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宗晔,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胃镜、肠镜、胶囊内镜诊断技术。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炎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从事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研究,曾获国家自然青年基金的资助和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并于201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访问学习,研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腹泻出现头晕是怎么回事
腹泻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头晕,包括脱水致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毒素吸收及营养不良等,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受影响程度不同,如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者及长期腹泻者等在腹泻时更易因上述因素出现头晕。 一、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引发头晕 腹泻会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当脱水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血容量减少。例如,正常人体的血容量维持着重要的血液循环和各器官的灌注。腹泻时,水分经肠道丢失,若未及时补充,就会出现脱水状况,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充分供应脑部,从而引发头晕症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脱水的耐受能力更差,更容易因腹泻出现头晕;儿童的体液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腹泻时脱水引发头晕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电解质紊乱引起头晕 1.钠钾等电解质失衡:腹泻会导致钠、钾等电解质大量丢失。钠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离子,钾对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当钠缺乏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可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影响脑部供血;钾离子紊乱会干扰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传导,也可能引发头晕。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腹泻的人如果没有合理补充电解质,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的头晕。比如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的患者,若未注意电解质补充,头晕症状可能较明显。 三、毒素吸收相关头晕 某些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能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导致头晕。例如,一些细菌感染肠道后产生的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干扰其正常功能,出现头晕等不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毒素的代谢和清除能力下降,腹泻时更易因毒素吸收引发头晕等更严重的症状。 四、营养不良相关头晕 长期腹泻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身体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供应,会使身体机能下降,也可能引发头晕。例如,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和神经功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不良时,头晕等表现可能更为突出,因为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大,而腹泻影响了营养的获取。
2025-10-16 12:04:37 -
打完疫苗肚子疼拉稀是怎么回事
打完疫苗后肚子疼拉稀可能因疫苗免疫反应、个体差异或巧合其他因素,轻度症状可休息补水保暖观察,严重或持续超2-3天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多数轻度可缓解,严重持续不缓解要就医。 疫苗的免疫反应:部分疫苗接种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可能会引发一些全身或局部的反应。例如,某些疫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的应激反应,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一般这种反应多为轻度,是机体对疫苗的正常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出现此类轻度胃肠道反应,但多数会在较短时间内自行缓解。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疫苗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本身胃肠道较为敏感,在接种疫苗后,即使是正常的免疫反应,也更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比如有既往胃肠道功能不佳病史的人群,接种疫苗后发生肚子疼、拉稀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巧合因素:打完疫苗后肚子疼、拉稀也有可能只是偶然巧合了其他导致胃肠道不适的因素,比如接种疫苗前已经食用了不洁食物,只是在接种后才出现症状表现,但误以为是疫苗引起的。 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轻度症状的观察与护理:如果腹痛、腹泻症状较轻,首先要注意让患者多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其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同时,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着凉加重腹痛症状。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护理方式略有不同,婴幼儿需要更精心的呵护,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腹泻次数等情况。 严重或持续症状的就医:如果腹痛、腹泻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3天仍未缓解,或者伴有发热、呕吐加剧、精神萎靡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导致胃肠道不适的可能,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于儿童,家长更要重视,因为儿童的机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严重的胃肠道不适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等。 总之,打完疫苗后出现肚子疼、拉稀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表现进行相应的处理,多数轻度情况可通过休息、补水等观察缓解,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
2025-10-16 12:03:17 -
缓解酒后胃疼5个小妙招
缓解酒后胃疼可通过喝温水(稀释酒精浓度,300-500毫升30-40℃温水)、进食易消化食物(如100-200克粥类,特殊人群需注意)、补充维生素(吃1-2个橙子或1-2根香蕉,特殊人群需咨询)、按摩腹部(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每次10-15分钟,不同人群注意力度)、休息(成年人6-8小时,儿童10-12小时,老年人保证良好休息)来实现。 一、喝温水 原理:适量饮用温水可以稀释胃内酒精浓度,减轻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酒后胃疼。一般建议饮用300-500毫升左右温度适中(30-40℃)的温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根据年龄适量减少饮用量,老年人也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以防心脏等负担加重。 二、进食易消化食物 原理:比如喝些粥类,像小米粥、南瓜粥等。小米粥和南瓜粥容易消化,能在胃内形成保护膜,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一般建议进食100-200克左右的粥类。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应选择更软烂的食物,且避免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儿童则需保证食物软烂且营养均衡。 三、补充维生素 原理: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等有助于缓解酒后不适。可以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如橙子、香蕉等。橙子中每100克约含33毫克维生素C,香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等。一般建议食用1-2个中等大小的橙子或1-2根香蕉。孕妇等特殊人群食用前需咨询医生,儿童选择水果时要注意避免过敏等情况。 四、按摩缓解 原理:轻轻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胃疼。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左右。老年人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用力过猛造成腹部不适;儿童按摩要更加轻柔,且需在家长看护下进行。 五、休息 原理:充分休息能让身体各器官得到恢复,减轻酒精对身体的影响,从而缓解酒后胃疼。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建议休息6-8小时。对于熬夜后饮酒的人群,更需要充足休息来恢复;儿童的休息时间相对更长,一般需要10-12小时左右;老年人也应保证良好的休息,以利于身体代谢酒精等。
2025-10-16 12:01:57 -
吃刺激性食物食道有灼烧感怎么回事
反流性食管炎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致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有灼烧感,中老年人、女性特殊时期易患;食管溃疡由刺激性食物损伤或长期吸烟酗酒致食管黏膜受损出现灼烧感;食管癌早期进食刺激性食物会有灼烧感,有食管慢性炎症等病史者风险高。应对建议为一般人群避免刺激性食物,不缓解或加重就医,儿童、老年人出现食管灼烧感要重视就医。 一、反流性食管炎 成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是主要原因,当该括约肌不能正常收缩阻止胃内容物反流时,酸性的胃内容物就会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后,胃酸分泌增加,更容易引发灼烧感。例如,有研究表明,约半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情况。 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反流性食管炎,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原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比如,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改变和子宫增大压迫胃部,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受影响,增加反流风险。 二、食管溃疡 成因:刺激性食物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可导致食管溃疡,溃疡面受到食物刺激后会产生灼烧感。一些长期大量食用辛辣、过烫等刺激性食物的人群,食管溃疡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的人,其食管黏膜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刺激性食物的损伤而出现食管溃疡,进而引发灼烧感。 三、食管癌早期 成因:食管癌早期食管黏膜可能已经出现病变,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病变部位受到刺激就会产生灼烧感。虽然食管癌早期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忽视。 病史关联:有食管慢性炎症病史、Barrett食管等病史的人群,发生食管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更易出现食管灼烧感。 应对建议 一般人群:首先应避免继续食用刺激性食物,观察症状是否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特殊人群:儿童由于食管黏膜娇嫩,更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若出现食管灼烧感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排查原因;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自身基础疾病情况,如本身有胃部疾病或食管相关病史,出现食管灼烧感时要谨慎对待,尽快就诊明确诊断。
2025-10-16 12:00:46 -
胃反酸是怎么引起的
胃反酸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如肥胖、妊娠晚期致其压力降低)、胃酸分泌过多(饮食刺激、十二指肠溃疡等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胃排空延迟(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易胃排空延迟)以及其他因素(长期吸烟饮酒、某些药物影响)。 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 食管下括约肌是位于食管和胃之间的一组肌肉,正常情况下它收缩可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时,就容易出现胃反酸。例如,一些肥胖人群,过多的脂肪堆积可能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妊娠晚期的女性,由于子宫增大,腹腔压力升高,也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受压,使其压力降低,从而引发胃反酸。 二、胃酸分泌过多 1.饮食因素:大量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刺激胃黏膜分泌更多胃酸。比如经常吃麻辣烫的人群,其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容易出现胃反酸症状。 2.某些疾病影响: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时,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因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G细胞分泌功能亢进,使得胃酸分泌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过多的胃酸就容易反流至食管,引起胃反酸。 三、胃排空延迟 胃排空速度减慢时,胃内食物停留时间延长,会使胃内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时,就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胃排空延迟的情况,从而增加胃反酸的发生风险;一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胃肠蠕动,导致胃排空延迟,引发胃反酸。 四、其他因素 1.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胃黏膜和食管下括约肌产生不良影响。吸烟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饮酒会刺激胃酸分泌,还会损伤胃黏膜,这些都容易导致胃反酸。例如,每天吸烟超过20支且长期饮酒的人,胃反酸的发生率往往高于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胃反酸,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像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同时还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从而导致胃反酸。
2025-10-16 11:59:21