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肝硬化蜘蛛痣的部位

    肝硬化患者的蜘蛛痣通常好发于上腔静脉分布区域,包括颈部、面部、上胸部等,其形成与肝硬化致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灭活减弱、雌激素水平升高使小动脉扩张有关,不同人群可能有差异,患者需及时就医治基础病。 颈部:颈部是常见的部位之一,尤其是颈部的皮肤表面,可见到形似蜘蛛的血管痣,中心有一个中心点,周围有呈辐射状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 面部:面部也是好发部位,例如脸颊、额头等区域较为常见。在这些部位出现的蜘蛛痣,中心的红点周围有许多细小的血管向外延伸,形似蜘蛛。 上胸部:上胸部也是蜘蛛痣常出现的部位,表现为在胸骨附近的皮肤出现蜘蛛痣的形态。 蜘蛛痣的形成与肝硬化导致肝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进而引起小动脉扩张形成蜘蛛痣。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其蜘蛛痣的出现部位基本如上所述,但具体的个体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肝硬化患者出现蜘蛛痣,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肝硬化等基础疾病。

    2025-10-17 09:53:19
  • 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传染的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口口传播是通过唾液在人与人之间,如共用餐具水杯、密切口对口接触等传播;粪口传播是随粪便排出的幽门螺旋杆菌污染水源或食物,或手沾粪便后触摸口部导致感染,儿童和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成年人更易感染。 粪口传播 具体情况:幽门螺旋杆菌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到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后就会被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可能被含有幽门螺旋杆菌的粪便污染,人们饮用这样的水就可能感染。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手卫生,手上沾染了含有幽门螺旋杆菌的粪便,然后又触摸口部,也会造成粪口传播。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比如便后不认真洗手就拿东西吃等,更容易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而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成年人,如不注意饮食卫生、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场所就餐等,也增加了通过粪口传播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

    2025-10-17 09:52:23
  • 肠结核好发部位

    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与该部位肠内容物停留时间长、淋巴组织丰富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相对多见,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者、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者易发病。 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少年相对较多见,这与青少年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等因素有关。对于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更需警惕肠结核的发生。在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情况会增加肠结核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对于本身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的人群,如肺结核患者,其发生肠结核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到达肠道,而回盲部成为常见的受累部位。

    2025-10-17 09:51:03
  • 回肠末端炎症状

    回肠末端炎症状多样,消化系统症状有右下腹隐痛的腹痛、次数增多的腹泻及相对少见的便秘;全身症状包括低热等发热情况和全身疲倦乏力;还可能出现因营养吸收受影响导致的体重减轻。 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为右下腹隐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为轻微,仅表现为腹部的不适感;有的则可能较为明显,呈间歇性发作。疼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炎症刺激回肠末端的神经末梢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可能表述不如成人清晰,需仔细观察其行为表现,如是否频繁用手按压右下腹部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腹痛。对于有回肠末端炎病史的患者,若近期腹痛频率增加、程度加重,需警惕病情变化。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糊状便等。腹泻的原因是炎症导致回肠末端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儿童患者腹泻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需注意观察其体重增长情况等。不同性别患者腹泻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况变化,腹泻症状略有不同。生活方式上,食用刺激性食物、腹部受凉等可能加重腹泻。有回肠末端炎病史者,若腹泻伴有黏液便、脓血便,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就医。 便秘:相对腹泻较少见,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炎症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导致肠道动力不足,从而引起便秘。老年人由于本身肠道功能减退,若合并回肠末端炎,便秘可能更为常见。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与回肠末端炎相互影响。生活方式中,运动量少、饮水不足等会加重便秘。对于有回肠末端炎的便秘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如增加运动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度发热。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儿童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时可能全身状况下降更明显,需加强护理。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熬夜等可能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导致发热等全身症状加重。有回肠末端炎的患者,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反复升高,提示炎症可能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与炎症导致机体消耗增加、营养吸收障碍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乏力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时精力不如以往,活动量减少;老年人则可能在日常活动如散步等时容易感到疲惫。女性在生理期由于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身体不适,若合并回肠末端炎出现乏力,需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会加重乏力症状。有回肠末端炎的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缓解乏力症状。 其他症状 体重减轻:由于肠道炎症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长期可能导致患者体重减轻。儿童患者体重减轻会影响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增长缓慢等,需关注其生长曲线情况。老年人体重减轻可能提示营养状况差,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需加强营养支持。不同性别患者体重减轻表现无特殊差异,但女性可能更关注体重变化对体型的影响,需给予心理关怀。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长期患病导致食欲减退等会加速体重减轻。有回肠末端炎的患者应注意均衡饮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评估和营养支持。

    2025-10-16 14:31:51
  • 十二指肠和小肠的区别

    十二指肠长度约20-25厘米,呈“C”形包绕胰头,有独特结构及功能,空肠和回肠全长5-7米,结构功能有差异,儿童时期和老年人的十二指肠及小肠结构功能有不同变化,生活方式和病史也会影响其结构功能。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全长一般为5-7米,空肠和回肠占据了小肠的大部分长度,起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向下延伸至回盲瓣与大肠相连。 结构特点 十二指肠:具有独特的结构,它有十二指肠球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十二指肠降部(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等不同部分,其黏膜表面有环形皱襞、绒毛等结构,且十二指肠腺较为发达,主要分泌碱性黏液,可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 小肠(空肠和回肠):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黏膜环状皱襞密集,绒毛高而密集,血管丰富,呈粉红色;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环状皱襞、绒毛逐渐变稀疏,颜色较浅,回肠末端有集合淋巴滤泡,在免疫防御方面有一定作用。 功能差异 十二指肠:主要功能是接受胃排空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和吸收部分营养物质,同时通过分泌多种消化酶和黏液等参与消化过程,例如十二指肠黏膜能分泌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从而启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空肠和回肠: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空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物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回肠主要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等。 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儿童时期十二指肠和小肠的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例如新生儿的十二指肠腺相对不发达,对胃酸的缓冲能力较弱,在喂养不当等情况下容易发生胃部不适;随着年龄增长,小肠的吸收功能逐渐完善,空肠和回肠的绒毛结构、消化酶活性等逐步达到成人水平,但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有差异,婴儿期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相对较小,需要注意合理喂养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老年人:老年人的十二指肠和小肠结构会发生一定退变,如黏膜皱襞变平、绒毛萎缩等,这可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同时,小肠的运动功能也可能减弱,影响食糜的通过和消化吸收,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在饮食上需要更加注重营养的均衡和易消化,必要时可能需要补充一些消化酶等辅助消化。 生活方式影响 饮食方面:长期高油、高脂饮食可能会影响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消化功能,增加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可能导致小肠对脂肪等物质的消化吸收障碍。而均衡合理的饮食,如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有助于维持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肠道健康。 运动方面: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十二指肠和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推进。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出现胃肠蠕动减慢,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影响消化吸收,还可能增加肠道疾病的发生几率。例如经常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的人,其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更稳定。 病史影响 有胃肠道疾病病史者:如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其十二指肠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损害,需要关注溃疡的愈合情况以及对小肠消化吸收的影响。如果曾经有小肠手术史,会改变小肠的正常结构和连续性,可能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等问题,需要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评估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程度,在饮食和营养支持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可能需要补充特定的营养物质来满足身体需求。

    2025-10-16 14:29: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