复功能差易致反复;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或胆道疾病致胆汁反流等药物因素也会使慢性胃炎反复。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未彻底清除 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若初次治疗时未规范足疗程用药,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未能被完全清除,从而使慢性胃炎反复。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且其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若治疗不规范易复发。例如,部分患者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自行服用少量药物缓解症状,未完成整个疗程的规范治疗,就会造成幽门螺杆菌持续存在于胃内,不断刺激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反复不愈。 二、不良生活方式持续存在 1.饮食因素:长期嗜好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处于持续的炎症损伤状态。高盐饮食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慢性胃炎复发风险。例如,经常暴饮暴食,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进而导致胃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引发慢性胃炎反复。 2.吸烟饮酒: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慢性胃炎复发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不饮酒者。比如,每天大量饮酒的人,胃黏膜长期受到酒精的刺激,炎症难以消退,容易使慢性胃炎反复。 三、胃黏膜自身修复功能障碍 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攻击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持续受损,修复功能下降,使得慢性胃炎难以治愈且容易反复。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胃黏膜的更新换代速度减慢,修复能力减弱,若存在慢性胃炎问题,也更容易出现反复情况。例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除了有原发病的表现外,胃黏膜也会受到免疫攻击,导致慢性胃炎反复不愈;老年患者本身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在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炎症难以有效控制,容易出现病情反复。 四、药物等因素的持续影响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患者,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导致胃黏膜损伤,即使停止服用药物后,胃黏膜的修复也需要一定时间,在修复期间若再次接触到相关刺激或自身修复能力不足,就可能使慢性胃炎反复。此外,一些有胆道疾病的患者,胆汁反流至胃内会破坏胃黏膜的酸性环境,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导致慢性胃炎反复,因为胆道疾病引起的胆汁反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若胆道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胆汁反流就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复。

    2025-09-28 12:44:59
  • 哺乳期拉肚子呕吐胃疼怎么办

    哺乳期女性出现拉肚子、呕吐、胃疼时,可通过调整饮食(少量多餐、避刺激性食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喝液体、警惕脱水)、休息保暖(保证充足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初步处理,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哺乳期情况,以确保自身健康和婴儿安全。 一、调整饮食 1.少量多餐:哺乳期女性拉肚子、呕吐、胃疼时,可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减轻肠胃负担。例如每天分5-6餐进食,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因为少量多餐有助于维持营养摄入的同时,让肠胃逐步适应消化过程,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肠胃不适。 2.避免刺激性食物: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拉肚子、呕吐和胃疼的症状。因为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黏膜,油腻食物难以消化,生冷食物会使肠胃蠕动加快,从而加重不适。 二、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多喝液体:由于拉肚子和呕吐会导致身体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以要多喝液体来补充。可以选择喝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温开水能补充水分,淡盐水和口服补液盐溶液可以补充因丢失的电解质,如钠、钾等。一般来说,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的液体,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哺乳期女性,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有助于保证乳汁的分泌量和质量。 2.警惕脱水症状:要密切关注自己是否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头晕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为严重脱水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对哺乳期女性和婴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休息与保暖 1.保证充足休息:哺乳期女性身体较为虚弱,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减轻肠胃不适。可以在宝宝休息时尽量同步休息,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放松,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 2.注意腹部保暖:腹部保暖很重要,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腹部保暖能缓解胃疼的症状,因为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肠胃痉挛,引起疼痛。温暖的腹部环境有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 四、就医评估 1.及时就诊:如果拉肚子、呕吐、胃疼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频繁呕吐、剧烈腹痛、发热、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其他严重情况,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告知医生哺乳期情况:在就医时,要明确告知医生自己处于哺乳期,以便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对乳汁分泌和婴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哺乳期女性出现拉肚子、呕吐、胃疼的情况需要谨慎对待,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休息保暖等非药物措施进行初步处理,若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同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哺乳期的特殊情况,确保自身健康和婴儿的安全。

    2025-09-28 12:44:09
  • 大便形状改变什么意思

    大便形状改变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正常大便呈圆柱形、软硬适中,常见干结硬便(多因摄入水分不足等)、稀溏便(与肠道感染等有关)、细条状大便(需警惕肠道占位)、黏液便(肠道炎症表现)、脓血便(肠道感染等疾病表现),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因素,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病史人群大便形状改变各有情况,发现大便形状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措施。 常见的大便形状及可能提示的情况 香蕉便样的改变-干结硬便:表现为大便干结、呈颗粒状或羊粪状,多提示机体摄入水分不足、膳食纤维缺乏,或者存在便秘情况。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加上饮水少、运动少,容易出现干结硬便。对于儿童来说,如果饮食中蔬菜、水果摄入过少,也可能导致大便干结。 香蕉便样的改变-稀溏便:大便稀软不成形,呈稀糊状甚至水样。这可能与肠道感染、消化不良、肠道功能紊乱等有关。比如,肠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时,会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导致大便稀溏。对于婴幼儿,腹部着凉或者喂养不当都可能出现稀溏便。 细条状大便:大便变细,呈扁条状或细窄状,需要警惕肠道占位性病变,如直肠癌等。因为肠道内有肿瘤生长时,会占据肠道空间,使大便通过时受到挤压而变细。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需关注,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年龄段出现此类情况的可能。 黏液便:大便中带有黏液,可能是肠道炎症的表现,如结肠炎等。炎症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液分泌增多,随大便排出。 脓血便:大便中混有脓液和血液,常见于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等疾病。例如,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会出现脓血便的典型症状。 不同人群大便形状改变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儿童:儿童大便形状改变需要特别关注。婴幼儿大便稀溏可能与喂养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比如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如果对奶粉中的蛋白质不适应,可能出现大便性状改变。而学龄儿童大便干结可能与挑食、缺乏运动有关。 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大便形状改变更要警惕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服用的一些药物也可能影响大便性状,如一些泻药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情况。 女性: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肠道等因素,可能出现大便形状改变,如便秘等情况;而一些女性在患有妇科疾病时,也可能间接影响肠道功能导致大便形状改变。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的人群,大便形状改变往往是病情活动的表现。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形状也随之改变。而有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可能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功能,出现大便形状改变。 大便形状改变是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当发现大便形状异常时,应及时关注并结合自身其他症状等情况,必要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09-28 12:43: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