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消化细胞使用的胰酶是什么样的
胰酶包含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最初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进入小肠后在肠激酶等作用下被激活其为蛋白质类有特定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且各有底物特异性儿童胰腺功能未完全发育成熟胰酶分泌量和活性可能不足胰腺疾病患者腺泡细胞受损致胰酶分泌不足或异常影响消化需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医疗措施辅助消化。 一、胰酶的主要组成成分 消化细胞所使用的胰酶主要包含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胰蛋白酶能够特异性地分解蛋白质,将其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胰淀粉酶可作用于碳水化合物,使其逐步水解为寡糖和单糖;胰脂肪酶则负责分解脂肪,将其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酶均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合成并分泌,最初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例如胰蛋白酶原、胰淀粉酶原、胰脂肪酶原等,当它们进入小肠后,在肠激酶等物质的作用下被激活,从而发挥消化功能。 二、胰酶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1.蛋白质本质:胰酶属于蛋白质类物质,具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其空间结构决定了酶的活性位点,能够精准识别相应的底物并与之结合,通过催化反应实现对营养物质的分解。例如,胰蛋白酶的活性位点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蛋白质底物中特定的氨基酸序列,进而催化肽键的断裂。 2.底物特异性:每种胰酶都有其特定的底物范围。胰蛋白酶主要针对含有碱性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的肽键进行作用;胰淀粉酶专一性地作用于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糖苷键;胰脂肪酶则特异性地作用于甘油三酯的酯键,分别完成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过程。 三、特殊人群的胰酶情况 1.儿童群体:儿童的胰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胰酶的分泌量和活性可能相对不足。例如婴幼儿时期,胰腺腺泡细胞的功能尚不完善,若存在胰腺相关疾病或消化功能紊乱,可能会明显影响胰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作用,需关注儿童的消化状况及胰酶分泌情况,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考虑相关干预。 2.胰腺疾病患者:患有慢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的患者,胰腺的腺泡细胞受损,会导致胰酶分泌不足或分泌异常。此时,患者的消化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需要综合评估胰酶的分泌及活性状态,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来辅助消化,如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外源性补充胰酶等,但需遵循医疗规范进行处理。
2025-10-16 12:18:58 -
吃红苋菜大便是红色的怎么回事
吃红苋菜后大便变红有正常和异常情况。正常是因甜菜红素难吸收随粪便排出,停食1-2天可恢复;异常需警惕消化道出血和其他系统疾病影响,消化道出血儿童要防肠套叠等,成人防溃疡、痔疮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致凝血异常伴其他出血症状,若大便红色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并治疗。 一、食物色素导致的正常情况 红苋菜中含有大量的天然色素,主要是甜菜红素。当人体食用红苋菜后,甜菜红素难以被完全消化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大便呈现红色。这种情况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停止食用红苋菜1-2天后,大便颜色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于各年龄、性别人群来说,只要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无需特殊处理。 二、需警惕的异常情况及可能原因 (一)消化道出血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在食用红苋菜后大便持续红色且伴有腹痛、呕吐、精神萎靡等情况,需警惕消化道本身的病变,如肠套叠等。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除了大便颜色改变外,还可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等。 成人:成年人若本身有消化道溃疡、痔疮等基础疾病,食用红苋菜后大便红色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腹痛、黑便(如果出血量较少时)、头晕、乏力等症状,要考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消化道溃疡患者一般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病史,出血时可能出现上述伴随症状;痔疮患者多有便后滴血或厕纸上有血的情况,若消化道出血混合在大便中,也会使大便颜色改变。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特殊影响,但女性在月经期时需注意区分是经血污染还是消化道出血导致的大便红色。 (二)其他系统疾病影响 1.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食用红苋菜后大便红色,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成人则可能因自身免疫等因素患病。 如果发现吃红苋菜后大便红色且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6 12:14:55 -
一平躺就肠鸣怎么回事
平躺时肠鸣可能由胃肠蠕动增强、消化不良、肠道疾病影响、腹部着凉等因素引起,若肠鸣频繁伴不适需及时就医,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注意腹部保暖对减少肠鸣有帮助,特殊人群需关注饮食生活习惯调整。 一、胃肠蠕动增强相关 平躺时肠鸣可能是胃肠蠕动增强所致。正常情况下肠道会有蠕动,当胃肠蠕动加快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就会产生肠鸣音。比如进食过快、摄入较多易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可能导致胃肠内气体增多,引起胃肠蠕动增强,从而平躺时出现肠鸣。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若饮食不规律,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致胃肠蠕动增强引发肠鸣;成年人长期压力大、饮食不节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二、消化不良因素 消化不良也可能引发平躺时肠鸣。消化不良会使食物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不完全,食物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肠道产气增多,进而引起肠鸣。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相对较弱,若饮食结构不合理,更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出现平躺肠鸣;年轻人长期熬夜、饮食无度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相关肠鸣。 三、肠道疾病影响 某些肠道疾病也会导致平躺肠鸣。例如肠炎,炎症刺激肠道,使肠道蠕动异常,出现肠鸣音活跃或亢进。不同年龄段肠炎发病原因不同,儿童肠炎可能与病毒、细菌感染肠道有关,如轮状病毒感染等;成年人肠炎可能与饮食不洁、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还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较为敏感,易出现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平躺时可表现为肠鸣。 四、其他可能情况 腹部着凉也可能引起平躺肠鸣。腹部受凉后,肠道受到刺激,蠕动加快,导致肠鸣。不同性别在腹部保暖方面需求有别,女性可能更注重穿着,若不注意腹部保暖易着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在寒冷环境工作或生活的人,更易因腹部着凉出现肠鸣。 如果平躺时肠鸣频繁且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肠镜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进食过多易产气及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对于减少平躺时肠鸣有一定帮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更需关注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儿童要保证饮食卫生、规律,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等。
2025-10-16 12:13:40 -
胃镜做了半年会癌变吗
胃镜做了半年后是否会癌变需综合多因素判断,与患者本身基础疾病(如本身有癌前病变、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未规范治疗等)、生活方式(如饮食、吸烟饮酒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等)相关,有相关风险因素者需定期复查胃镜以便早期发现癌变并处理。 一、基础疾病因素 1.本身有癌前病变者:若患者在半年前胃镜检查时就发现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情况,那么半年内病情有可能进展发生癌变。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约1%-3%的年癌变率,若患者本身病变程度较重,如重度异型增生,其癌变风险相对更高,即使间隔半年胃镜检查,也存在癌变可能。 2.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未规范治疗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患者半年前胃镜发现问题但未检测Hp或未规范根除Hp治疗,Hp持续感染会持续损伤胃黏膜,增加半年内癌变的可能性。研究显示,Hp感染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比非感染人群高2-6倍。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喜好腌制、烟熏、油炸食品的人群,其胃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刺激,半年内发生癌变风险增加。例如,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是明确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促进胃癌发生。 2.吸烟饮酒:吸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会损伤胃黏膜,增加癌变几率;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病变,进而增加癌变风险。有研究表明,每日饮酒量超过50g乙醇的人群,胃癌发生风险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 三、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不良刺激的耐受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若存在上述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半年内癌变可能性相对更高。而且老年人症状往往不典型,更易延误病情。 2.女性: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直接导致胃镜后半年内癌变的决定因素,但女性若有自身特殊的内分泌等因素影响下的胃部病变情况,如一些与激素相关的胃部潜在病变,也需要关注,但总体还是主要由基础疾病等因素起关键作用。 总之,胃镜做了半年是否会癌变不能简单判定,有相关风险因素者需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情况并及时处理。
2025-10-16 12:11:52 -
胃溃疡到癌变要几年
胃溃疡发展为癌变的时间无绝对固定年限,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特征、患者个体差异(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患者应积极治疗并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癌变。 影响胃溃疡癌变时间的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溃疡常见的致病因素,长期的Hp感染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溃疡癌变的风险。有研究表明,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相较于Hp阴性的患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会有所升高,而且感染持续时间越长,这种风险可能越明显。不同个体对Hp感染的反应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因为Hp感染导致胃溃疡癌变进程加快,而有的患者可能在感染后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癌变迹象。 溃疡的特征:胃溃疡的大小、形态等特征也与癌变风险相关。较大的溃疡、不规则形状的溃疡等相对更有可能发生癌变。一般来说,直径大于2厘米的溃疡,癌变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这类溃疡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相对较小溃疡而言)就出现癌变倾向,但具体到癌变所需时间也不是能精准确定的,只是存在这样的关联。 患者的个体差异 年龄:中老年患者相对年轻患者来说,胃溃疡癌变的风险可能更高一些。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包括胃黏膜的修复功能等会逐渐衰退,对不良刺激的耐受和修复能力下降,所以中老年胃溃疡患者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有可能发生癌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有这样的趋势。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持续的损伤,会加重胃溃疡的病情,进而促进癌变的发生发展。例如,每天大量吸烟、长期酗酒的胃溃疡患者,其胃溃疡癌变的时间可能会比生活方式健康、不吸烟不酗酒的患者要短一些。 基础病史: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机体的代谢等功能,也可能会影响胃溃疡的预后和癌变进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伤口愈合等,胃黏膜的修复等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使得胃溃疡癌变的时间相对缩短。 总之,胃溃疡到癌变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对于胃溃疡患者来说,应积极治疗,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6 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