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胃息肉手术后饮食吃什么
胃息肉手术后饮食分阶段进行,初期为清淡易消化流食,中期过渡到半流食,后期逐步向软食过渡,整体需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规律进食。初期以清淡易消化流食为主,如温凉米汤,儿童少量多次;中期为半流食,如鸡蛋羹、小米粥配青菜末,老年注意营养均衡和温度;后期向软食过渡,如软面条、炖豆腐,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分别注意控制碳水和脂肪热量;整体要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规律进食,少食多餐。 一、术后初期(1-2天) 胃息肉手术后,初期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为主。例如可以选择温凉的米汤,米汤容易消化,能为身体提供一定能量,且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过重负担。一般每次饮用50-100毫升,每隔2-3小时饮用一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更脆弱,更要严格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导致胃肠道不适。 二、术后中期(3-7天) 此阶段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可过渡到半流食。比如鸡蛋羹,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鸡蛋羹质地柔软,容易消化吸收。制作时将鸡蛋打散,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蒸熟即可,每次可食用1-2个鸡蛋量的鸡蛋羹。还可以选择稀粥,如小米粥,小米粥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煮的时候要煮得软烂一些,可搭配少量的青菜末,青菜末能提供一定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要注意青菜末要切碎,防止难以消化。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半流食的摄入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 三、术后后期(1周后) 当胃肠道适应半流食后,可逐步向软食过渡。例如软面条,煮软的面条容易咀嚼和消化,可搭配一些清淡的汤底,如鸡汤(需撇去浮油),鸡汤能提供一定的营养。还可以吃豆腐,豆腐富含植物蛋白,质地柔软,做法多样,如炖豆腐,加入少量蔬菜一起炖煮,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选择软食时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甜的食物;对于肥胖患者,则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热量的摄入,选择低脂肪的软食食材。 四、整体饮食原则 营养均衡: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蛋白质可从鸡蛋、鱼肉(如清蒸鲈鱼)、豆制品等食物中获取;碳水化合物可通过主食如米饭、馒头等提供,但要注意选择易消化的品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通过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来补充,如香蕉(富含钾元素)、菠菜(富含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但蔬菜水果要注意清洗干净,并且根据恢复情况适当调整食用量,刚开始过渡到正常饮食时,蔬菜水果要切碎或榨汁后少量食用。 避免刺激性食物:术后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过硬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镇饮料、坚果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道的恢复,甚至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例如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不利于胃息肉手术创面的愈合;油腻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规律进食:要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可分为5-6餐进食,这样有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避免孩子在术后过度进食或进食不规律。
2025-09-29 13:15:02 -
吃完大蒜为什么立刻拉肚子
不同人群食用大蒜后易立刻拉肚子的原因包括个体肠道敏感差异、大蒜成分的刺激作用以及胃肠道疾病患者的特殊情况,肠道敏感人群可少量渐食、儿童避免低龄食用或烹饪减刺激、老年人谨慎食用并遵医,胃肠道疾病患者病情稳定期遵医谨慎食用且不适即调饮食避刺激。 一、个体差异导致的肠道敏感反应 不同人群的肠道对刺激的耐受程度存在差异。对于肠道较为敏感的人群,大蒜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成为强烈的刺激源。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0%-15%的人群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薄弱,大蒜中的大蒜素等物质进入肠道后,容易引发肠道的过度蠕动。这部分人群在食用大蒜后,肠道无法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出现立刻拉肚子的情况。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的肠道发育尚不完善,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对大蒜中的成分产生敏感反应;而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衰退,也可能对大蒜的刺激更为敏感。 二、大蒜成分对肠道的刺激作用 1.大蒜素的直接刺激:大蒜素是大蒜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它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当大蒜被食用后,大蒜素会迅速在肠道内发挥作用。它能够改变肠道的渗透压,使肠道内水分吸收减少,同时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研究发现,大蒜素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会使肠道平滑肌收缩频率增加,从而引发腹泻症状。例如,在一项针对小鼠的实验中,给小鼠投喂高浓度大蒜素后,小鼠肠道蠕动速度比正常情况加快了约30%-50%,这与人类食用大蒜后立刻拉肚子的机制有相似之处。 2.其他成分的协同影响:大蒜中还含有一些硫化物等成分,这些成分与大蒜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对肠道的刺激。它们可能会影响肠道内的神经递质平衡,使得肠道的神经调节紊乱,加剧肠道的不适反应。比如,某些硫化物会干扰肠道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正常功能,而5-羟色胺对肠道的蠕动和分泌等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它的平衡被打破时,就容易导致腹泻的发生。 三、胃肠道疾病患者的特殊情况 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肠易激综合征、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食用大蒜后更容易立刻拉肚子。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例,这类患者的肠道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比正常人高很多。大蒜中的成分会进一步激活肠道的异常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加重。研究显示,约7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食用大蒜后会出现腹泻等症状加重的情况。而对于胃溃疡患者,大蒜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虽然直接表现可能是拉肚子,但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整个胃肠道对刺激的高敏感性,因为胃部受到刺激后会影响到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引发肠道的不适反应。 四、应对及预防建议 对于肠道敏感人群,在食用大蒜时可以尝试少量食用,逐渐让肠道适应。例如,先从吃1-2瓣大蒜开始,观察肠道反应,再逐步增加食用量。对于儿童,由于其肠道更为脆弱,应尽量避免给低龄儿童食用大蒜,若要食用,可选择烹饪后大蒜刺激性降低的方式,如将大蒜制成蒜泥后烹饪在菜肴中,减少直接刺激。老年人则可以根据自身肠道耐受情况,谨慎食用大蒜,若食用后出现拉肚子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咨询医生意见。对于胃肠道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食用大蒜,若食用后出现不适,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避免再次食用可能引起肠道不适的食物。
2025-09-29 13:12:46 -
积食胃胀不消化怎么办
出现积食胃胀不消化时,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进食量、选易消化食物)、适当运动(餐后适度活动、腹部按摩)来缓解,若症状持续超3天或伴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患基础疾病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防过度喂养、老年人重饮食营养与运动安全、患基础病者兼顾基础病控制。 选择易消化食物: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南瓜粥等。小米粥富含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且容易被胃肠消化吸收;软面条经过充分煮制后质地柔软,对胃肠刺激小;南瓜粥中的南瓜含有丰富的果胶,能保护胃肠黏膜。对于患有胃肠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更要注意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 适当运动 餐后适度活动:进食后不要立即坐下或躺下,可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散步。一般餐后30分钟左右开始散步比较合适,每次散步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速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儿童,家长可在餐后陪伴其进行慢走,既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又能增进亲子关系;对于老年人,散步时要注意安全,选择平坦、人少的地方,速度可更缓慢一些。 腹部按摩:自我进行腹部按摩也是促进消化的有效方法。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打圈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10-15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儿童进行腹部按摩时,力度要轻柔,家长可双手搓热后以适当力度为孩子按摩;老年人若有胃肠疾病,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引起不适。 就医检查与治疗 及时就医:如果积食胃胀不消化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如超过3天仍未缓解,或者伴有严重的腹痛、呕吐、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腹部B超等,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出现长期积食不消化,要考虑是否存在先天性胃肠发育问题等;老年人则要警惕是否有胃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 药物辅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适当使用一些促进消化的药物,如健胃消食片等。但需注意,儿童应避免自行使用成人的促进消化药物,要选择儿童专用的剂型。健胃消食片主要成分是山楂、麦芽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但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出现积食胃胀不消化的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饮食规律,避免过度喂养。对于婴幼儿,要遵循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科学方式,添加辅食时要循序渐进,从单一食物开始,逐渐增加种类和数量。如果儿童经常出现积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肠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衰退,积食胃胀不消化较为常见。老年人在饮食上要更加注重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选择。同时,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跌倒等意外。如果老年人长期存在消化问题,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积食胃胀不消化时,要更加谨慎。在调整饮食和运动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时要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数,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且不易消化的食物;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饮食的低盐低脂,运动时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压波动过大。
2025-09-29 13:10:26 -
腹泻的症状的特征有哪些
腹泻可从频率、粪便性状、伴随症状等方面区分,急性腹泻排便次数多,慢性腹泻相对稍缓;粪便性状有稀水样便(如轮状病毒肠炎)、黏液脓血便(如细菌性痢疾)、糊状便(如肠易激综合征)、成形但次数多的软便(如慢性结肠炎)等;伴随症状有腹痛(急性胃肠炎多绞痛、溃疡性结肠炎多隐痛胀痛)、发热(感染性腹泻常伴、非感染性腹泻少伴)、里急后重(直肠乙状结肠病变多见)、消瘦(慢性腹泻病程长时出现)。 粪便性状方面 稀水样便:常见于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粪便多为稀水样,像米汤一样,这是因为病毒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大量水分排出体外形成稀水样便。对于婴幼儿来说,轮状病毒肠炎较为常见,其稀水样便可能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需要特别关注。 黏液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肠道后,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导致黏液分泌增加,并有脓血混合在粪便中排出。在成人中较为常见此类表现,而儿童患细菌性痢疾时也可能出现,但症状表现可能相对成人有所不同,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便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 糊状便:可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等情况,肠道功能紊乱,消化吸收功能轻度异常,粪便呈糊状,可能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等,其粪便性状相对不是很稀,但也不是正常成形便,与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失调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比如成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糊状便,而儿童如果饮食不当等也可能出现类似糊状便的情况。 成形但次数多的软便:也可能是一些慢性肠道疾病的表现,比如慢性结肠炎,肠道慢性炎症导致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略有异常,粪便基本成形,但排便次数较正常增多,对于老年人来说,肠道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 伴随症状方面 腹痛:急性腹泻时,如急性胃肠炎,多伴有腹痛,疼痛性质可为绞痛,与肠道痉挛有关,进食不洁食物后,胃肠道受到刺激,肠道平滑肌痉挛引起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等;慢性腹泻时,如溃疡性结肠炎,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与病变部位有关,可在左下腹部等,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腹痛位置,需要家长仔细观察。 发热:感染性腹泻常伴有发热,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可引起机体发热反应,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而非感染性腹泻一般较少伴有发热,如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不伴有发热。对于儿童来说,感染性腹泻引起的发热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里急后重: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部位的病变,如细菌性痢疾、直肠炎等,患者有强烈的排便紧迫感,但排便后仍有未尽感。成人患直肠炎等疾病时可能较明显出现里急后重症状,而儿童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直肠部位的炎症等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消瘦:慢性腹泻病程较长时,可能导致患者消瘦,因为长期腹泻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如克罗恩病患者,肠道慢性炎症导致肠道吸收面积减少等,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吸收,患者逐渐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这种情况在成人中较为常见,儿童如果患有慢性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消瘦等情况。
2025-09-29 13:09:15 -
大便是扁的怎么回事
大便变扁可能由肠道本身病变(如肠道息肉、肠道肿瘤)、肛门直肠部位病变(如痔疮、肛门狭窄)及粪便本身性状等因素引起,发现大便持续变扁应及时就医检查,儿童出现此情况也需重视排查肠道先天性病变等。 一、肠道本身的病变 1.肠道息肉 发病情况: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有上升趋势。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肠道息肉。 机制:肠道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当息肉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可能会挤压粪便,导致大便变扁。例如,直肠息肉靠近肠腔一侧生长,随着息肉增大,会占据部分肠腔空间,使通过的粪便形状发生改变。 2.肠道肿瘤 发病情况:肠道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结肠腺瘤、结肠癌等。结肠癌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酗酒、肥胖、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等因素会增加肠道肿瘤的发病风险。 机制: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占据肠道内空间,影响粪便的正常通过,从而使大便形状改变,出现变扁的情况。例如,结肠癌组织在肠壁内生长,逐渐阻塞肠腔,最初可能表现为大便变细、变扁等形状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伴有便血、腹痛等症状。 二、肛门直肠部位的病变 1.痔疮 发病情况: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容易诱发痔疮。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阶段发病风险有所不同,妊娠女性由于盆腔压力增加,痔疮发病率相对较高。 机制:当痔疮较大时,会突出到直肠腔内,挤压粪便,导致大便变扁。例如,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黏膜下的静脉丛曲张形成较大的痔核,会使直肠腔的空间变小,粪便通过时受到挤压,形状变为扁状。 2.肛门狭窄 发病情况:肛门狭窄可能因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也可由肛门直肠部位的手术、外伤、炎症等导致。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肛门直肠手术史或外伤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肛门狭窄。 机制:肛门或直肠部位的狭窄会限制粪便的通过,使通过的大便形状变扁。比如,肛门直肠部位因手术造成瘢痕挛缩,导致肛门狭窄,粪便在排出时受到狭窄处的约束,形状就会变为扁平状。 三、其他因素 1.粪便本身的性状 发病情况:一般人每天排便1-2次或2-3天排便1次,若粪便本身过于干结,也可能在通过肠道时因受到肠道不同部位的挤压而出现变扁情况。这与个人的饮食结构、水分摄入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生活习惯差异,干结粪便的发生风险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相对更容易出现粪便干结。 机制:干结的粪便质地较硬,在通过肠道时,肠道的不同管径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压,当经过相对狭窄或有病变的部位时,就可能被挤压成扁状。比如,干结粪便通过直肠时,若直肠有轻微的病变或狭窄,就会使大便形状变扁。 如果发现大便持续变扁,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出现大便变扁情况,更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排查肠道是否存在先天性病变等情况。
2025-09-29 13: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