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普通胃镜能忍受吗

    普通胃镜检查多数人可忍受,检查时会有咽部不适、腹胀轻微痛等感受,忍受程度受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可通过心理调节和配合医生操作来减轻不适感。 一、普通胃镜检查的感受 普通胃镜检查时,患者会有一些常见的感觉。检查时内镜会通过口腔、咽、食管进入胃内,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咽部不适,如恶心、想呕吐的感觉,这是因为内镜刺激了咽部的感受器。另外,当内镜进入食管和胃时,部分人会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轻微的疼痛感,不过这种疼痛一般是在可耐受范围内。一般检查过程较短,通常几分钟就能完成,大部分人能够耐受普通胃镜检查。 二、影响忍受程度的因素 1.个体差异 年龄:儿童由于咽部较为敏感,对内镜刺激的反应可能更强烈,忍受程度相对较差;而成年人相对来说对这种刺激的耐受能力可能稍好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老年人可能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对疼痛等不适的耐受阈值降低,可能会觉得普通胃镜检查更难以忍受。 性别: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普通胃镜忍受程度有本质不同,但部分女性可能在心理上相对更紧张,心理因素会影响对检查不适的感受,从而感觉更难忍受。 生活方式:经常吸烟的人,咽部可能因为长期刺激比较敏感,做普通胃镜时恶心等不适可能更明显;长期饮酒的人,胃黏膜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对内镜刺激的反应可能不同,但总体对普通胃镜忍受程度的影响不是非常突出的决定性因素。 病史:有咽部疾病的患者,如咽炎等,做普通胃镜时咽部不适会更明显;有胃部手术史的患者,胃内解剖结构可能发生改变,检查时可能会增加操作难度和患者的不适感;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紧张等因素,放大不适的感觉,觉得更难忍受普通胃镜检查。 三、减轻普通胃镜检查不适感的方法 1.心理调节:检查前要保持放松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可以通过和医生沟通,了解检查的过程,减轻对未知的恐惧。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在检查前安抚好儿童情绪,让儿童配合检查。 2.配合医生操作:检查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呼吸等配合,比如在医生让吸气、呼气时准确配合,这样可以减少内镜通过时的不适感觉。 总之,普通胃镜检查多数人可以忍受,其忍受程度受多种个体因素影响,通过一些心理和操作上的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适感。

    2025-10-16 12:26:37
  • 患有胃病该如何治疗

    胃病治疗先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常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非药物治疗需饮食调整(遵循清淡易消化等原则)及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轻精神压力),药物治疗根据胃病类型选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且患有胃病者需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一、明确病因排查 胃病的治疗首先需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如碳13/碳14呼气试验)等检查明确病因,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辛辣饮食)、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精神压力等,不同病因需针对性处理。 二、非药物治疗要点 1.饮食调整: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定时定量进餐,减少咖啡、酒精等摄入,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摄入,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健康。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部不适;需注意减轻精神压力,长期焦虑、紧张可能加重胃病症状。 三、药物治疗原则(仅提药物名称) 根据胃病具体类型选择药物,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采用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联合用药方案;对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胃病,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受损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仅提及药物类别及名称。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病需特别注意饮食温和易消化,避免食用过硬、过凉食物,谨慎使用可能刺激胃肠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确诊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胃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副作用,优先选择对胃肠刺激小的药物,饮食上更强调软烂、易吸收。 3.孕妇:孕妇患胃病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以饮食调整和温和治疗为主。 4.有基础病史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治疗胃病时需考虑基础病用药与胃病药物的相互作用,需由多学科医生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五、定期监测与随访 患有胃病者需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有胃癌家族史、长期不愈胃病症状者需缩短检查间隔,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并干预。

    2025-10-16 12:24:23
  • 燕麦片好消化吗

    燕麦片消化特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含有的膳食纤维影响消化,不同人群食用消化情况不同,健康成年人适量吃煮软烂的燕麦片消化较顺利;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需煮软烂且控制量;儿童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要煮细腻糊状且控制量;胃肠道疾病患者病情稳定期可适量吃煮软的,发作期应避免。 燕麦片中膳食纤维对消化的影响 燕麦片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如β-葡聚糖等,在人体消化道内可以结合水分,形成胶状物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速度,但从整体而言,适量的燕麦片摄入,其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研究表明,每天摄入一定量含有燕麦片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肠道的消化环境,对于预防便秘等问题有积极作用。不过,如果摄入过量,这种胶状物质可能会过度占据肠道空间,影响其他食物的消化,导致消化不适。 不同人群食用燕麦片的消化情况差异 健康成年人:正常情况下,健康成年人食用煮得比较软烂的燕麦片,一般消化过程较为顺利。因为他们的胃肠道功能健全,能够较好地分解和吸收燕麦片中的营养成分。例如,正常成年人每餐食用50-100克左右煮软的燕麦片,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也相对缓慢。所以老年人食用燕麦片时,更需要注意烹饪方式,要煮得非常软烂,并且控制食用量。建议每餐食用量在30-60克左右,这样可以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风险。因为如果燕麦片没有煮软,老年人难以充分消化其中的膳食纤维和淀粉等成分,容易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儿童:儿童的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儿童食用燕麦片,最好将燕麦片煮成非常细腻的糊状,并且单次食用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次10-30克左右。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容积小,过多或未煮软的燕麦片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可能导致腹痛、呕吐等消化不良表现。 胃肠道疾病患者: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适量食用煮软的燕麦片。但如果处于疾病发作期,胃肠道黏膜受损,消化功能减弱,此时应避免食用燕麦片,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病情。因为燕麦片中的膳食纤维可能会对受损的胃肠道黏膜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不利于炎症的修复。

    2025-10-16 12:22:52
  • 脂肪肝吃什么药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有二甲双胍;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还有抗氧化剂及抗炎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特殊人群中儿童脂肪肝一般先非药物干预,孕妇需谨慎用药,老年人用药要更谨慎需个体化选择且密切观察。 一、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1.二甲双胍:对于伴有2型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可能有一定益处,其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发挥作用,有临床研究显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脏脂肪变等情况,但需注意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 二、降脂药物 1.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主要用于合并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对于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有作用,有研究表明其在部分脂肪肝患者中可改善肝脏脂质代谢,但使用时需关注肝功能等情况,尤其是本身有基础肝病的患者。 2.贝特类药物:比如非诺贝特,主要针对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高脂血症相关脂肪肝,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不过也需注意药物对肝脏等的影响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三、抗氧化剂及抗炎药物 1.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脏功能,对脂肪肝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能减轻肝脏的炎症损伤等,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患者,安全性相对较好,但具体使用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脂肪肝: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相关,一般首先建议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不轻易使用药物,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需更谨慎评估,只有在非常严格的评估后,病情需要时才考虑适当药物,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药物反应。 2.孕妇脂肪肝:孕妇出现脂肪肝情况较为特殊,需谨慎用药,首先应尽量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避免高油高脂食物等)、适当运动等非药物方式尝试改善,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必须用药时需由医生充分权衡利弊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状况。 3.老年人脂肪肝: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需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比如一些药物可能对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负担较重,需根据老年人的具体肝肾功能、基础疾病情况等来个体化选择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2025-10-16 12:21:24
  • 做剖腹产后便秘怎么办

    剖腹产后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当运动(产后早期活动、产后康复操)、建立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排便时避免干扰)、心理调节(缓解焦虑情绪)来改善便秘,若严重且上述方法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遵医疗规范处理。 保证充足水分:每天要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水可以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如果是母乳喂养的产妇,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有助于保证乳汁的分泌量。 适当运动 产后早期活动: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产后尽早开始适当运动。例如术后6小时左右可以在床上进行翻身、抬腿等简单动作;术后第1-2天可以在床边坐立、短时间走动。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如产后1周左右可以进行慢走等轻度运动。适当运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缓解便秘。有研究显示,产后适当运动的产妇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缺乏运动的产妇。 产后康复操:可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产后康复操锻炼,其中包含一些针对腹部肌肉和肠道功能的动作,有助于增强肠道蠕动能力,改善便秘。 建立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尝试排便,比如早餐后30分钟左右,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肠道的排便反射。长期坚持定时排便,有助于调节肠道生物钟,改善便秘。 排便时避免干扰:排便时应集中注意力,不要同时看书、玩手机等,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肠道顺利排便。 心理调节 缓解焦虑情绪:剖腹产后女性可能会因为身体恢复情况、照顾新生儿等因素产生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产妇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听舒缓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虑。有研究发现,心理状态良好的产妇便秘发生概率更低。 特殊情况处理 如果便秘严重且通过上述方法无法缓解:不建议自行盲目使用泻药等药物,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比如可能会使用一些相对安全的缓泻措施,但会严格遵循医疗规范,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对于母乳喂养的产妇,医生在选择治疗措施时会充分考虑对乳汁分泌和新生儿的影响。 总之,剖腹产后便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建立良好排便习惯和心理调节等多方面来改善,若情况严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2025-10-16 12:20:2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