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降结肠息肉如果不切除可以吗
降结肠息肉大多建议切除,部分较小非肿瘤性息肉可暂不立即切除但需密切随访,肿瘤性息肉癌变风险高通常建议尽早切除,患者个体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等也影响是否切除的决策,需医生专业评估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切除降结肠息肉。 从息肉性质角度 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等,部分炎性息肉可能与肠道炎症刺激相关,若炎症得到控制,部分炎性息肉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但即使如此,也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观察息肉变化情况。不过,也有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可能长期稳定,但也有少数可能会发生性质改变,所以一般也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切除。 肿瘤性息肉:像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腺瘤性息肉,其癌变几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腺瘤越大,癌变风险越高,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癌变率明显增加。这类息肉通常不会自行消退,且存在向恶性肿瘤转化的趋势,所以一般建议尽早切除。 从患者个体因素角度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若发现降结肠息肉,由于其肠道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对于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癌变风险可能累积。而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较差,存在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此时需要更谨慎评估,但即使身体状况允许,腺瘤性息肉等仍建议切除以降低远期癌症风险。 健康状况:本身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处于不稳定期的患者,若要进行息肉切除手术,手术创伤和麻醉等可能会对其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与不切除息肉的潜在风险后再做决策。而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对于有癌变倾向的息肉则更应积极切除。 总之,降结肠息肉大多建议切除,尤其是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是否切除并密切随访,患者应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下,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息肉切除。
2025-10-16 11:19:03 -
做胃镜是空腹吗
做胃镜通常需空腹,因胃内食物会遮挡视线影响观察且易致误吸,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做胃镜也需严格空腹,儿童要依年龄等安排,老年因有基础病更要严格遵循以降低风险。 一、具体原因 1.保证视野清晰 胃内的食物会遮挡视线,使得医生无法清楚地看到胃黏膜的细微病变,如炎症、溃疡、息肉等。空腹状态下,胃内基本没有食物残渣,能让胃镜下的视野更加清晰,便于医生准确诊断。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空腹状态下胃镜检查的病变检出率更高,能够更精准地发现胃部的早期病变。 2.减少误吸风险 当进行胃镜检查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如果胃内有食物,呕吐物容易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老体弱、吞咽功能较差或者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误吸的风险更高。所以空腹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这种风险。 二、特殊人群的情况 1.儿童患者 儿童做胃镜时更要严格空腹。一般来说,3岁以上儿童检查前排空胃内容物,禁食4-6小时,禁饮2-3小时;3岁以下婴幼儿可能需要更严格的空腹时间安排,但具体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情况由医生评估决定。因为儿童配合度相对较差,空腹可减少检查过程中的不适和并发症风险,如果儿童在检查前进食饮水,发生误吸等危险情况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同时,空腹状态下儿童胃内空间相对清晰,也有利于医生进行检查操作。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空腹做胃镜可以减少检查过程中的风险。如果老年患者进食后做胃镜,发生呕吐误吸会对其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所以老年患者做胃镜时也必须严格遵循空腹要求,并且在检查前医生会对其全身情况进行更全面的评估,确保空腹状态的安全性。
2025-10-16 11:15:55 -
慢性胃窦隆起胃炎多久会发展成胃癌
慢性胃窦隆起胃炎发展成胃癌的时间不确定,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持续未控、老年人、长期吸烟酗酒、有其他胃部基础疾病等会缩短发展为胃癌的时间,应早期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风险。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发展时间也有差异。年轻人的身体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慢性胃窦隆起胃炎,可能会延缓甚至阻止向胃癌的发展;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各项修复机制相对较弱,慢性胃窦隆起胃炎发展为胃癌的时间可能相对更短一些。 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等物质会对胃黏膜产生持续的刺激,会加速胃黏膜的损伤和癌变进程。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酒精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等的侵害,从而加快慢性胃窦隆起胃炎向胃癌转化的速度。而有良好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的患者,发展成胃癌的时间可能会延长。 从病史角度,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胃部基础疾病,如胃溃疡等,再合并慢性胃窦隆起胃炎,那么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时间可能会相对缩短。例如,既有胃溃疡又有慢性胃窦隆起胃炎的患者,其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更为复杂,多种病变因素共同作用,会加速胃黏膜的异常变化,从而使发展成胃癌的时间可能比单纯慢性胃窦隆起胃炎的患者更短。 总之,慢性胃窦隆起胃炎发展成胃癌的时间不是一个固定值,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地确定具体多久会发展成胃癌,关键是要早期发现慢性胃窦隆起胃炎,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规范治疗、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以降低发展为胃癌的风险。
2025-10-16 11:14:29 -
怎么会有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来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口口传播(共用餐具、接吻)和粪口传播(污染水源、不恰当个人卫生习惯),不同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儿童易通过集体生活感染,女性因接触频繁等可能风险高,不良生活方式及有胃部基础病史人群易感染且感染后可能加重病情。 共用餐具:在家庭聚餐等场景中,若感染者使用过的餐具未经过彻底清洁消毒,健康人再使用该餐具,就有可能通过口口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例如,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使用的筷子、勺子等餐具上可能会残留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唾液等分泌物,其他家庭成员使用时就容易被传染。 接吻:幽门螺杆菌可在口腔中存活,通过接吻这种密切的口腔接触方式,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粪口传播 污染水源:如果水源被含有幽门螺杆菌的粪便污染,人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后,就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保护不当的地区,这种传播途径较为常见。 不恰当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便后不洗手,手上可能沾染含有幽门螺杆菌的粪便,然后通过接触食物等进入口腔,从而引发感染。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自身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幼儿园等),更容易通过共用餐具、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幽门螺杆菌。对于女性而言,在一些特殊时期或生活方式下,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比如一些女性在家庭中承担较多家务,与家人接触频繁,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其胃肠道的抵抗力可能下降,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且感染后也较难自行清除。有胃部基础病史的人群,本身胃黏膜存在一定损伤或病变,更容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的侵害,感染后可能会加重胃部疾病的病情。
2025-10-16 11:13:02 -
蛔虫会被拉出来吗
蛔虫是否会被拉出来情况不一,感染程度轻、胃肠蠕动正常且采取促排便措施时部分可能随粪便排出,但感染数量多、位置特殊或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时需借助药物或特殊处理,不能都指望自行被拉出来,感染蛔虫后需根据情况处理。 一、蛔虫可能被排出的情况 当人体感染蛔虫后,若感染程度较轻,且人体的胃肠蠕动等生理活动较为正常,同时采取了一些促进排便等措施时,少量蛔虫有可能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例如,当机体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蔬菜、水果等,促进肠道蠕动,有可能带动部分蛔虫排出。 二、蛔虫不能被排出的情况及应对 1.蛔虫数量较多或位置特殊时 如果人体感染蛔虫数量较多,仅仅依靠自身肠道蠕动等生理活动往往难以将所有蛔虫都排出体外。而且,蛔虫有可能在肠道内盘踞,位置较为特殊,比如缠绕成团等情况,这时候就不能指望蛔虫自行被拉出来,需要借助药物进行驱蛔虫治疗。常用的驱蛔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等,它可以通过抑制蛔虫对葡萄糖的摄取,使蛔虫无法生存和繁殖,从而达到驱虫的目的。 2.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的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如果感染蛔虫,家长不能盲目等待蛔虫自行排出。因为儿童感染蛔虫后可能会出现腹痛、消瘦、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问题。一旦发现儿童有蛔虫感染迹象,应及时带儿童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的驱虫治疗,而不是寄希望于蛔虫自己被拉出来。 孕妇:孕妇感染蛔虫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如果孕妇感染蛔虫,不能随意使用驱虫药物,因为很多驱虫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这时候需要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后采取相对安全的方式来处理蛔虫感染问题,而不是等待蛔虫自行排出,以免蛔虫在体内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16 1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