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嘴苦是胃癌早期症状

    嘴苦可能是胃癌早期症状之一,但也与口腔问题、胃肠道问题、肝胆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当出现嘴苦怀疑胃癌早期时,中老年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胃镜等详细检查,儿童等特殊人群出现嘴苦多考虑其他常见问题也需就医检查,嘴苦是非特异性症状,出现应综合情况及时就医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不同人群就医检查侧重点等不同但都应及时就医全面检查。 一、嘴苦与胃癌早期症状的关联 嘴苦确实可能是胃癌早期的症状之一,但嘴苦并非特异性地只出现在胃癌早期,很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嘴苦。胃癌早期除了嘴苦外,还可能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比如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减退等,但这些症状也可见于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疾病。从科学研究来看,胃癌发生时,肿瘤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胆汁反流等情况,从而引发嘴苦,但这只是胃癌早期可能出现的众多表现中的一种,不能仅凭嘴苦就判定是胃癌早期。 二、其他可能导致嘴苦的因素 (一)口腔问题 1.口腔卫生不良:如果不注意口腔清洁,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滋生细菌,可能会产生异味,同时也可能导致嘴苦。例如,长期不刷牙、不漱口,口腔内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会产生一些有异味的物质,从而感觉嘴苦。 2.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炎症性疾病,炎症会导致口腔内环境改变,可能引起嘴苦。研究表明,口腔炎症部位的细菌代谢产物等会影响味觉,导致患者感觉嘴苦。 (二)胃肠道问题 1.胆汁反流: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胆汁可能反流至胃内,再反流入食管,甚至口腔,从而引起嘴苦。例如,一些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就可能出现胆汁反流导致嘴苦的情况。 2.消化不良: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食物等导致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生异味,也可能通过食管反流至口腔,引起嘴苦。 (三)肝胆疾病 1.胆囊炎:胆囊炎患者由于胆囊功能异常,胆汁排泄不畅,可能会出现嘴苦的症状。临床研究发现,胆囊炎发作时,胆汁的成分和排出规律改变,容易导致患者感觉嘴苦。 2.肝炎: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对胆汁的代谢等功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出现嘴苦的情况。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病情影响肝脏正常功能时,可能会伴随嘴苦的症状。 三、当出现嘴苦怀疑胃癌早期时的应对措施 如果发现自己有嘴苦症状且怀疑可能是胃癌早期,首先,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的建议。对于中老年人群,因为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更应该引起重视。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的情况,发现可疑的病变部位并进行活检,这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如果出现嘴苦,一般来说胃癌的可能性极低,但也需要排除一些罕见情况,儿童出现嘴苦多考虑口腔、消化不良等问题,同样需要到儿科就诊,进行相应的口腔检查、胃肠道功能评估等。 四、总结 嘴苦只是一个非特异性的症状,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虽然它有可能是胃癌早期的表现,但不能仅依据嘴苦就诊断为胃癌早期。当出现嘴苦症状时,应综合考虑自身的整体情况,如有相关担忧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而不是自行盲目判断。同时,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在面对嘴苦症状时,就医检查的侧重点和具体检查项目会有所不同,但都应遵循及时就医、全面检查的原则来明确原因。

    2025-10-16 14:25:17
  • 吹空调拉肚子乏力怎么办

    吹空调致拉肚子、乏力可能因腹部受凉等,可通过调整空调环境(调温、改吹风方向)、腹部保暖(用保暖用品、添衣物)、饮食调整(清淡易消化、补水分)缓解,儿童和老人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易因体温调节差需更谨慎保暖等,老人胃肠弱等,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一、原因分析 吹空调拉肚子、乏力可能是因为空调温度过低或直吹身体,导致腹部受凉,影响胃肠道功能,引起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同时身体因受凉可能出现乏力等不适。另外,也可能本身存在胃肠功能较弱的情况,在空调环境下更易诱发症状。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一)调整空调环境 1.调节温度:将空调温度调整至26℃-28℃左右,避免温度过低刺激胃肠道。对于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可根据其身体耐受适当调整,但一般也不宜低于26℃。因为过低的温度会使人体体表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2.改变吹风方向:避免空调直吹身体,尤其是腹部。可以使用空调挡风板等设备改变风向,让冷风均匀分布,减少对身体局部的过度刺激。 (二)腹部保暖 1.使用腹部保暖用品: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腹部,温度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2-3次。通过热敷可以促进腹部血液循环,缓解胃肠道痉挛,减轻腹泻症状。对于儿童,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可在热水袋外包裹毛巾后再敷于腹部;老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也需注意温度,防止低温烫伤。 2.增添衣物:适当增添衣物,特别是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可穿着宽松的长袖衣物、护腰等,帮助身体保持温暖状态,改善乏力等不适。 (三)饮食调整 1.清淡易消化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例如,米粥容易消化,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且不会刺激胃肠道;面条也是比较温和的食物,适合在胃肠道不适时食用。对于儿童,可将食物做得更细软,如将面条煮得更烂一些,米粥熬得更稠一些;老人的饮食同样要注重软烂易消化,可适当增加粥类、蒸蛋等食物的摄入。 2.适量补充水分:多喝温水,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每次饮用100-150ml左右。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对于缓解乏力等症状很重要。如果出现口渴、尿少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增加饮水量,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口服补液盐。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因空调受凉出现拉肚子、乏力等情况。在调整空调温度时要尤其注意,避免温度过低。腹部保暖时,热水袋等保暖用品的使用要更加谨慎,确保温度适宜,防止烫伤。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消化,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咀嚼能力提供合适的食物。如果儿童腹泻严重、乏力明显或伴有发热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二)老人 老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在空调环境下要更注重保暖,调整温度时不宜过低。腹部保暖时同样要注意温度,避免因感觉不敏感而烫伤。饮食方面要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如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要注意控制米粥等食物的摄入量,防止血糖波动。如果老人出现持续拉肚子、乏力不缓解或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因为老人可能因腹泻、乏力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更严重的问题。

    2025-10-16 14:24:30
  • 细菌性肠炎的症状

    细菌性肠炎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粪便性状多样,婴幼儿更重)、腹痛(多为脐周隐痛或绞痛,进食刺激性食物等可加重,既往有肠道病者发作时更明显);全身症状如发热(因免疫反应致热原释放,儿童体温波动大易惊厥,老年人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易被忽视)、乏力(机体应激、营养吸收障碍致全身疲倦);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呕吐(病情重或感染胃部等部位时出现,婴幼儿易误吸,老年人易致电解质紊乱)、里急后重(结肠部位炎症刺激直肠肛管神经末梢致,儿童可能被忽视)。 一、消化道症状 1.腹泻 是细菌性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粪便的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时可呈黏液脓血便。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腹泻特点略有差异,例如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腹泻次数可较多,粪便多呈黄色或黄绿色,带有少量黏液。婴幼儿由于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腹泻可能更为频繁,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的肠道对细菌感染的耐受能力较差,细菌性肠炎时腹泻症状往往更重,且恢复相对较慢。而成年人的肠道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可能因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2.腹痛 多为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这是因为肠道病变主要集中在肠道部位,尤其是小肠和结肠。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及肠壁神经末梢,引起疼痛感觉。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腹痛部位,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在患病期间进食了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加重腹痛症状。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既往有肠道疾病史,如慢性结肠炎等,细菌性肠炎发作时腹痛可能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部分细菌性肠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低热至高热不等。一般是由于细菌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释放致热原,从而引起体温升高。例如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肠炎,患者多有发热表现,体温可在38℃-39℃左右,甚至更高。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在细菌性肠炎发热时,体温波动可能较大,而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时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病情往往容易被忽视,延误治疗。 2.乏力 患者会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等因素也会导致乏力症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出现乏力表现,但儿童可能因为乏力而活动减少,成年人则可能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其他伴随症状 1.呕吐 多见于病情较重或感染累及胃部及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细菌性肠炎患者。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黄绿色胆汁样。婴幼儿由于胃的解剖结构特点,呕吐更容易发生,且可能导致误吸等危险情况。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老年人,呕吐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呕吐引起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更难代偿。儿童呕吐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 2.里急后重 表现为排便时有急迫感,排便后仍有未排尽的感觉。多见于结肠部位的细菌性肠炎,如志贺氏菌引起的痢疾,患者常有明显的里急后重症状。里急后重的出现是由于炎症刺激直肠和肛管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频繁的便意。不同年龄人群里急后重的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因为表达不清而被家长忽视相关症状。

    2025-10-16 14:22:44
  • 判断胃炎需要做胃镜么

    胃镜检查是判断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取组织活检明确类型等,对不同年龄、结合生活方式及有病史人群均有意义,其他辅助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等可作补充,但不能替代胃镜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学改变,需结合胃镜综合判断胃炎情况。 一、胃镜检查在胃炎判断中的重要性 胃镜检查是判断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状态,能够清晰地看到胃黏膜是否存在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等病变情况,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从而明确胃炎的具体类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以及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胃镜结合病理活检对胃炎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一)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的意义 儿童:儿童胃炎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出现反复腹痛、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时,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胃内情况。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确保患儿的安全和检查的顺利进行。由于儿童的胃黏膜相对娇嫩,胃镜检查时需格外轻柔操作。 成年人:成年人是胃炎的高发人群,当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时,胃镜检查可以快速明确是否存在胃炎以及胃炎的严重程度等。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胃炎的病因可能有所不同,如年轻人可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过度饮酒、饮食不规律等)关系密切,而中老年人可能还需要考虑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等。 (二)结合生活方式的考虑 长期饮酒者:长期饮酒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增加胃炎的发生风险。对于长期饮酒且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人,胃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胃黏膜的受损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建议戒酒并进行针对性的胃炎治疗。 饮食不规律者:经常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饮食不规律的人,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容易受到影响,容易引发胃炎。胃镜检查可以帮助这类人群了解胃黏膜的具体状况,从而指导其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 (三)有病史人群的价值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既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且出现症状变化的人,胃镜检查可以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黏膜的恢复情况或是否出现了新的病变,如是否有溃疡复发、萎缩加重等情况。 有胃部手术史者:曾经有过胃部手术的人,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改变,可能会出现残胃炎等情况。胃镜检查可以监测残胃的黏膜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病变进展。 二、其他辅助检查在胃炎判断中的补充作用 虽然胃镜是判断胃炎的重要方法,但还有一些其他辅助检查可以作为补充。例如,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可以无创地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学检测可以了解既往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等。但这些检查都不能像胃镜那样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学改变,所以一般需要结合胃镜检查来综合判断胃炎的情况。例如,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结合胃镜下胃黏膜的炎症表现,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 另外,血常规检查对于胃炎伴有出血等情况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但这只是辅助性的检查,不能单独依靠血常规来诊断胃炎。

    2025-10-16 14:22:07
  • 大便圆球状是怎么回事

    大便长期呈圆球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有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取不够;生活习惯上包括缺乏运动、排便习惯不良;疾病因素涉及肠道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药物因素有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发现大便长期呈圆球状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饮食、生活习惯很重要。 一、饮食因素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若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摄入过少,就会使肠道内粪便缺乏足够的水分和体积支撑,容易变得干结、呈圆球状。例如,长期以精细米面为主食,很少吃芹菜、西兰花等富含纤维的蔬菜,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建议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儿童也应根据年龄摄入相应量的富含纤维食物来保证肠道正常功能。 水分摄取不够:人体若缺水,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水分,导致大便干结。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若饮水过少,都可能出现大便圆球状的情况。比如,儿童玩耍时忘记喝水,老年人因口渴感减退而喝水少等,都可能影响肠道内大便的性状。 二、生活习惯因素 缺乏运动: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使大便干结呈圆球状。不同年龄人群运动需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每天有适量的户外活动时间来促进肠道蠕动;成年人也应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来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排便习惯不良:不定时排便,经常抑制便意,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结。儿童可能因贪玩等原因不按时排便,成年人可能因工作忙碌等忽视排便信号,老年人也可能因行动不便等问题不能及时排便,这些情况都可能引发大便圆球状的现象。 三、疾病因素 肠道疾病:某些肠道疾病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大便性状改变。例如,肠道肿瘤可能会阻塞肠道,使粪便通过受阻,进而出现大便干结呈圆球状的情况;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干结呈圆球状等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肠道疾病的风险不同,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患肠道肿瘤等疾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儿童也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发肠道疾病影响大便性状。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排出困难,从而出现大便干结呈圆球状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患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情况不同,成年人可能因自身免疫等因素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儿童也可能因先天性因素等出现相关内分泌问题影响大便性状。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服用后可能会引起便秘的副作用,导致大便干结呈圆球状。例如,部分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功能,从而引发便秘。不同人群因疾病服用药物不同,产生药物副作用导致大便异常的情况也不同,老年人可能因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性便秘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某些儿童用药物也可能出现影响大便性状的情况。 如果发现大便长期呈圆球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对于维持正常的大便性状非常重要。

    2025-10-16 14:20: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